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名人名家 >> 名人与河南 >> 浏览许昌

高台与石碑:见证汉魏禅代的历史遗迹

2013/11/11 17:07:52 点击数: 【字体:

高台与石碑:见证汉魏禅代的历史遗迹
高台与石碑:见证汉魏禅代的历史遗迹


    受禅台和受禅碑,是见证汉魏禅代的两处历史遗迹,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过两千年的风雨侵蚀,受禅台昔日的巍峨与雄伟不复存在,只剩下高十几米、底周长300多米的土台。高台已倾,繁华成梦,人们的思绪一下子被拉回遥远的汉魏之际。东汉献帝延康元年(220)冬十月,在当时被称为“灵台”的受禅台上,丞相、魏王曹丕接受汉献帝刘协的禅让,代汉称帝,定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400多年的汉帝国就此黯然离场,历史拉开了三国时代的帷幕。汉魏禅让成为后世魏晋、晋宋、周隋等王朝易代的一个样板。

    受禅台以南不远,记载汉魏禅让史事的两块石碑更为有名,一块是“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一块是“受禅表”碑,二碑为圭形,有碑穿,是典型的汉制。“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高3.23米,宽1.02米,厚0.32米,隶书32行(正面22行,背面10行),行49字,额篆书阳文题“公卿将军上尊号奏”八字,内容是华歆、贾诩、王朗等46位高官劝进曹丕的章奏,因民间传其为王朗撰文、梁鹄书丹、钟繇镌字,又被称为“三绝碑”。“受禅表”碑在“公卿将军上尊号奏”碑正东三米左右,高3.22米,宽1.02米,厚0.28米,隶书22行,行49字,额篆书阳文题“受禅表”三字,内容记述曹丕接受献帝禅让的过程。二碑不书立石年月,然均当为延康元年十月辛未(二十九)曹丕受禅后所立,其书体方整遒古、疏朗俊逸,上承汉隶之遗法,下启晋唐楷书之先河,备受后世推重。

  禅让,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种理想状态,兵不血刃、马放南山,没有战争、没有暴力,平稳地完成政权的交接,古人的政治智慧于此展现无遗。但最早的“三皇五帝”的禅让,只是传说,没有留下任何有关细节的文字记录,甚至还带有不少虚构的成分,让人生疑,之后的商代夏、周代商,都采取了暴力革命的方式,只有在秦汉帝国时期,才让我们目睹了两场禅让的历史事件。一场是西汉末年王莽接受孺子婴的禅让,建立新朝;一场是东汉末年曹丕接受汉献帝的禅让,建立曹魏。班固的《汉书·王莽传》对汉莽禅代的过程有详细的记录,而汉魏禅代的细节,则保存在陈寿的《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与南朝刘宋的裴松之注里。在记载禅让事件的背后,是史家的复杂感情,例如,阅读《王莽传》中禅代前后的史事,就让人感觉颇有讥讽之意。相比而言,《三国志·魏书·文帝纪》与裴注的记载就客观一些,似乎并不带有道德评判,但是读者却可以从中读出自己的体会,辛酸、感慨、气愤、鄙夷,抑或几种感情都有。时隔两千年的风雨,汉莽禅代的遗迹已完全消失在历史的烟尘里,汉魏禅代还幸运地留下了受禅台与受禅碑,成为那段历史的珍贵见证。值得一提的是,“受禅表”碑还有证史之功,关于汉魏禅让的具体日子,陈寿的《三国志》及裴注与“受禅表”碑有所出入,宋代学者欧阳修对此有所考证,认为碑文所记的日子“十月辛未(二十九)”更符合历史真相。

  “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古诗十九首·驱车上东门》),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而追求永恒和不朽,是人类永远的梦想。除文字外,依赖于金石以延长个体生命、达至不朽,也是一个手段。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国界的分别,西方为铭记功业立有高大的纪念碑和纪念柱,印度也有阿育王为传播佛教所立的碑铭,中国则有高台与石碑。曹丕为了纪念汉魏禅让的功业而筑台立碑,此举除记录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之外,也有示天下后世以清白、自明心迹的意思,但后人就真的如曹丕所希望的那样,对他原谅了吗?未必,可能在大多数人看来,阅读这两块碑文就像在观看一场政治闹剧,欧阳修所发的感慨很有代表性:“呜呼!汉、魏之事,读其书者可为之流涕也!其巨碑伟字,其意惟恐传之不远也,岂以后世为可欺欤?不然,不知耻者无所不为乎!”

  翻阅史籍,又让人看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曹魏三祖对筑台与树碑情有独钟,似乎有一个家族传统。曹丕的父亲曹操是筑台的先行者,他先是在建安十五年(210)于邺城筑铜爵台,后又在建安十八年筑金虎台、冰井台,这就是著名的邺城三台。曹丕更是变本加厉,除了为禅让所筑的灵台(受禅台)以外,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记载,还有四座高台:黄初二年(221)筑的陵云台,黄初四年筑的南巡台,黄初六年筑的东巡台,黄初七年筑的九华台。筑九华台的黄初七年正是曹丕去世的那一年,可见,从筑受禅台作为开端,直到去世,曹丕的一生始终有着浓烈的“高台”情结。

  曹丕的儿子魏明帝曹睿则继承了立碑的家族传统,最有名的就是他为父亲《典论》所立的石碑,《三国志·魏书·明帝纪》载:“太和四年(230)春二月戊子,诏太傅、三公以文帝《典论》刻石,立于庙门之外。”明帝本意是为父亲所撰的《典论》作些揄扬,希望它与东汉灵帝熹平四年(175)树立的“熹平石经”一样,为天下楷式,永垂不朽。但一不小心却成了笑柄,因为《典论》所否定的西域“火浣布”在九年之后的景初三年(239)被证明确实存在。这年二月,西域使臣跋涉万里,向曹魏献上了火浣布,朝廷不得不命人将《典论》碑上的有关文字刊除。关于这件事,《搜神记》有详细的记载:“昆仑之墟,有炎火之山,山上有鸟兽草木,皆生于炎火之中,故有火浣布,非此山草木之皮枲,则其鸟兽之毛也。汉世西域旧献此布,中间久绝;至魏初,时人疑其无有。文帝以为火性酷烈,无含生之气,著之《典论》,明其不然之事,绝智者之听。及明帝立,诏三公曰:‘先帝昔著《典论》,不朽之格言,其刊石于庙门之外及太学,与石经并,以永示来世。’至是,西域使至,而献火浣布焉,于是刊灭此论,而天下笑之。”(《三国志》卷四《魏书·三少帝齐王芳纪》裴注引)曹丕自己树立的石碑,以及儿子明帝为他树立的《典论》石碑,都想靠金石留传千秋万世之名,却不幸成为时人和后人讥刺嘲笑的话柄,似乎在告诉我们,留金石之功,并非一件易事。

  如今,曹丕所筑的其他几处高台都已荡然无遗,曹睿的《典论》碑也已片石不存,只有曹操所筑的金虎台巍然屹立在漳水北岸,还有见证汉魏禅代历史的受禅台和受禅碑矗立在中原大地之上,供后人登临凭吊。作者:陈君【原标题:高台与石碑:见证汉魏禅代的历史遗迹】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3-07-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