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走进区文化馆 老人教大学生做“猴加官”

2013/7/10 14:33:23 点击数: 【字体:

走进区文化馆 老人教大学生做“猴加官”
魏义民老人在传授“猴加官”的制作技艺

 阅读提示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猴加官”,如今只有85岁的魏义民会这门技艺,老人渴望将这门技艺传承下去。3月11日,本报A18版独家披露此事后,引起郑州市管城区文化旅游局的关注。

  昨天上午,魏义民老人带着制作“猴加官”的行头,走进管城区文化馆授课。老人精神饱满,用生动的语言和娴熟的技术,向听者讲解要领。更让老人欣慰的是,郑州科技学院的10多名师生代表称,该校成立了专门机构研究“猴加官”,争取让这门古老的技艺融合进时代气息。

  [现场]

  大学生来学“猴加官”

  “真没想到,想学习‘猴加官’的人恁多。这几天来,有很多市民登门要学习。”昨天一大早,管城区文化馆工作人员就驱车将85岁的魏义民老人接到了管城区文化馆民俗陈列厅。老人来不及喝水,便向等候的热心群众讲述“猴加官”的起源。

  据老人介绍,“猴加官”发端于河南南阳地区,是从民间耍猴中衍生出来,经过几代艺人的加工和创新,形成了目前看到的“猴加官”造型,已经延续了300多年历史。

  在求学者中,十多名年轻面孔吸引了老人注意。据了解,他们是郑州科技学院的师生,从大河报上获悉老人欲广招门徒的消息后,特意来向老人讨教技艺的。

  讲完历史,魏义民老人开始教授“猴加官”的制作技艺。只见他操起携带的糨糊、剪刀、废旧毛皮等工具和原料,一边操作一边向大伙讲述技术要点,“制作猴子的腿和身体,最好选用红色胶泥。调和它的时候,里面添加些棉花敲打糅合。”老人介绍说,胶泥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它干了容易开裂粉碎,而添加些棉花就不易出现这种情况。若防潮得当,成品“猴加官”能保存数十年。

  在现场,郑州科技学院艺术系大二学生李婷听完老人介绍,立刻想到这一操作要点同他们平时学习时使用的一些技术相当吻合。“我们学的是艺术,老爷子做的也是艺术。形式上彼此相通,相信比其他人要学得快些。”

  [文化馆]

  培训班每月开3次

  魏义民老人制完一个“猴加官”,现场让学生练习制作。20多分钟后,郑州科技学院的吕宗元就“捣鼓”出一个。魏义民欣喜地说,这些艺术专业的孩子具有很强的天赋,只要用心去学习,相信很快就能掌握要领。

  “学会了‘猴加官’,我们打算做个和人等高的猴子,再制作几顶硕士、博士帽子。让老艺术焕发出青春。”郑州科技学院相关负责人称,学院从艺术系抽调优秀的泥塑制作学生,成立了抢救“猴加官”技艺志愿者组织,作为选修课程学习“猴加官”制作工艺。接下来,校方将征询老人的意见,将其技术要点编写成教材、演示光盘,供更多人学习。

  管城区文化馆对延续“猴加官”传承也很积极,据该馆负责人介绍,他们已经征求了老人的意见,每月定期举办3次培训班,感兴趣的读者可拨打电话0371—66399298联系。“其实,在征求老人开课之前,我们已经邀请了连德林、赵恩民等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定期进行讲座。”该负责人表示,只要老人身体允许,他们会把“猴加官”课程开下去。□记者 郭致远 文 杜小伟 图【原标题:走进区文化馆 老人教大学生做“猴加官”】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1年3月16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泥猴能给自己戴脸谱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新浪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