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商丘 >> 商丘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商丘

走近河南夏邑县火店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2012/8/29 17:06:13 点击数: 【字体:

走近河南夏邑县火店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条编人的日常生活

走近河南夏邑县火店乡—“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做刺绣的姑娘
 
    相传,火神店曾经是方圆百里的商贸中心,每逢庙会,四面八方的商人汇集于此,把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拿来交易。久而久之,火神店便成了民间工艺品的集散地。聪明的火神店人利用大好机会,开始学习这些民间工艺品的制作。到了清朝时期,这里的民间工艺品不仅全而且做工也非常精细。
      
    “火神庙”坐落在火店乡火店村。一间破损的土坯房,一小块荒草丛生的空地,不过在当地人的眼里这里一直很神秘,特别是孩子们更是好奇,经常在空闲时节聚到一起听老一辈人讲述关于它的一些故事与传说。
      
    2008年夏邑县火店乡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在前不久的授牌仪式上,该县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苗育才直言,“火店乡获此殊荣靠的是绝对实力。”
      
    不过不来这里,你还真不容易想像这绝对实力的含义。在该乡的李店村、邵庄村等,想找几户不会从事民间工艺品加工的家庭都很困难。“家家有设备、户户有响声。”用这句话来形容现在的火店乡一点也不夸张。
      
    据乡政府2008年底统计的数字看,全乡从事宫灯、中国结生产的农户有1500余户,机械设备3000余台,每台设备大都在50万元以上;全乡拥有排须、花边加工机械1200多台,每台机械投资成本为5万元左右,扣除丝线成本及各种费用,每台年纯利润在3万元左右;全乡从事条编生产农户1000多户,每户年纯收入在2万元以上;旗穗生产也是当地民间工艺品生产的一大强项,从事该产业经营生产户1500多家,每年给该乡带来4000多万元的经济收入。
      
    “火店乡只有5万多人,每到生产高峰期我们从周围县市招来的劳动力不下5万人。”乡党委原书记丁学明说,周围十里八村的很少有人外出打工。据介绍,从事民间工艺加工的厂子对劳动力的要求并不严格。“技术含量不是太高,一学都会,特别是像中国结、宫灯等工艺品的制作,不分男女老少都能干,只是快慢的问题。” 该乡李店村村民王书勤家里从事宫灯加工有老人也有年轻小伙子。“老人少挣些,年轻人多挣些,无非就这点区别。”王书勤说。
      
    在采访时,火店乡的有些老年人告诉记者,火店乡以前叫火神店,因火店村的一座火神庙而得名。
      
    相传,火神店曾经是方圆百里的商贸中心,每逢庙会,四面八方的商人汇集于此,把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拿来交易。久而久之,火神店便成了民间工艺品的集散地。聪明的火神店人利用大好机会,开始学习这些民间工艺品的制作。到了清朝时期,这里的民间工艺品不仅全而且做工也非常精细。
      
    “火神庙”坐落在火店乡火店村。一间破损的土坯房,一小块荒草丛生的空地,不过在当地人的眼里这里一直很神秘,特别是孩子们更是好奇,经常在空闲时节聚到一起听老一辈人讲述关于它的一些故事与传说。
      
    “现在每到逢年过节当地人还要置办一些供品供奉这里的神灵,他们认为这些传统手工艺是老祖宗留下的,不能忘本。”火店乡书记吴振兴说。
      
    现如今,随着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转变,这些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产业,也有了广阔的发展前景。勤劳智慧的火店人再一次抓住机遇,用商品经济的眼光去关注这些传统的民间文化,准备做大做强,为创造美好生活而奋斗。 
      
    火店宫灯挂上了天安门 

      
    火店人制作宫灯由来已久。据李店村几位老人讲,西汉开国皇帝刘邦在芒砀山率民众起义时就认识了火店乡一位制作宫灯的能工巧匠。每打一次胜仗,刘邦便命令他制作大红宫灯挂在军营内外,以示庆祝。刘邦统一天下后,没有忘记这大红宫灯给他带来的吉祥,更没忘记这位制作宫灯的高手,随后将他招进宫里封为御灯师,组织人员专门为皇宫制作宫灯,从此宫灯便成为皇帝的专用品。每到节日夜晚,皇宫灯火辉煌,宛如人间仙境。
      
    后来,朝廷官员也竞相效仿,在自家门口挂上宫灯,作为镇宅保平安的喜庆吉祥之物。这位能工巧匠过逝后,他们的子孙回到家乡火店,秉承此业,招收了许多徒弟,专门开了宫灯作坊,生意十分红火。从此,火店人制作的宫灯开始出了名。
      
    现在在火店乡制作宫灯有经验的要数李店村村民王书勤了。记者来采访时,他正在和工人一起制作宫灯。
责任编辑: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