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风情 >> 浏览相关信息

大城小议

2014/6/13 11:29:53 点击数: 【字体:

大城小议


    今日议题

    主持人:林圳

    漫卷“撕书”该不该有

   
不知起于何时,高考前后撕书,几成高三学生告别中学的仪式。你看,在《舌尖上的中国》中,就有高考工厂——安徽毛坦厂中学高三学生撕书的镜头。在广州,考前考后撕书正在上演。撕碎的书本变成漫天的纸片。那一刻,学子们的情绪据说得到发泄。这“仪式”,上世纪90年代就不曾有。

    撕书行为,该不该制止?一位老师说:“高三孩子的学习那么紧张,到这时候有情绪要发泄是可以理解的。家长都小心翼翼地,不敢因小事刺激孩子的情绪,我们更加不敢有过多干预了。撕书就让他们撕吧,不出格到打人就好。”家长也说:“要站在学生的立场去感受他们的情绪。”

    在发生撕书行为的中学校园里,学校既不鼓励也没有过多地制止。

    三员议事

    从“敬惜字纸”到“痛撕书本”

   
特邀议员 林琴西

    中国读书人终于抛弃“敬惜字纸”的旧传统,形成“痛撕书本”的新习俗,这背后的文化心理是什么?这是从敬重文化、尊重知识到厌恶学习、鄙夷修养的大转变。这可以说是历史性的大逆转。

    这是“应试教育”的最大报应!这种教育已经不再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了,已经彻底变成了“学而生厌,毁人不倦”了。真是言者伤心,闻者足戒啊!

    为何撕书?斯书不妙!

   特邀议员 何龙

    在高考之前,学生与书和资料朝夕相处。相处这么久,并且帮助学生完成复习,多少都会产生感情。高考结束时,要与它们告别了,应该有依依不舍的临别之情,可是学生却在别离前撕毁它们,这只能说明它们没有给学生留下美好的记忆。

    不能给人留下美好印象和记忆的书,怎么让人爱上它?当书仅仅是学生的谋生工具时,那么用完后抛弃它们,那是顺理成章的事。

    既已登岸,何妨舍舟

    特邀议员 小乔

   《红楼梦》里有“撕扇子作千金一笑”。贾宝玉的一番说法是,对某样东西,你爱这样,我爱那样,各自性情不同罢了,比如那扇子,原是用来扇的,你要撕着玩,也可以使得,只是不可生气时拿它出气,这便是爱物了。如此,书可以是用来读的,也可以是撕着玩的,爱听那“嘶”一声响,那就尽情地撕吧,别拿它发脾气就好。

    只是,撕的就是课本,过了考试的河,尽可以拆去课本的桥;既已登岸,何妨舍舟;既已得意,不妨忘言。本非可爱之读物,又何谈“爱物”之奢?

(原标题:大城小议)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羊城晚报(2014-06-10)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