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秀美山水 >> 印象游记 >> 浏览许昌

“三台”:见证汉末三国的风云变幻

2015/8/25 14:25:07 点击数: 【字体:


  清明节是个追思怀古的节日,许昌周围散落着众多的古遗迹。说到怀古,市文化新闻出版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科长李彩认为,古迹中“三台”与“四冢”是永远绕不开的话题。

  “三台”是毓秀台、射鹿台和受禅台。它们伫立千年,见证了汉末、三国时期的风云变幻,历经了近2000年的历史沧桑。如果您是个有怀古情怀的人,不妨在清明节假期登一下“三台”,在柔柔的春风中触摸历史沧桑。

  受禅台:登台怀古,遥想曹丕夺位时的尔虞我诈

  地址:临颍县繁城镇

  曹丕受禅筑台的繁阳,就是今许昌市西南、漯河市临颍县繁城镇,从许昌出发不足半小时的车程,即可到达。这是一个很普通的小镇,一街两旁的商店,也不喧嚣。由于距离很近,繁城、许昌两地人往来很频繁,坐一趟301路公交车,也就半个小时左右的车程,如同走亲戚那样简单。

  当日上午,记者驱车进入繁城镇后南行约1公里,在路边一条小河旁,看到一块刻有“受禅台”字样的石碑;在石碑西四五十米处,即是受禅台的所在处。此台是当年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禅让登基称帝之处,是汉魏政权更迭的见证,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原有“三台”,每个台占地约10亩,高出地面数丈,成三层阶梯式夯土台,层层登高,每层相隔27个台阶,共81级,总高度为21米。台顶部建有行宫、楼阁,作为曹丕临时休息的地方,台顶护栏全部为汉白玉砌成。今仅存一台,方形,古朴雄伟,蔚为壮观。

  记者穿过一片绿油油的麦田,来到一片密密麻麻的杨树林里。这些杨树林环绕一周,将受禅台严密地包围起来,似乎有意掩盖着1000多年前的秘密。可以看到,如今的受禅台正在修葺,台上的杂草和树木都已经被清除,台面也已被夯平,四周还挖了排水沟。

  从受禅台向西北行走一里多地,在一条东西方向的街道上我们找到了保护“三绝碑”的亭子。禁锢在根根钢筋之中,高耸在眼前的“三绝碑”有3米多高,斑驳、有力的文字似乎在讲述着一段风云历史。

  “三绝碑”除了是汉魏王朝更迭的历史物证以外,更重要的是其包含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书法艺术。这两通碑刻究竟为谁所刻,历史上并没有记载。但唐朝刘禹锡在《玉堂嘉话》中有“魏受禅碑,王朗文,梁鹄书,钟繇刻字,谓之三绝”之说,所以后人就把繁城的“受禅碑”称为“三绝碑”。

  所谓的“三绝碑”,是两通记录曹丕受禅事件的碑刻。“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为曹丕即位当年所立,额题篆书阳文“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文为32行的隶书,其中正面22行,背面10行,内容是46位公卿呈给魏王曹丕的奏章,劝曹丕代汉立魏行皇帝之事。

  “受禅表碑”与“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并列,额题“受禅表”碑文22行,每行49字,内容是汉献帝禅位于曹丕的过程,说汉室气数已尽,魏王理当代汉。碑刻上的文字,冠冕堂皇,无非是想通过立碑的形式,为曹丕篡位夺权作粉饰。经过1000多年的风雨,两通石碑已经风化得十分严重,为防止人们去拓片,石碑正面已经用钢筋进行保护,周围的亭子也得到了明显修缮。

  射鹿台:曹操许田打围,三国时期的狩猎场

  地址:许昌县陈曹乡

  射鹿台位于许昌城东北30公里陈曹乡许田古镇西,东靠莲花河,西临碱化河,南距汉魏许昌17.5公里,西侧有一条袁庄至尚庄的农村小公路,四周皆是耕地。由于此处土地碱化,一片银白,有“许田积雪”之称,为许昌十景之一。记者沿着幽静的乡间小道,闻着麦苗与泥土的芬芳,驱车来到了这里。

  据传,古时许田一带林木茂密,獐鹿成群,曹操迎汉献帝来许后,曾在此筑台建亭,陪同汉献帝常来此游猎,世称此台为“射鹿台”。射鹿台周围方圆百余里,除许田古镇外别无人烟,据《许昌县志》载:“射鹿台,在许田西三里,是曹操与献帝射鹿台。”台前曾有石碑两通:一通为清康熙年间许州吏目滕之瑚所书“射鹿台”。另一通碑于清乾隆十二年(公元1747年)立,碑文曰:“许田射鹿台其事,不见于经史陈寿辈为曹讳也!”然关侯尝语先主曰:“许田猎下,若从某言,必无今日之厄,是则实其事矣。”后人有诗云:“游畋为有阿瞒陪,遗迹犹留射鹿台。”射鹿台1980年被许昌县人民政府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如今,射鹿台台虽历经风雨,但依然气势雄伟,巍峨壮观。射鹿台呈不规则的长方形,高10米,占地1500平方米,上有小径,登台可望许田全景。射鹿台不仅是三国文化足迹,对研究三国历史、开发三国文化具有重要价值,而且是古文化遗址。据了解,这里曾出土大量的空心画像砖和殉葬陶器,其中有一画像砖上一个人手握长矛,左上方有隶书“冻元亭长”四字。

  毓秀台:汉献帝祭天之地,曾经的天下中心

  地址:许昌县张潘镇

  沿许昌城至张潘镇的公路,往东19公里,就到了汉魏故都遗址。这里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又名张潘故城,位于许昌县张潘镇盆李村一带。此处原为夏代昆吾国旧都,西周时武王封四岳之后裔文叔于许,春秋时仍为许国,秦汉时为许县,曹操迎汉献帝建都后称许都。曹丕黄初二年(公元221年),因“魏基昌于许”,改称许昌。南朝宋景平元年(公元423年),北魏大将毁许昌城,一代帝都成为废墟。后人经考古,在汉魏故都先后发现有四神青石柱础、铜司马将印、战国玉璧等文物,计百余种,上千件。

  如今的汉魏故都遗址,说是遗址,但目光所及,是一片绿油油的麦田,很难让人与一代帝都的面貌相对接。但在门口矗立的挺拔门楼上,“汉魏许都故城遗址”几个大字灿烂夺目,提示着这里曾经有一个王朝。据史料记载,昔日的许都分为内城和外城。曹操迎汉献帝于许都之后,这里的内城就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建有皇宫、御苑、相府等,繁华一时。令人扼腕的是,古城遗址饱受战火摧残,已毁于南北朝时期,如今的建筑遗存,也只剩下毓秀台可供后人凭吊追忆了。

  从门楼往里走,不到1公里,就是毓秀台了,既为汉献帝祭天之坛,又是军事防御之烽火台,当地人也称之为天爷庙。从远处看,毓秀台就像一尊青铜巨鼎,庄严古朴,矗立在一马平川的原野之上。据记载,毓秀台是曹操为汉献帝所筑的祭天场所,台下分布着斋宫、神厨、宰牲亭等,是皇帝祭祀前沐浴斋戒和准备祭物的地方。如今,这些记载中的历史建筑已不见踪影,独剩下这座高15米的毓秀台,让人遥想三国时期群雄逐鹿的风采。

  沿着59级台阶拾级而上,直达毓秀台的台顶。台阶顶端设有大门,门上旗帜飘扬。台顶上现建有三座大殿,正中大殿为天爷殿,面东背西,供奉着“玉皇大帝”,其余两座为偏殿,供奉着“十二奶奶”等。负责看管此处的老者告诉记者,原来毓秀台上的建筑已在“文革”时期被损毁,这些建筑都是后来附近村民集资修建的。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许昌网(2014-04-04)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冬日温泉暖草莓分外甜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