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名人名家 >> 浏览相关信息

阳光清明的诗歌之路

2013/7/17 12:00:11 点击数: 【字体:


    读《王延华诗选》中所选的一百多首诗作,我仿佛穿过了20年的时光,伴一个青年诗人走过他青春的岁月与诗歌的梦境。  
  
    20年来,中国诗歌走过了上世纪80年代的复兴与光荣,青年诗人们从呼唤民主与科学,到艺术上不断的蜕变求新,从朦胧诗到后现代,从口语到生活流,从知识分子、民间立场到“下半身”、“垃圾派”,一个一个浪潮推出了许多“弄潮儿”,也产生了大量的飞絮和泡沫。这当然是中国从来没有过的开明和开放的景象,同时也是长期“文明营养”不足的当代诗人无法回避的众生相。  
  
    在这里,王延华的诗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乐观、聪慧而且对诗歌有自已独立理解的诗人,用他的诗歌,照亮了自己心灵的里程,穿越喧哗与纷争,走过一条清明、宁静而透出阳光的诗歌之路。正如王延华自己所说:“写诗对我来讲,已经变成生命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是我的另一种生存方式。”我和王延华已有20年的交往了。这么多年来,他对诗歌的痴迷热爱一点不减,他说:“读书写诗使我在勤勉的写作中形成了最真实的情感和语言,同时,也会继续成为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将乐此不疲。”我感到,王延华的写作态度,决定了他的诗歌创作有着最少的功利心。因此,无论诗坛如何风云变化,他坚守着自己的诗歌理念和诗美追求。 
  
    20年前起步写诗的王延华,努力汲取了中国古代诗歌传统中的意境之美的诗歌理想,同时他又受到当代西方现代诗歌中意象派对创造意象的重视,以及象征主义表现的手法,追求一种梦幻与现实交融的纯美诗风:朦胧、简约、多彩、奇幻、空灵、怡美。在《风声响起》这首诗里,诗人写到:“……一滴倒置的雨花/两只欲飞的蝴蝶/彼此看不见的,都是孤独//森林的耳朵/群鸟的眼睛/许多的语言使我心领神会/我的最后一丝颤动来自/阳光最后一刻的降临”。这是象征主义的手法,但他剪取的是鲜亮而明快的意象,一种寂静而明亮的心境。内心与外物,和谐于美丽的景物中,而这种美有梦幻之感,是现实中剪取所得,又是内心珍藏的记忆。比如“我看到自己透明的双手/扶起了许多树/带着泥土/打着动人的手语/在门外/奇迹般燃烧”。(《燃烧》)这几乎无法用图画再现画面,是什么象征呢?也许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但诗人“透明的手”却告诉我们心灵的走向。  
  
    王延华不是一个专业化的诗人,他对现实的介入,更多的是他认真地完成自己的社会角色来实现。王延华的诗歌,更多的是心灵的剖白,一种倾诉,一种袒露,一种自言自语,因此,在表达上,他会让你读他诗歌的时候成为他的倾听者,在《怀念冬天,也是一种幸福》这首诗里,他这样写道:“这使我能够坐在空虚而虔诚的风上/认真地注意到一些冬天的阳光/很美丽地沉默着……”在这里,风是“空虚而虔诚”的,而阳光用了“美丽地沉默着”这样的表述。这是很主观的,而且是自我独特的感触,奇幻而不艰涩,瑰丽而不怪诞。  
  
    王延华擅长创作短诗,他努力创造属于自己的独创的意象,对事物细部的关注,大幅度的跳跃,不同意象的拼接组合,是他诗歌重要的表现方法。而这些外部世界的拼接剪切,最后的指向,是与王延华内心感受的吻合。如《家园》这首诗总共八行:“日渐被淹没了光泽的家园/在有鸟/有野花/有潺潺流水/有露珠在阳光下的青草上/摇晃的地方/轻轻聚拢/便使自己有了许多的宽慰”。重要的在最后的二句:轻轻聚拢,便使自己有了许多的宽慰。正是这两句,让诗句简约得不能再简约的句子,有了神采,有了诗性的光芒,因为那感受到“轻轻聚拢”的恰是诗人的心灵与读者的心灵!  
  
    王延华是个有才华的诗人,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一个有才华的诗人应该是适应能力强,能够融入社会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人,同时也保持着对语言和诗意的敏感,能够在艺术更加多元丰富的今天,对外部诗界依然有一双发现诗意的眼睛。王延华擅长短诗,而短诗的魅力在于有鲜明的意象和最独树一帜的表达。比方说秋天的落叶,无数的诗人写它,王延华也在写,在《秋天的一种声音》中他写道:“深秋的耳朵/一片脆弱的叶子/爬过拥挤的空间/看淡了许多的风景”。把叶子写成秋天的耳朵,四句话。读来回味悠长。  
  
    语言真是奇妙无比,最初的语言只是一种传达工具,然而当语言成为自在而完整的世界之后,语言与诗人互动的结果,不断丰富和更加迷人。用语言创造美,这是诗人的成果,也是诗人的天赋。长于写意和注重象征手法的王延华,常常令他笔下的事物发生“质变”,变成我们熟悉而又重新陌生的《往事》:“我迷失在一个城市/许多植物/在泥泞的道路上/慢慢发芽/一只失出羽毛的鸟/站在对面/说话像天气一样忽明忽暗//鸟鸣和云团长满苔藓/占据着房间每一个角落//我看到/每一个人的花/都在这里安详地开放//握在手里/童年像一朵盛开的睡莲/和岸边的风景一同长高//童年将香烟点燃/看蒲公英和老榆树上的铃铛/一起跳舞”。也许,按照传统审美习惯来读它们,会引出那个最通常的三个字“看不懂”,然而,如果我们进入诗人诗句所营造的境遇和气氛中去,我们也许会联想起自己生活中曾有过的往事,尽管可能与诗人原来的往事并不相同。这就是诗无达诂,也是诗歌的共同创造。【原标题:阳光清明的诗歌之路】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文艺报 2008年07月09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