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许昌工艺 >> 工艺赏析 >> 浏览许昌

顺店刺绣:静静绽放的艺术之花

2014/7/9 15:53:58 点击数: 【字体:

顺店刺绣:静静绽放的艺术之花
 
       六十二岁的王福杰和老伴从事刺绣已经有三十余年。
 
    一根绣花针,穿起的是锦绣历史,沉淀的是人文风情。
  
    作为优秀的民族文化之一,刺绣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在《诗经》中就有“黻衣绣裳”的描述,考古出土遗物目前可追溯到商周时期。经历了千百年的薪火相传,由于受地域文化的影响,刺绣艺术在我国形成了艺术风格各具特色的不同种类,而顺店的刺绣,正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据了解,顺店刺绣的历史悠久,最早可追溯至宋代。当时,北宋建都开封,汴绣之盛,显赫一时。自那时起,顺店便有人开始拜师学艺,开始了植桑养蚕、煮茧抽丝的刺绣之路。至明朝时期,顺店刺绣的工艺日臻成熟,仅镇区就有数十家丝货行、染坊,数百家机户,上千架织机,数千名织工、绣工。“绿丝红绸银飘带,如林绣女飞针忙”堪称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
  
    到了清代,顺店刺绣迎来了鼎盛时期,顺店被誉为“中原刺绣之乡”而扬名四海。当时针法之多,应用之广,莫不超过前期,山水、人物、花鸟、龙凤,无所不能,绣品上至官服官帽、下至手帕鞋帽,无所不包,顺店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绣品产地和刺绣产品交易市场。
  
    “可以说,顺店刺绣技艺,是在汴绣的传统基础技艺上,吸收了蜀绣、苏绣的长处,在风格上自成一体。”3月1日,在禹州市顺店镇,该镇的文化站站长姜红旭向记者介绍,顺店刺绣虽始于宋代民间传统手工工艺,但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吸收了蜀绣、苏绣的特点,逐渐形成了构图秀丽、针法活泼、绣工精细的地方风格,一跃成为全国的重要绣种之一。
  
    据当地村民康传珍介绍,顺店刺绣技艺有套针、递针、别针、枪针等多种针法,辅以盘金、网边等多种形式,可以淋漓尽致地表现出绣品的质感。“比如我们这里绣制的龙袍,穿在身上好似龙须在轻轻飘动。”康传珍说。也正是得益于绣品的精美,在清乾隆年间,山西的蒲城商人在该镇顺西村内捐建了山西会馆,专门营销顺店的绣品,使得顺店刺绣愈发珍贵,在当地流传着“神垕钧瓷用车拉,不如顺店丝绸胳肢挟”的俚语。
  
    如今,山西会馆依然挺立,成为顺店刺绣昔日辉煌的见证。但不同于神垕的钧瓷,顺店刺绣的品牌之路依然任重道远。作为民间工艺,刺绣在当地有着深厚的民间基础,现在该镇从事刺绣行业的相关人员达4160人,年产值达到2.3亿元,可相较于“中原刺绣之乡”的品牌价值,顺店刺绣显然还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
  
    在顺店采访时,不时能听到村民屋子里传出“轰隆隆”的机器声。在村民亓灵鸽的作坊内,4台机器中有2台正在工作。她告诉记者,以前手工绣制时,一幅简单的团花最短也要用大半天的时间,现在用机器绣制,只需要把图案输入电脑,10分钟就能绣好。“我们大都是从事半成品加工,赚取的利润很低,一朵花就能挣5分钱。”亓灵鸽说。
  
    亓灵鸽的话,在村民王福杰那里得到了进一步证实。今年62岁的王福杰,从事刺绣已经有30余年,他告诉记者,现在店铺的生意主要是孩子来打理,也实现了网上销售,但是竞争很厉害,由于没有品牌支撑,昔日珍贵的顺店刺绣只能靠微薄利润来拓展市场。“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手艺了,都出去打工了,我是老了,丢不下这门祖传的手艺。”王福杰说。
  
    2008年,顺店刺绣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既证明了它的荣耀,同时又说明了保护它的紧迫性。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当机绣开始成为刺绣经营生产的主要模式后,手绣只是村民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方式,使得很多针法都面临着失传的困境。康传珍告诉记者:“手绣耗时耗力,在高端市场还没有引起重视,一幅作品也卖不出好的价钱,而机绣没有优劣之辨,在义乌、郑州等地有很多工厂都在生产刺绣,因此只能卖个批发价。”
  
    显然,顺店刺绣没有很好的市场效应,归根结底还是品牌的影响力不够大。可喜的是,顺店镇政府已为顺店刺绣申报“豫绣”商标,并采取措施,科学规划,着力重现它昔日的辉煌。我们也期待,这门古老的传统民间工艺,能焕发出新的时代光采。
顺店刺绣:静静绽放的艺术之花
                            手工刺绣。
顺店刺绣:静静绽放的艺术之花
                 亓灵鸽和她的刺绣作坊。
顺店刺绣:静静绽放的艺术之花
                                 机绣。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网(2012-03-14)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曼妙钧瓷会唱歌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