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被日本“经营之圣”推崇的明代大儒吕坤(2)

2013/10/25 11:55:25 点击数: 【字体:

    吕坤墓并不豪华,在翠柏之间显得有些朴实无华,这倒和吕坤的思想有些接近:平实、沉稳之中闪耀着真知灼见的光芒。

    “西望墓茔何处是,往来已近五百年。”在时空的交错中,吕坤,这个思想巨匠,已经将岁月凸凹的记忆留在历史深处,成为永恒的存在。

    吕坤墓,这是一道值得我们回首仰视的史络和文脉,触摸岁月的遗存,它是那么接近,又是那么深邃,想要读透,就要心若止水,反复吟味…… 

    聪慧吕坤,三十八岁才进入仕途

    吕益江说,按照族谱的记载,宁陵吕氏祖籍在洛阳,大约在洪武三年才迁到宁陵。吕氏一门迁到宁陵后,曾在100多年的时间里改姓李,这一段“冤案”完全是拜明太祖朱元璋所赐。

    据吕坤后来在《吕李姓原碑》中描述,吕氏祖先在明初颇有战功,明太祖朱元璋很高兴,“嘉之,赐花银一斛,面取旨,復其家,俾世无所与”。但在朱元璋书写诏书时,可能是因为南方话和北方话有差异,大笔一挥,写了“李”字。吕氏祖先忙提醒皇上, “太祖操笔欲改之,笔端墨落‘李’字上矣,字不可就,遂掷笔曰:便姓李不妨”。俗话说,天子无戏言,吕家只好姓了李,直到100多年后才逐渐恢复原姓。

    吕氏在宁陵算不上大族,但也算富庶人家。吕坤父亲吕得胜自言家境:“吾当古八口之家者二,而又田二千亩,岁丰可入五百石。”吕得胜也是一饱读诗书之士,曾写过一本《小儿语》。这本书在明清时代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本儿童教育普及读物,此书语言浅近,通俗易懂,图文并茂。用四言、六言、杂言的语言形式,教育小孩子一些学习、读书、做人的道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的品德。

    生于书香之家,父亲又是一位儿童教育专家,吕坤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成长起来。一些书籍描述幼年吕坤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不寻章摘句,不拘泥古训家言”,但吕坤不这么认为,他自撰墓志铭中说,自己“质困钝,读两叶书,旦夜不成诵。看书亦不甚解。博涉坊刻训诂家言,益乱益不解。乃一切弃置之。默坐澄心,体认经旨,不了悟不休。久之,我入于书。又久之,书归于我。过目即得,一得久不忘。非诵读之力也”。吕坤说,过目不忘的本领是他用功的结果。

    不管这种过目不忘是天生的还是培养的,吕坤聪慧是有史可查的。据《宁陵县志》记载,吕坤幼年在学堂读《论语》,有天和同学到寺庙游玩,看到有人索对,曰:“泥土地”,吕坤应声而答:“铁金刚”,僧众香客均赞其异人。

    吕坤十二岁“就试于县,邑侯疑其文不出已,复试以‘放告’二字为题。坤破云:‘君子欲先讼,故先听讼焉’。邑侯奇之”。

    十五岁,吕坤读史,读性理诸书,欣然有会,作《招良心诗》等。

    二十岁那年,吕坤进入县学,考秀才第一名。

    二十六岁时,吕坤参加河南乡试,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第二年春,到京城参加礼部会试,未中。虽然未能考中,但吕坤的思维已经不局限于科场,而是开始思考人生、宇宙和人性的意义。二十八岁那年,他开始撰写《呻吟语》。

    三十一岁时,由于声震家乡,吕坤应邀作为主笔参加了《宁陵县志》的编撰工作。

    三十六岁那年,吕坤又一次赴京参加会试,这一次虽然考中,但因为其母突然去世,按照朝廷规定,必须回家守制,因此未能参加廷试。

    万历二年,即公元1574年春,三十八岁的吕坤入京殿试,以三甲第五十名赐同进士出身,被任命为山西潞安府襄垣县知县,从此踏入仕途。【原标题:“魂兮归来吕坤墓”系列之一 被日本“经营之圣”推崇的明代大儒】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2年12月06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