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历史传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钧瓷发展经历的几个重要阶段

2012/5/11 14:40:56 点击数: 【字体:

 
    钧瓷的发展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与众多优秀瓷种相互借鉴、相互融合,并在此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具体地讲,大致经历了七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
    

    唐五代时,属钧瓷的创烧阶段。瓷器在发展的初期以黑釉、褐釉和青釉居多。到了唐代,以烧瓷为业的河南鲁山段店窑的技工们发现,在这些单一的釉面上再施以呈色不同的釉料,经高温焙烧后可以泛出灰蓝、乳白或暗黑等繁复的花色彩斑,富有一定的装饰效果。于是,一批如黑釉蓝斑拍鼓、灰白色彩的花瓷执壶就在以青釉、黑釉为主导地位的瓷区诞生了。被后人习惯称为唐钧的这种花瓷,对宋代产于禹州神垕的钧窑紫红斑等釉色的出现奠定了技术基础。

    第二阶段

    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至元符三年(1100),钧瓷作为新的瓷种应运而生。由于在花瓷的基础上,已逐步掌握了铜红釉的窑变机理,神垕民窑开始不断涌现,钧瓷生产有了一定规模,一批钧瓷艺人也开始崭露头角,这也为宋徽宗在禹州创办官窑提供了人才储备。这一时期的生产大多为盘、碗、炉等,釉色以天青、天蓝为主,也有月白带紫红斑的。

    第三阶段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至宣和七年(1125),是钧瓷的规范时期。为满足宫廷建造园林和装点皇室的需要,善诗长画、喜爱花石的徽宗皇帝赵佶选派职员,集中民窑优秀工匠,在阳翟县(今禹州市)钧台附近设立官窑,为宫廷烧造花盆、盒奁、鼓钉洗、出戟尊等陈设用瓷。器施满釉,刻有汉文符号。釉色已较丰富,大体分红、青两大类十余种窑变色彩。由于官府的介入,钧瓷的工艺开始规范,制作较为精细,是钧瓷生产的第一个高峰期。

    第四阶段

    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八年(1271)至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是钧瓷的再发展时期。元世祖统一中国后,制瓷业在宋、金的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一些民窑不仅继续生产着民间普通用瓷,同时开始以神垕为中心,由南向北逐步发展。一些专家通过大量考证认为,钧瓷的烧造虽盛于北宋,但钧窑能够在中国北方地区形成一个较为庞大的窑系,主要在元代。这一时期器物胎骨厚重,工艺较为粗糙,釉厚欠匀。

    第五阶段

    清光绪初年至清末,是钧瓷的新生阶段。钧瓷在明代衰退之后,在清末进入了复苏时期。清光绪初期,神垕陶工芦振太、芦振中及后来的振太之子芦天福、芦在增、芦天恩兄弟,受古玩商人高价收买宋钧的影响,经过数十年的研究和试验,终使失传已久的钧瓷得以恢复。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曹广权任禹州知州。在禹州任期内,关心钧瓷的恢复,不仅请景德镇的工匠来神垕交流技艺,还创办了钧兴公司,所出产品造型规整,工艺考究,并出现兽斑辅饰。但釉色相对单一,成色率低。

    第六阶段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是钧瓷的恢复和发展阶段。这一阶段以国有和集体企业为主导地位。1949年,神垕镇成立了人民工厂,即后来的地方国营瓷厂。随后又建立了禹县钧瓷一厂和钧瓷二厂。20世纪50年代钧瓷得以恢复,不仅解决了窑变难题,石膏模具注浆成型也被运用到钧瓷生产中来,使其产量和质量均有大的提高。随着钧瓷研究的深入,月白、钧红、钧花、天青等名贵钧瓷釉色的研制有了较大突破,已接近或突破了宋代官窑时期的钧釉水平。此外,1958年,在“大跃进”的影响下,工人们曾改用100立方米的大窑烧制单色天蓝釉钧瓷,俗称“大火蓝”或“大窑蓝”。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述国有和集体企业还试验成功一种在氧化焰中烧成的钧红釉产品,被称为钧瓷新工艺。以上均形成了特定时代的特殊艺术品。

    第七阶段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现在,是钧瓷的发展和创新阶段。这段时间恰是国有和集体企业渐次退出历史舞台,民营企业开始引领钧瓷创新发展的重要时期。由于民营企业是靠市场求生存,因而,钧瓷无论在造型、釉色以及烧制等方面均以市场为导向,而市场的需求又极大地调动了民营企业的积极性。

    这一时期的显著特点是,造型较为丰富,釉色千姿百态,柴烧、煤烧、液化气烧和天然气烧等多种烧成方式并存,包装更趋精美。2005年在禹州举办的中国钧窑学术研讨会上,诸多专家认为,钧瓷已成为宋代五大名瓷中恢复最好、发展最快的一个瓷种,钧瓷的市场运作模式,对于推动河南汝瓷、玉雕、汴绣等传统艺术品的恢复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导示作用。(原标题:钧瓷发展经历过哪些重要阶段?)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