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许昌

浅谈对河南钧瓷与后起之秀铜红釉的见解

2013/5/22 11:57:08 点击数: 【字体:


    一 概述

  古钧瓷是中国的名窑奇珍,产于河南禹县,是宋代(公元<960—1270年)五大名窑之一。钧瓷以祭禹王的钧台而得名,“古钧台,得名始于夏,夏启大飨诸候于钧台,大飨诸候于台”,杰筑倾宫。

  禹县战国叫阳翟;伪齐升颖顺军,大定二十二年升为州,仍名颖顺,二十四年更名为钧州。一些人以为钧瓷是因钧州而得名,是钧瓷的代表,是错误的。从“古钧台”,“禹王锁蛟井”、“八挂洞”周围<30万平方米的古代堆集层3和对96座古代钧窑遗址的调查4来看都充分证明,钧瓷发源于唐朝,而盛产于宋代,并以北宋、徽宋赵佶建中靖国(公元1101——1119年)为盛期。

  北宋末年,由于辽金入侵,社会动乱,名盛中外的古代钧窑也随之瓦解,据传说当时部分钧窑艺人随宋室南迁,把钧瓷生产技艺传入江南。后来在江西、广东、宜兴等产瓷区发展了许多钧瓷分枝。查由于南北方窑炉结构不同,原料性能各异,并在继承中都有较大改进,所以各地钧窑产品也都各具有自己的特点,使铜红窑变釉系得到了充实和发展,成为铜红窑变釉后起之秀,其中以景德镇钧窑为最,相继发明了本色釉(钧红、郎窑红、美人醉、祭红);窑变花釉(宋钧花釉、郎红花釉、钧红花釉);釉里红<<5>等三大分系十数个品种,均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继钧台窑之后列为世界之冠。

  一、古钧瓷釉与近代铜红釉的异同

  古钧瓷釉和铜红釉都是以铜为主要呈色元素,均属铜红窑变釉系统,这是其共同点,但因时间与地点、原料与工艺的不同,产生了时代与地区的独立风格。现从釉的化学组成和烧成工艺两个方面探讨其因果。

  1、釉的化学组成对艺术风格的影响

  以<19个具有代表性的古代钧瓷釉(见表1)与7个仿钧釉(见表2)和21个近代铜红釉(见表3)的化学组成进行对比,综合分析。

  (1)古钧瓷釉的磷、钛含量比仿钧釉和铜红釉都偏高。古钧瓷釉式中

  2O5是<0.0141—0.0248,TiO2是0.0093—0.0255。仿钧釉式中P2O5是0.0017—0.0150,TiO2是 0.0036—0.0113。铜红釉式中P2O5是0.000004—0.0030,TiO2是0.00005—0.0033。磷、钛含量的不同是造成艺术风格差别的主要原因之一。高的磷、钛含量是促使古钧釉液相分相的主要因素。多种不相溶混的玻璃相所形成的球形体,因其光学性质的不同,反映出柔润似玉的釉面光泽。

  (2)古钧釉和仿钧釉含铅、硼极微,而铜红釉式中含是0.0010—0.1894,B2O3是0.0001—0.0016。这是古今钧釉和铜红釉在色调上产生差别的主要因素。后者所以能产生光亮的鲜红色调,铅和硼在釉中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3) 古钧釉式中CaO是0.0021—0.0224。仿钧釉式CuO是0.0013—0.0311,有上升趋势.铜红釉式中是0.0105—0.0799,最高。从三者含铜量相差很大,但都能呈色的事实,说明含铜量不是影响呈色的主要因素。从有些古今钧釉含铜量近似,而呈色千变万化的现象,证明铜红呈色应取决于铜在釉中的存在形式和分散度。据铜的氧化还原电势理论,我们同意的看法即<:铜红玻璃熔体在高温时以Cu+2、CuO、+、2O及五种形式存在。当条件有所变化,五者之间平衡移动,可能引起一种或多种消失而产生不同颜色和现象。结合工艺试验我们认为:古钧瓷釉青兰居多,紫红次之,彩色多变,应以 Cu+2和Cu2O为呈色主因素。近代铜红釉以红紫居多,应以Cu2O和Cu0为呈色主因素,Cu+2为辅助成色因素。附表1、2、<3列于后。

  (4)古钧釉的硅铝比(见表4a)是10.70—13.30,仿钧釉的硅铝比(见表4b)是<9.60—12.40。铜红釉的硅铝比(见表4c)一般是7.5280—14.1473,个别高的达32.6095。

  从硅铝比数值来看,钧瓷釉最低,由于含量的相对增高,不利于釉系的液相分离和呈色,这也是古钧和仿钧难烧,上乘产品极少的原因之一。

  (5)综合分类与剖析:

  从化学组成来分类古钧釉、仿钧釉和一部分铜红釉属于钙釉。另一部分铜红釉属于灰铅釉和铅釉。钙釉创于“商周”,成熟于后世。铅釉首见“汉陶”盛行于“唐代”。二者均为中国陶瓷釉熔剂技术源远流长的品种,并流传沿用至今。铜被引入釉中系古钧窑所首创,它在古瓷中独树一帜,被誉为“人为专工”的典型,钧台窑代表着古钧窑技精艺巧的高峰。铜红釉在古钧釉的基础上,引入了高温熔块(例如:铅锡晶料;红、绿、白烧料)。改变了釉的化学组成,发展许多具有特色的铜红窑变釉系的新品种。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2010-09-04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