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名人名家 >> 名人与河南 >> 浏览许昌

许下屯田与魏武雄风(2)

2013/8/15 10:50:13 点击数: 【字体:

,最初多数人主张采用“计牛输谷”的办法,即按照屯田百姓使用国家耕牛的多少来确定不同的税额。“计牛输谷”这种分配之法虽然简单易行,但是在实施过程中逐步暴露了许多问题,如没有考虑土地收成,如果遇到收成好的年份,政府按照比例的收入就会高些,但是遇到收成不好的年份,收入就会低很多,这对政府来说是十分不利的。后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曹操采纳了枣祗的建议,实行“分田之术”,即政府取消固定的比例,把土地租给屯田客耕种,而屯田客要为租用土地缴纳一定的成果,或者说税收更合适,这样就保证了政府收入的稳定性。

  在许下屯田的初期,为了提高屯田的亩产量,曹操一方面对屯田的人均耕地面积加以控制,避免广种薄收;另一方面强调精耕细作,务求增加收获量,以种植粟、麦为主,间或种植桑、麻。西晋傅玄曾说:“近魏初课田,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故白田收至十余斛,水田数十斛。”由于举措得当,加上风调雨顺,后来有一年政府竟然得谷百万斛,许下屯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贡献:许下屯田的意义

  由于许下屯田的成功,曹操第二年便把它作为一项制度推广到其统治的其他地区。今天,我们凝望这一段浩荡的历史风云,竟然发现,屯田制度无论对于曹魏政权还是中国历史,都产生了莫大的影响。

  作为曹操一生中重大的经济举措,历来学者对曹魏的屯田制都评价颇高。何兹全在《论曹操》中更是不惜言辞赞扬曹操的屯田政策,认为“屯田制的出现是作为一种新的生产方式解决了前代社会所创造出来而又无法解决的矛盾而出现的,它的意义是新的生产方式出来代替旧的生产方式”。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屯田制度就没有曹魏政权,它不仅在军事上给予曹操的军队以充足、可靠的粮草供应,而且在稳定社会政权和发展经济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屯田政策实施之前,由于当时社会动荡,军阀连年混战,中原的农业生产被严重破坏;老百姓流离失所,死伤无数;农民逃难造成土地荒芜,满目疮痍。实施屯田政策之后,政府把荒芜的土地收集起来,分配给士兵或者屯田客耕种,并给予必要的生产工具,成果共享。流民由此安顿下来,社会生产慢慢恢复,经济也在稳定的政治环境中复苏,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曹操许下屯田,成为“奉天子以令不臣”之外的又一有力措施,不仅在当时影响巨大,而且对后世影响深远,在历史的长河中,其地位也是令人瞩目的。事实上,在曹魏以后,历代都有屯田活动,其土地制度或多或少地都受到了曹操屯田制的影响。屯田的组织方法、分配方法和分田之术的具体安排,也为后世的土地制度设计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参照标准。比如,晋朝以后的占田制,就是在屯田制的基础上,调整屯田的分田之法和分配数额而形成的。还有北魏时兴起、在隋唐时完善的均田制,也是借鉴屯田制度寓兵于农的兵农合一思想。当历史巨人的脚步匆匆跨入20世纪的时候,无论是抗战时期的南泥湾大生产,还是后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辛苦耕耘,我们从中都能够窥见许下屯田的影子。

  回响:许下屯田的遗迹

  作为许下屯田的发源地,运粮河、碾上村、议事台等更是成为许下屯田的真实注脚。漫步其间,岁月感和沧桑感扑面而来,处处是历史的回响。

  正如上文所言,在许下屯田的遗址中,现在许昌仍有许多带“营”和“屯”字的村庄,即是当年屯田的历史见证。而在众多的遗迹和遗址中,议事台因为其独特的历史地位而享誉四方。议事台,位于鄢陵县马栏镇议事台村,又叫议台,相传曹操常集群臣幕僚,在此商讨国家大事及屯田事宜。群众相传,当年曹操到鄢陵后即带领将士,察地形、设兵营、开荒屯田,现议台附近的几个村庄如前营、后营、郭营以及只乐乡的小营、大营,都是当年曹操在此屯田的佐证。该县境内的望田村,也是因为曹操站在台上观望种田情况而得名。为了便于领导屯田事业,当年议事台上有议事厅、屯田都尉寓所、曹操行宫等,如今台上的建筑早无踪影,但高高的土台依然存在。千百年来,这里一直流传着一个非常有趣的说法:有年夏天,天气闷热,曹操与群臣在议事台上议事,群臣发言都很热烈,四周洼地的青蛙也凑热闹似的叫个不停,那叫声影响了曹操的思路,他生气地对着洼地大叫一声:“都别叫了!”说来奇怪,从此,这里的青蛙全都不会叫唤了。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但由此不难想象,当年议事台上的议事内容是多么严肃。

  当屯田得到了大批的粮食后,对粮食的加工及运输,也成为许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如今在许昌市区有一个叫“碾上”的地方。曹操许下屯田时,这个地方正是曹军碾米的集中场地。由于许下屯田使粮食生产得以恢复和发展,曹操就在这个地方专门设置了一个大型粮食加工厂——碾米场,数以百计的石碾、石磨,便一年四季地运转起来,碾转声“咕噜噜”昼夜不停。当时许昌有民谣:“碾米运粮,包打胜仗,天下太平,黎民安康。”风吹雨淋下的石碾磨平了岁月的痕迹,当年的碾米场也渐渐发展成为大的居民村落,而“碾上”的地名也就产生了。

  曹操在大规模推行屯田制的同时,还特别注意发展水利灌溉事业,在许昌广开运河,这就是运粮河。这些运河的开凿既有灌溉农田之利,又有航运之功。它屯田济军、运兵输粮,既保证了农业生产,又解决了军粮供给。

  人间正道是沧桑。曹魏时代那人喊马嘶、良田飘香、颍水奔流、军舶如梭、船队浩荡的场景早已无存,但开凿的人工河至今仍然留有许多遗迹:最为著名的是贯穿于许昌市区的运粮河和分散于许昌附近的枣祗河、玛瑙河、高底河、灌沟、艾城河等。从历史角度看,这些贯通南北的运河对当时的曹魏政权和农业生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运河周围也始终处于政治、军事、经济、文化诸方面的中心地位。经历了一代繁华和千年风霜,运粮河由滚滚波涛变成涓涓细流,但作为特殊的历史文化遗产,它无疑是曹魏时代民族智慧与精神文化的象征,是华夏历史的恢宏记忆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三国虽已远,魏武雄风在。今日我们面对许昌大地的千里沃野和万顷良田,似乎时时可以感受到当年魏武挥鞭、割发代首的雄伟姿影——曹魏离我们并不遥远。毫无疑问,许下屯田的历史创举将永远留在许昌人的记忆深处,并与当代许昌人的“中国梦”“中原梦”和富民兴许的伟大事业相映生辉,让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为祖国、为中原、为许昌的繁荣昌盛而奋斗不息。作者:赵献东【原标题:许下屯田与魏武雄风】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网 2013-5-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