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许昌 >> 许昌工艺 >> 工艺与品牌 >> 浏览许昌

顺店刺绣期待“一枝独秀”

2013/4/9 10:28:30 点击数: 【字体:


    盛夏时节,记者慕名来到有着“中原刺绣第一乡”之称的禹州市顺店镇采访,徜徉在整洁的街道上,聆听着绣花机的轰鸣声,一条从传统手工刺绣到现代机绣加工的发展之路,正逐渐清晰地呈现在眼前。

“绿丝红绸银飘带,如林绣女飞针忙”

  作为中国民间传统手工艺之一的刺绣,在中国有着4000多年的历史。在《尚书》中就有关于“衣画而裳绣”的章服规定。“花随玉指添春色,鸟逐金针长羽毛”,刺绣渗透了中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美好愿望,而顺店刺绣更是其中的一朵奇葩。

  “顺店刺绣技艺是集汴绣、苏绣、川绣之优点发展演变后一辈辈传下来的。”在禹州市顺店镇,该镇文化站站长姜红旭向记者介绍。据史料查证,顺店刺绣起源于春秋时期,到了唐朝和五代已经发展到相当高的水平。早在北宋顺店人就开始了拜师学艺、植桑养蚕、煮茧抽丝的刺绣之路。到了清代,顺店已发展成为长江以北最大的丝绸原产地及集散地,再加之“苏、川”二绣的引进,绣法的融合,使得顺店刺绣造型清秀工整,针法活泼多变,构图清新秀丽,布局井然有序。当时店铺林立,绸缎满架,省内外客商云集顺店,人挑畜运,客来车往,把织成的包头、手帕等打包外运,销往全国各地,“日巢千两丝,机织千匹缎”正是当时丝织刺绣产业兴盛的生动写照。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在富民政策的正确引领下,顺店的刺绣产业逐渐恢复了产销两旺的繁荣局面,这个充满古典韵味的镇子形成了“户户有绣机,家家会刺绣”的特有风貌。

  将文化融入产业,形成亮点,该镇进一步加快了顺店刺绣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来,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全国性文化娱乐活动遍地开花,给戏衣等开辟了广阔的市场。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声,是科学技术进步的母体,同时科技的进步也推动了文化的发展繁荣。顺店镇从2000年开始引进大型绣花机,采用电脑控制,自动绘图,多针头运作,以每分钟绣千针的速度,提高了工作效率,减轻了劳动强度,降低了织绣成本,工艺质量也得到了保障。

  据了解,现在镇里有刺绣专业户66户,从事刺绣经营656户,共有刺绣绣花机104台,从事刺绣行业的相关人员达4160人,年产值达到2.3亿元,绣品也由古装戏衣、包头、手帕发展为秧歌衣、寿衣、布景、道具等40多类240多个品种,产品销往上海、天津等地,不少绣品还出口日本、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

“犹抱琵琶半遮面”“藏在深闺人未识”

  联户加工、专业化经营的新模式使得顺店刺绣出现了寿衣专营、秧歌衣专营等规模生产经营的新局面。该镇党委、镇政府在充分挖掘本地文化资源的基础上,由镇文化站牵头,成立了26支民间文艺队伍,积极探索刺绣产品产、供、销一条龙的路子。凭借精湛的手艺、新颖的图案、绚丽的色彩,顺店刺绣深受各地用户青睐,销量逐年递增,农民生活日渐富裕。

  但令人遗憾的是顺店刺绣一直没有走出家庭作坊式的经营模式,“现在订单不断,我们不愁没活做,但就是没地方、没人手。像我们这样的作坊留不住人,每到年关我们就担心招不来绣工,来年的订单没法完成。”在村民王松涛的戏服作坊内,记者看到机器挤得满满的,工人忙忙碌碌,活多人少。像这样供不应求的局面也出现在其他几家作坊中。由于没有品牌支撑,昔日珍贵的顺店刺绣只能靠微薄利润来拓展市场。“基本上我们都是从事着半成品加工,利润比较低,一件衣服也就挣四五元钱。”从事秧歌衣加工的万三海告诉记者。

  依托文化发展起来的刺绣产业也逐渐面临着人才缺失的问题,机绣生产工人少,手绣技艺更是传承难。从事刺绣几十年的康传珍说:“现在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学这行,大部分选择外出打工,老一辈的刺绣手艺很难传下来。”记者了解到,当机绣开始成为刺绣生产的主要模式后,手工刺绣便只是村民打发时间的一种消遣方式。

  如今,神垕钧瓷已创出品牌,享誉海内外,而顺店刺绣却仍“犹抱琵琶半遮面”,“藏在深闺人不识”。如何尽快走出此种尴尬境地,***“中原第一绣乡”的发展难题,正在考验着当地政府的智慧。

“回眸留后保精华,穷目远望定市场”

  顺店镇党委、镇政府对此相当重视,采取了积极措施。2008年,顺店刺绣技艺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顺店刺绣产品在郑州国际展览中心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备受青睐;2011年,顺店刺绣成功注册“豫绣”商标。这些都为顺店刺绣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文化产业是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需要、保障人民文化权益的重要途径。如果建立刺绣产业聚集区,拉长产业链条,做大做强刺绣产业,顺店刺绣将会成为禹州乃至河南的文化产业名片。

  “因为是家庭作坊式,很多工人都担心长期工作没有保障而选择外出打工,如果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全镇联合,依托自身丰富的刺绣文化资源,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设立统一的工作场地和经营场所,不仅工人问题会得到很好解决,供不应求的难题也会迎刃而解。”一家刺绣作坊的老板这样说。针对这个问题,中国四大名绣“苏绣”在发展过程中建立绣品街,对顺店刺绣就有很深的借鉴意义。绣品街作为一个平台、一种集聚效应,将散落在村庄里的绣工集中起来,加强政府引导、市场培育,形成绣庄之间相互学习、良性竞争的氛围。

  另外,依托刺绣的文化资源优势,采用政策引领、规划先行、群众集资、政府补偿的方式,顺店镇引进一批先进刺绣设备,提高产业的组织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水平和经营水平,为社区经济发展和居民就业提供支撑、注入活力。

  同时,刺绣的商业化使不少家庭摆脱了贫困并走向富裕,但它与手工刺绣的发展并不冲突,刺绣的发展更需要先进科技的引入,也需要下一代的传承,有很多国家在保护传统技艺方面的做法都可以借鉴。例如,在挖掘人才上首先要加大对年轻人的培养和引导,让他们喜欢、追求这门艺术。其次就是跟大专院校合作。这既能解决新人不足的问题,也能提升传统刺绣的水平,完成“工人—工匠—工艺大师”的转变。

  “回眸留后保精华,穷目远望定市场。”顺店刺绣期待“一枝独秀”,顺店刺绣更需要良好的品牌信誉、广阔的市场前景、优秀人才的继承,这些问题如果能迎刃而解,无疑会给顺店刺绣带来巨大的发展契机。【原标题:顺店刺绣期待“一枝独秀”】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许昌网 作者:吕超峰 2012-6-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