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苗峰伟:“迷”途不返的追梦人

2012/7/30 17:44:56 点击数: 【字体:

 
    有人说,他是一位胸怀梦想的艺术大师,偶然的一个机会一头撞进了瑰丽的钧瓷世界,从此便“迷”途不知返,乐此不疲。也有人说,他是一位才智超群的商人,凭借着胆识、睿智和“吃亏是福”的人生信条,在商海中披浪前行。但在我们的眼中,近10年来,他却一直是平常的打扮,平实地笑着,平和地说着。他就是大宋官窑·荣昌钧瓷坊的掌门人——苗峰伟。       
     
    “误”入“迷”途      
      
    生于禹州,长在禹州的苗峰伟,在别人看来,选择钧瓷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回忆当初,他却有些误打误撞的感觉。     
      
    10多年前,风华正茂的苗峰伟考取了郑州煤炭管理干部学院。那时,这个来自禹州山村的朴实小伙子很庆幸自己跳出了农门,更想着有机会能留到郑州这样的大城市。他怎么也不会想到,多年以后,正是他想跳出去的这个山村却最终成就了他的梦想。     
      
    在郑州上学期间,苗峰伟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到亲戚家的古玩店里帮忙搬运东西。一来二去,他发现很多人都喜欢古瓷器,听多了他才知道,自己家乡的钧瓷曾经那么辉煌过,而现在的钧瓷处境多少让人觉得有些尴尬。有心的他开始处处留意关于钧瓷的只言片语,假期回到家乡,他经常穿梭于各家的窑炉,围着老师傅问长问短。了解得越多,苗峰伟的心情越复杂,一是为钧瓷艺术的发展缓慢而着急,一是为自己身处钧瓷之乡却没能为光大钧瓷事业作出一点努力而自责。     
      
    几年的大学生活很快就接近了尾声,面对一家大型厂矿企业的高薪聘请,苗峰伟毅然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瞠目结舌的决定:自己创业。以后的事实证明,苗峰伟类似的惊人之举数不胜数,而每一个决定都并非一时兴起所为,而是一个睿智之人胆识、魄力的集中体现。     
      
    就是这样不经意地发现了钧瓷之美,就是这样兜兜转转地接近了钧瓷艺术,就是这样误打误撞地打开了通往钧瓷艺术的大门。1998年,苗峰伟带着东挪西凑的几万元资金和七八名技术工人开办了荣昌钧瓷坊,这宣告着苗峰伟正式进军商海,为弘扬宋代钧瓷的皇室“血统”而付诸行动。     
      
    无“钧”不欢      

      
    说其他的话题,苗峰伟似乎不善言谈,但一说起钧瓷,苗峰伟的话匣子便一下子打开了。从创业初期的市场低迷到“砸瓷立窑”,从1999年昆明世博会上的《飘雪》崭露头角到2003年博鳌亚洲论坛年会上闻名全球的《祥瑞瓶》,从钧瓷艺术发展的现状到钧瓷艺术人才的培养,苗峰伟缓缓道来,不疾不徐,眼神中总有一簇火苗在跳动,记者面前也分明打开了一幅史诗般的钧瓷发展卷轴。     
      
    虽然创业时颇为艰难,但苗峰伟却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他深知,那不是公司的“一家之难”,而是整个行业所遭遇到的前所未有的“冰冻时期”。一些不负责任、只追求眼前利益的钧瓷企业,粗制滥造,以次充好,严重损害了钧瓷形象,给包括荣昌公司在内的许多钧瓷企业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损失。不用说,对于真正热爱钧瓷事业、渴望将钧瓷事业发扬光大的苗峰伟来说,该是多么的痛心。     
      
    痛定思痛,年轻气盛的苗峰伟立下豪言:钧瓷是艺术瓷,就是要走阳春白雪的精品路线,不做下里巴人!自此以后,苗峰伟的“精品化”理念更加明晰、更加坚定了,但同时,大规模的“砸瓷运动”也开始了。     
      
    钧瓷烧制素来讲究“入窑一色,出窑万彩”的自然窑变,有“十窑九不成”之说,由此可见烧制一件钧瓷成品多么不易,但是,苗峰伟可不管这些,凡是不能达到传世标准的一律砸掉,一件不留。这一砸,当年就砸掉了爹娘的全部家底;这一砸,一年就砸掉了上百万元;这一砸,自2000年开始,就再也没有停下过。      也正是因为这样,从荣昌钧瓷坊出去的每件作品都达到了传世的标准,但每件作品的釉色又各不相同,人人都觉得自己手中的最为珍贵,这也是将钧瓷作为国礼赠送各国元首的原因之一。拿《祥瑞瓶》来说,前后总共烧制了2万多件,苗峰伟只留了999件,其余的连同模具全部被砸掉了。谈到这里的时候,记者面前的苗峰伟轻描淡写地说道:“我的理想是一年烧制10万件,只保留36件,其余的全部砸掉。”虽然为了钧瓷付出了很多,也实现了将钧瓷展示给世界人民的最初梦想,苗峰伟却从不居功自傲。他说:“这一切都是钧瓷本色的回归,我做得再多,也比不上钧瓷本身的尊贵‘血统’。”一个爱瓷之人的谦恭、仁爱之态跃然眼前。     
      
    尽管已经声名鹊起,尽管已经有多项专利证书在手,尽管已经被很多耀眼的光环包围,苗峰伟依然把创作当做最重要的日常工作来做。     
      
    为了获得创作灵感,读书、旅游、欣赏观摩各种题材的艺术作品等构成了苗峰伟的日常生活。被国学大师季羡林先生一直视若珍宝、置于病榻前的钧瓷作品《月是故乡明》,便是苗峰伟在杭州西湖旅游时突然捕捉到的灵感,进而完成的作品 
      
    那圆圆的一轮明月高挂苍穹,一位足踏彩云的游子紧偎明月,举头遥望,满面怅惘,这不正是季老《月是故乡明》的生动再现吗?钧瓷这一特殊的载体,将游子浓浓的思乡情愫和传统的月亮文化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通过神奇窑变幻化成了人人心中那个“故乡的月亮”(注:出于季老《月是故乡明》),难怪季老一眼看到这件作品时便满眼含泪。从此,《月是故乡明》便被摆放在季老床前最显眼的位置,直至今天。     
       
    坚守寂寞      
       
    随着荣昌钧瓷坊《祥瑞瓶》、《乾坤瓶》、《华夏瓶》等在国际上的知名度越来越高,针对钧瓷行业的技术标准和保护性措施也被政府部门提到了空前重要的地位。2003年,钧瓷获准实施原产地域保护,钧瓷这一名称再不能随便使用,地域上限定在包括钧瓷发源地神垕镇在内的8个乡镇;工艺上必须保持自然窑变,不可人为控制。2004年,河南省质检局还出台了钧瓷生产的技术标准。至此,钧瓷正品、精品、珍品、大珍的等级标准得以确立。     
      
    苗峰伟终于从此看到了实现梦想的希望。回想一路走来的艰辛,苗峰伟由衷地感叹,做这一行,不能求急、求快,不能走偏,一定要耐得住寂寞。细细咂摸,苗峰伟所说的耐得住寂寞是他对钧瓷事业的孜孜以求,是面对众多利益诱惑时的岿然不动,是明知阳春白雪曲高和寡而仍不愿随波逐流的“执迷不悟”。     
      
    因为耐得住寂寞,当公司亏损200万元的时候,苗峰伟还能坚持砸瓷;因为耐得住寂寞,当博鳌亚洲论坛的工作人员为准备国礼而苦恼时,苗峰伟的钧瓷才会“适时”出现;因为耐得住寂寞,当有人鼓动他进入利润高额的其他产业时,苗峰伟微笑地拒绝了;因为耐得住寂寞,当别人都在为今天、明天能否多赚一笔而忙忙碌碌的时候,苗峰伟却在自己的大宋官窑展厅里悠然地把一把泥壶,品着香茗,欣赏自己的得意作品,畅想明天是否还能创作一件新的作品……    问及苗峰伟下一步的发展打算时,他先是抿着嘴停顿了一下,然后带着浅浅笑意说:“我准备再用30年时间,让钧瓷达到宋代鼎盛时期人们对它的期望。”30年,看来,苗峰伟是要死心塌地做一辈子钧瓷了。这期间,他又要经得住多少寂寞的考验呢?【原标题:苗峰伟:“迷”途不返的追梦人】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钧瓷魂网 作者:心红 2009-3-9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