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文艺 >> 浏览相关信息

太康道情班:经韵应犹存 重振待后生

2013/5/3 9:37:21 点击数: 【字体:


    “宁叫面发酸,也要听听太康道情班。”

  “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戏。”

  在豫东和皖北等地区,太康道情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千万观众,而太康道情剧团因“仅此一家,别无分店”,表演出色,赢得了“天下第一团”之美誉。但是,在市场经济大潮冲击下,有着千年历史的道情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尴尬……

  一个破落的印象

  6月10日上午,记者来到道情之乡——太康县。在当地朋友的引领下,我们穿过曲折的红学街,进入街北一条又窄又脏的无名小胡同,前行十多米后停了下来。朋友指着一幢三层小楼说:“前面就是道情剧团的楼。”

  透过上方横七竖八的电线,记者隐约看到竖在二楼门口的“太康道情剧团”的木字招牌,字体斑驳,木牌上的漆已经脱落。弯腰绕过一米多宽的小道,我们来到办公楼前。从窗户往里看去,三层小楼被安排得满满当当,一楼是仓库,里面堆满了大大小小的道具和乐器;二楼是排练厅,仅有一张桌子和十来把木椅,地面上铺着垫子;三楼是演员的住室。

  难道这是全国唯一的道情剧团的栖身之所?真不敢相信,闻名全国的《前进之歌》、《王金豆借粮》等名戏,竟是在这样的陋室里诞生的。

  一段光荣的家史

  坐在简陋的房间里,太康道情剧团团长张天印依然兴趣盎然,随后,他缓缓讲述着道情的历史渊源和故事,就仿佛是在讲述自己的家事。

  道情历史悠久,源于我国的道教,时奉老子为教祖,以《五千文》、《道德经》和《太平调极论》为主要道教论典,至东汉末年制定乐章(道曲音乐)诵诫新法,用诗、词、曲、歌等文学形式编写道教题材,诵唱道义、情理,合而为一,曰“道情”。

  道情原为诗赞体,宋代后吸收词、曲牌,衍变为在民间布道时演唱的新经韵,又称道歌。用渔鼓、简板伴奏,与鼓子词类似。之后,道情中的诗赞体一支主要流行于南方,为曲白相间的说唱道情;曲牌体的一支流行于北方,并在陕西、山西、河南、山东等地发展为戏曲道情,以“耍孩儿”、“皂罗袍”、“清江引”为主要唱腔,采用了秦腔及梆子的锣鼓、唱腔,逐步形成了各地的道情戏。内容有升仙道化戏、修贤劝善戏、民间生活小戏、历史故事和传奇公案戏4类。

  自民国初年,道情从曲艺演唱形式走上舞台,人们称之为“道情班”。解放前夕,戏班离散,销声匿迹,建国后复得挖掘振兴。道情擅长演唱儿女家庭故事,情节曲折,以唱制胜,具有浓厚的地方乡音民俗色彩。

  其表演特技堪称一绝,早期道情演唱时,穿插加入一些“绕口令”,如“百家姓与三字经混唱”等。而演员在扮演鬼怪角色时,要佩戴外形像鸡蛋的铜铃假眼,眼珠会滚动,惊奇可怕,这也是其他剧种所少有的特技。

  太康道情班在鼎盛期有大大小小60多个。当时道情戏在群众中享有很高的声誉,流传着不少谚语,如“宁叫面发酸,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班”,“任凭少锄二亩地,也不能耽误看太康的道情戏”,太康也因此被誉为“道情之乡”。

  一段骄傲的经历

  在豫东和皖北等地的乡村,随意拉个30岁以上的人,他或许就能大胆地哼段道情戏,道情的普及面之广令人赞叹。其实,早在上世纪70年代,一部道情戏《前进路上》,就曾唱遍大河上下,国内亿万观众因此知道了“太康还有这么好的道情戏”。上世纪80年代之后,《王金豆借粮》、《富裕之后》等名戏更是让无数人津津乐道。

  来采访之前,曾听人说,太康道情剧团在当地有“金奖专业户”的美称。张天印抱来的一大摞荣誉证书和奖杯证实了此言不虚,原来太康道情屡次参加国家、省市级比赛,总是载誉而归。

  1992年,《王金豆借粮》参加全国“天下第一团”优秀剧目展演,荣获八大奖项,剧团正式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天下第一团”;2000年,道情剧团被评为河南省文化先进集体;2001年,《富裕之后》荣获全国第十一届“群星奖”大赛金奖,随后又拿得全国人口文化奖;2003年,在河南省第八届小戏、小品(曲艺)大赛中,太康道情剧团凭借一部《恋歌》摘得桂冠……与此同时,道情剧团还多次应邀进京献演,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和高度评价,深受首都百姓的青睐。

  张天印说,唱戏不是为了获奖,最主要的是把戏唱进人们的心窝窝,让观众称道。若不是麦忙演员放假,他一定会让记者去乡村,看看道情剧团唱的大戏。

  据介绍,道情剧团每年南征北战,演出400多场,而绝大部分演出是在农村,“送戏下乡”已成为多年不变的追求。演出曲目大多是他们自编自演的题材,比如反映公民道德建设、计划生育、社会治安等,豫、皖、鲁农村的群众又给道情剧团送了个名字:“庄稼农户的剧团”。另外,他们还经常借演出的间隙,到当地福利院、军烈属家中慰问,送戏上门。

  张天印说,如今,太康道情剧团已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唱艺新鲜,唱词通俗易懂,欢快流畅,富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因为其独特而格外受观众青睐。

  一种别样的生存

  6月11日上午11时,在太康县影剧院里,道情演员孙贤港、丁彩燕等4人正在舞台上,认真地排练戏剧广告小品《老表取经》。该小品是应一家农资销售企业的要求而编排演出的,并将在县电视台播出。

  乐队主弦石红光说,像这样的戏剧小品,他们几乎每周都应邀“制造”一个,只不过不全是道情,还有豫剧、越调。每个小品根据广告商要求而编排,至少要排练3天,但报酬并不高,每位演员是150元,“这样总比在家闲着强多了”。

  当天中午,记者打开太康县电视台,看到了几个戏剧广告小品,语言调侃、诙谐,常逗得观众捧腹大笑。当地人告诉记者,一年四季,电视台里播放的卖农资、技校招生之类的广告,大多是戏剧小品,演员清一色都是道情剧团的,有的还是过去的名角。不少经典的广告台词,都成为当地人的口头禅了。

  一位老艺人说,演员客串拍广告捞外快,这在演艺界早就不是什么新闻,而对道情演员来说,这是为了生存,剧团要生存,还要生存好;演员要生活,也要生活好。

  随着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宣传媒体的多样化,戏剧消费层次化的格局开始出现,电视、广播、网络等逐渐普及,作为戏曲表演形式之一的道情面临着极大挑战。道情剧团面临着演出市场逐渐萎缩、经济困难的问题,生存时刻受到威胁。每年外出演出的时间,多集中在过完年的三四个月,而此后的夏收秋种,许多农民出身的演员还必须回到家中种田,两头挂念,其间没有工资。这种窘境迫使许多艺人离开戏曲舞台,下海经商。剧团里曾经流传着“演唱道情十几年,不如离团去单干,经商不到几个月,超过剧团干十年。”

  因此,为了过上好日子,道情演员为商家拍广告的做法不仅没遭到质疑,反而得到人们的支持。有群众说,看广告时,他们也过了把道情戏的瘾。【原标题:太康道情班:经韵应犹存 重振待后生】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东方今报 2009年08月1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