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传统工艺 >> 浏览相关信息

于凤刚让葫芦身价倍增

2012/11/6 14:23:23 点击数: 【字体:

 
    人民网河南频道讯 大河网-河南日报农村版报道:见到于凤刚时,他正坐在工作室里往葫芦上烙绘梁山好汉图案,工作室里挂着成百上千个各式各样的葫芦。

 于凤刚是山东省东昌府区堂邑镇路庄村人,当地有上千年种植加工葫芦的历史。1996年,中专毕业的于凤刚引种了两亩京葫芦,并尝试着用烙铁在葫芦上烙自己喜欢的画,在弄坏26个葫芦后做成了自己的第一件成功作品。烙画的葫芦在市场上大受欢迎,当年于凤刚就获纯收入1.5万元。

 看到效益的乡邻们也跟着种起葫芦。为便于指导,于凤刚联合同乡成立了东昌府区葫芦种植加工基地协会,从良种选育、种植、技术管理到销售都由协会统一指导,葫芦品种发展到十几个,加工工艺也由开始的单刻、片花发展到烙画、镂空、针刻、押花等。2003年,于凤刚和他雕刻的葫芦在葫芦岛举办的国际葫芦文化节上一举夺得“中国葫芦王”和“最佳工艺奖”两块奖牌。

 2006年,在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上,于凤刚的葫芦一露面便被抢购一空,葫芦价格一路攀升。参加完文博会,卖光了葫芦仅仅是于凤刚的一个小收获,最大的惊喜还在于签订了一大批订单:深圳一工艺礼品专营店要2000个,广州音像出版社的老总一开口就要1000个大亚腰葫芦……从此,于凤刚的葫芦频频出现在国内各地的艺术节上。2008年奥运期间,于凤刚创新的五环葫芦被奥组委以2.7万元收藏,他也被业界称为“中国葫芦王”。

 为解决葫芦加工人员紧缺的问题,于凤刚到山东聊城大学兼职客座教授,开设葫芦雕刻、片花等工艺课程,培训了一大批葫芦加工后备人才。同时,于凤刚还邀请国内外葫芦专家定期召开葫芦文化学术研讨会,既丰富了葫芦文化内涵,又开拓了葫芦加工人才的视野。

 素质的提升加快了葫芦工艺的拓展,于凤刚和他的葫芦加工队伍不仅把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中的人物烙画到葫芦上,还把圣诞老人、西方的星座描绘到葫芦上,使他们的葫芦雅俗共赏,并走出国门,远销东南亚、西欧和美洲。在于凤刚的带动下,该区葫芦种植总面积达到6000多亩,年生产葫芦6000万个,占全国份额的60%以上;葫芦加工企业60余家,加工量占全国的70%,年销售额近3亿元,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原标题:于凤刚让葫芦身价倍增】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河南频道 2010年01月08日 作者:孟昭福 郑广方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