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名人名家 >> 名人与河南 >> 浏览许昌

许下屯田与魏武雄风

2013/8/15 10:50:13 点击数: 【字体:

    许下屯田是东汉末年曹操在统一北方过程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它成功解决了曹操军事集团的粮食供给问题,并对全国的屯田活动起到了示范作用,不仅为曹操“摧灭群逆,克定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而且对后世的屯田活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基于宣传许昌人文历史、弘扬三国文化的目的,本文以曹魏时代独具特色的土地制度——屯田制为主题,通过对历史文献的梳理,并结合相关的古迹遗存,对许下屯田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同时深入阐发其特殊的文化意义。本文力求为读者展示一幅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身的雄伟历史画卷,将许昌曹魏时代的历史原貌勾勒出来,并由此打开透视汉末三国时代许昌历史文化的别样窗口。

  往事如烟,岁月如歌。在华夏历史的风云际会中,许昌成为一座钟灵毓秀、豪情激越的历史文化名城。尤其是在东汉末年,在群雄逐鹿、时局艰危的动荡时代里,曹操迎汉献帝建都许昌,以许昌为基点展开了统一天下的一系列军事活动,使许昌成为当时中国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如今,漫步在许昌大地上,仍然可以发现很多留有历史印记的村庄,如许昌县的王子营、韩营、姬营、营孙、屯里、黄屯等,鄢陵县的杜春营、郭营、周营、胡营、前营、孙屯、耿屯、靳屯等,襄城县的马坊营、四里营、石营、大营、王屯等,禹州市的前营、中营、后营、许屯、刘屯等,长葛市的张营、五里营、营坊等,魏都区的高桥营、老吴营等。作为一段风云浩荡的历史见证,这些以“营”“屯”命名的村庄,都与曹操屯田时军屯、民屯的壮举密切相关。一个个古老的村名,就像一卷卷历史老档,记录着往昔的岁月,见证着许昌的历史。时至今日,虽然村庄的现代建筑早已淹没了古时的旧样,但是村名一直在世道风雨中顽强地坚守,让我们从中可以真实地触摸到许下屯田那段历史的盛衰沉浮,感受三国历史文化的缕缕余香。当岁月的骄阳穿越历史的长空透入火热的现实之际,那些稔熟的地名,不再显得平淡直白,而是具有极为厚重的文化意蕴,让人仿佛听到了许下屯田那段历史的回响。

  缘起:许下屯田的背景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粮食,不仅是国家的根本,而且在“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乱世,决定了各路诸侯以及天下苍生的生死存亡。许下屯田正是一种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物质生产活动。

  东汉末年,政治混乱。外戚和宦官轮流掌权,尤其是官僚腐败,贿赂公行,剥削严重,人民“寒不敢衣,饥不敢食”,所以引发了黄巾大起义。各地诸侯在镇压农民起义过程中,为了争夺土地和百姓,混战连年,造成天下大乱。老百姓或死或逃,流离失所,田地荒芜,粮食供应普遍发生危机。《三国志·董卓传》记载当时长安的情况:“时长安中盗贼不禁,白日掳掠,傕、汜、稠乃参分城内,各备其界,犹不能制,而其子弟纵横,侵暴百姓。是时,谷一斛五十万,豆、麦二十万,人相食啖,白骨委积,臭秽满路。”窥一斑而知全豹。正如曹操诗中所言:“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汉末名士仲长统也说:“名都空而不居,百里绝而无民者,不可胜数。”不仅百姓如此,就是各地军阀也大多无粮无草,饥饿时就到处抢劫,吃饱了就到处丢弃,以至于因缺乏粮食而瓦解逃跑的军队不可胜数。曹操的对手袁绍的军队在河北有时靠吃桑葚充饥,而曹操也和其他军阀一样,同样面临着粮食匮乏的严峻局面。他第一次东征陶谦,就因为粮食问题中途退兵。曹操和吕布作战,也因为粮食严重缺乏而不得不停止军事活动,到别的地方去就食。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曹操选择屯田,首先是基于战争的需要。因为没有粮食,就会军心涣散,失去战斗力,在战乱的年代就失去了争霸的资本。官渡之战中曹操就是因为粮食危机,险些引发自己军队的涣散,幸好许攸献计,捣毁了袁绍的粮草,才得以自保;诸葛亮几次北伐中原,大多是因为粮草不济被迫回师。由此可见粮草的重要性。

  其次,选择屯田,也是稳定局势的政治需要。因为战乱频繁,很多农民流离失所,只有解决农民的问题,社会才能安定,政权才能巩固,才能为自己赢得民心。曹操在组织青州兵时,只是挑拣那些身强力壮、战斗力比较强的军士,对于那些有伤病的老弱残旅,曹操只能设置屯田把他们束缚在土地上,为自己做后勤服务工作。所以,设置屯田一举两得,既解决了流民和多余军士的生存问题,又解决了粮食生产人员的生活问题。在连年征战中,曹操获得了大量的无主土地。这些土地及大量的农具就成为可以利用的最优秀的资源,能够让他有田有物可屯。此外,在官渡之战以后,曹操基本上统一了中国北方,给屯田活动的开展营造了一个安定的社会环境。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曹操政权实施屯田政策,不仅有其必要性,而且有其可行性。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正月,曹操在许昌颁布了著名的《置屯田令》:“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农并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他深刻地指出,秦国之所以能统一六国,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定略西域,都是以解决粮食问题为前提条件的。寥寥数语,既有理论论证,又有事实根据,典型地体现了曹操简朴、厚重的文风。而屯田令的颁布,则标志着我国经济制度的一个重大改革从此诞生,这就是屯田制的出现。因为其范围广,作用大,影响深远,又源于许昌,所以史称许下屯田。

  创新:许下屯田的措施

  屯田虽然不是曹操首创,但屯田制由曹操建立。曹魏的屯田制,继承了汉代在边境的屯田制度并有所发展,不仅把屯田措施制度化,而且成为当时封建土地国有制的主要形式。

  曹操屯田主要分为军屯和民屯两种形式。军屯是效法汉武帝在边疆的屯田做法,由士兵组成屯田兵,“以营为生产单位,每营有佃兵60人,佃兵也称‘士’或者‘田卒’”。军屯实行军事化管理,种田者都是士兵,战时打仗,非战时参加农业生产,亦兵亦农。当时战争频繁,军屯往往是权宜之计,所以军屯管理都由一方军队统帅来具体负责。比如,当时的曹洪、夏侯惇等,都是在各自的军士驻地实施屯田,并负责具体的运营,而在分配上也完全按照军事化管理来进行。现在黄淮流域有许多带有“营”字的村庄,就是原来军屯的地方,它完全按军事组织原则组建,由军队内部自行管理。

  民屯的发展不仅速度快而且规模大,成就最为突出。民屯就是政府招募流民在设置屯田的地方参加生产,通常以50人为一屯,现在许多带有“屯”字的村庄,就是原来民屯的地方。屯田民又叫屯田客,生产得到的收成按照政府的分配政策进行分配。在管理上,曹操专门设置了一个不同于地方行政的管理机构,并设有屯田司马专门负责屯田事务的管理工作,其他官员不得干涉。同时,针对屯田,当时自上而下还有一套相应的官员体系,从中央到地方,垂直管理,直接隶属。《后汉书·百官志》载:“曹公置典农中郎将,秩两千石。典农都尉,秩六百石或四百石。校尉,秩比两千石,所主如中郎将。”这些都说明曹操设有一套管理机构负责屯田的运作。

  而在分配上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网 2013-5-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