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商丘风情 >> 特色访谈 >> 浏览商丘

走进“花木兰之乡”虞城 探详巾帼英雄生平

2013/3/19 16:29:25 点击数: 【字体:

走进“花木兰之乡”虞城 探详巾帼英雄生平

    木兰祠俗称孝儿祠。位于虞城县城南35公里营廓镇北1公里处。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重修扩建,至民国初年,木兰祠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共百余间。 

走进“花木兰之乡”虞城 探详巾帼英雄生平

    木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木兰原姓魏,因其是女儿身,故称其为花木兰。河南虞城县是木兰的故乡,至今该县仍保留着木兰祠等大量有关木兰的古迹,以 及一些有关木兰的传说。目前,木兰祠为商丘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河南省政府首批挂牌的旅游景点之一。虞城“木兰传说”被河南省 政府确定为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花木兰之乡”虞城 探详巾帼英雄生平

    2007年5月22日,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作出决定,正式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虞城县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虞城县是木兰的故乡,至今该县仍保留着木兰祠等大量有关木兰的古迹,以及一些有关木兰的传说。 2006年5月,虞城县正式向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申报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2007年3月下旬,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组 成专家考察验收组对虞城验收。依照中国文联及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中国民间文艺之乡”的有关规定,经验收后,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认为虞城县“所报材料 属实,手续齐备,申报规范”,经研究,同意命名虞城县为“中国木兰之乡”,并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虞城积极推动以木兰形象、木兰名称、木兰文化为特征的命名创新活动,京九铁路在虞城设有两站木兰站和伊尹站。还培育 了许多以木兰命名的企业和品牌,如木兰电器有限公司、木兰食品有限公司、木兰纺织集团等,目前,全县冠名"木兰"品牌的产品已达62个。其中,花木兰牌红 富士苹果和木兰牌棉纺为河南名牌。县木兰文化研究学会先后出版了《木兰文献大观》、《木兰节文化资料汇编》、《巾帼英雄花木兰》、《木兰故事传说集》、 《木兰书画集》等一百多万字的书籍,并在全国各地报刊发表有关木兰的论文40余篇、县老年协会编辑出版了以反映木兰文化为主的刊物《金菊园》,县文联编辑 出版有文学刊物《木兰文学》。2007年5月22日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正式命名为"中国木兰之乡",并同意挂牌成立"中国木兰文化研究中心", 利用现 代传媒技术,把"中国木兰之乡"的各种信息传播出去,为此县委宣传部先后制作了《木兰花开动京城》、《虞城--中国木兰之乡》两部电视专题片,作为宣传和 推介虞城的重要载体。协助北大星光集团拍摄的电影大片《花木兰》已举行了签约仪式;创作的30集电视连续剧《孝烈将军》电视剧本已经杀青;组织出版的有关 木兰的文史资料、故事传说和书画作品三本书即将出版。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批准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木兰祠始建于唐代,后金泰和年间(1201-1208),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廓镇酒都监鸟答撒忽刺建大殿、献殿 各3间,并塑木兰像。元代元统二年(1334),睢阳府尹梁思温倡仪,募捐2500贯重修扩建。清嘉庆十一年(1806),又募资修祠、立碑。至民国初 年,木兰祠占地万余平方米,另有祠地400余亩,住持僧10余人。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槐。大门过道两侧,各有一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坐像, 现殿塑有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60余通香火碑。抗日战争时期皆毁于战火。现幸存祠碑两通,一通为元 代元统二年所立《孝烈将军祠像辩证记》碑,另一通为清朝嘉庆十一年所立《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绩及历代修祠情况。一千多年 来,每逢木兰的生日旧历四月初八,地方官司吏率领耆老邦民,前来致祭,以缅怀英灵、教育后代。后来就沿袭成每年四月初八前后三天的香火大庙会,豫、鲁、 苏、皖四省交界百余里的群众,纷纷前来赶会烧香,进行贸易,延续至今不衰。 
  
    木兰祠景区:《商丘县志》记载:木兰姓魏氏,本处子也。世传可汗募兵,木兰之父耄赢,弟妹年幼。概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弋跃马而往,历年一 纪,阅十有八战,人莫识之。后凯还,天子嘉其功。除尚书不受,恳奏省亲。及还家,释其戎服,衣其旧裳。同行者骇之,遂之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诸宫中。 木兰曰:"臣无媲君之礼",以死誓拒之,迫之不从,遂自尽。帝惊悯,追赠将军,谥"孝烈"。今商丘营郭镇,有寺存,盖其故家云。[康熙]《商丘县导》卷十 一列女页二至三民国二十年(1932)石印本。  
  
    相关链接
  
    木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巾帼英雄。木兰原姓魏,因其是女儿身,故称其为花木兰。她代父从军的英勇壮举,使她成为在那个男尊女卑时代里的女英雄。但木兰故里在哪里?历史上曾对此争论不断。
  
    据史料记载,无论是谯郡、宋州或商丘,指的都是虞城县营廓镇周庄村小魏庄这个地方。唐代在此建有木兰庙,现为木兰祠,存有记载木兰身世的元、清 记事碑,并有木兰当年辞世的陵墓。每年农历四月初八,当地老百姓都认为这天是花木兰的生日,并举办庙会,共同祭奉花木兰。目前,木兰祠为商丘市级重点文物 保护单位、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省政府首批挂牌的旅游景点之一。
  
    穿越千年的“木兰传说”
  
    在一个凛冽的早上,记者来到位于虞城县营廓镇小魏庄的木兰祠。
  
    祠堂内高大的木兰立像,仍是一身戎装,身披金色铠甲,头戴黄色笠帽,手握挂在腰后的佩剑,眼神坚毅,注视远方,似在守护脚下这方家园。
  
    虽然既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但木兰祠内香烟袅袅,不时有三三两两的人群前来上香、许愿,与周围萧瑟的冬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香客多是临近乡村马上要外出打工的青年男女,默默祈祷,祈求的不外平安、发达之类。
  
    大殿西北角的荒地上,铺满了厚厚的香灰。几位村民正站着闲聊,他们说:“木兰姑娘灵咧,有求必应……”
  
    新祠旧碑
  
    一座木兰祠,令小魏庄厚重了许多。
  
    木兰祠建成于1993年,砖木水泥结构,仿唐建筑,由河南古建筑研究所设计。
  
    据史料记载,木兰祠最早建于唐初,金泰和年间(公元1334年)重修。清嘉庆十一年(公元1806年),木兰祠高僧坚让、坚科等又募资修缮、扩 建,祠宇建筑面积一万多平方米,占地400余亩。一直到1940年代,木兰祠还有殿房200余间。1944年农历六月十五日,国民党一位姓田的军官,以祠 内藏有“共军”为由,纵火焚毁木兰祠。
  
    在历史的数次劫难中,木兰祠保留下来的仅余两通古碑,一座元代碑,一座清代碑。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立于大门内东侧,高3.6 米,宽l米,1982年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清朝《孝烈将军祠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西侧,高 2.14米,宽0.78米,两碑的主要内容都是考辨木兰的时代、身世、事迹等。
  
    元代侯有造《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石碑,碑文后附有《木兰辞》全诗。碑文开头说:“将军魏 氏,本处子,名木兰,亳之谯人也……睢阳境南,东距八十里曰营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将军生朝。”
  
    农历四月八日祭祀“木兰姑娘”的风俗在当地流传至今,并形成了一连7日的盛大庙会。
  
    关于《木兰辞》,我们所熟知的基调总体来说是轻快励志的。然而,碑文中记载,木兰还乡后“卫兵振旅还,以异事闻于朝。召复赴阙,欲纳宫中,将军 曰:‘臣无媲君礼制。’以死誓拒之。势力加追,遂自尽。所以追赠有‘孝烈’之谥也。”这无疑是个带着悲壮色彩的谥号,木兰代父从军此为“孝”,以死明志此 为“烈”。
  
    也许是觉得木兰的结局太过悲惨,后世文艺创作对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多有发挥。
  
    明代文人徐渭创作的杂剧《雌木兰代父从军》,最早对这一故事框架进行了大胆的改编,增加了一个《木兰诗》中没有的人物“王郎”。 这位王郎是木 兰同乡,感动于木兰的孝心,一定要娶她为妻。此人应属青年才俊,年纪轻轻便考中贤良、文学两科,官授校书郎,与荣归故里的木兰算是门当户对。两人一见钟 情,共结连理。
  
    这种大团圆的结局,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希望木兰觅得佳偶、享受美好生活的心理期待。徐渭之后,众多的戏剧、小说乃至现代的话剧、电影、电视等大多因袭这一套路进行二次创作。
  
    在《雌木兰》一剧中,旦角开场便自报家门:“妾身姓花名木兰……”“花木兰”一名,铿锵而妩媚,非常契合《木兰辞》中塑造的人物形象,自此开始为世人所熟知和接受,并广泛沿用至今。
  
    口传的历史
  
    读了碑文,难免让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探究感,想要还原这一段有血有肉的历史。没问题,有人可以告诉你。
  
    民间传说是民众口头创作和传播的、与特定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地方风物、社会习俗有关的传奇故事,也被称为“口传的历史”。与历史不同的是,传说可以转变、夸张、虚构、幻想,在人物和情节方面都可以发生变动。
  
    在木兰祠一角的小屋中,记者见到了今年57岁的陈时云。她现任木兰祠馆长,一见记者便从抽屉里掏出一个红皮证书,上面写着“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兰传说’代表性传承人”。
  
    她在当地算是位“奇人”。陈时云说,自己为了复建木兰祠,曾经像“神经”了一样。她本是离小魏庄十几里地的沙集乡人,1990年,把丈夫和孩子 都撇在家里,自己一个人搬到营廓镇小魏庄居住,日日守着木兰祠的原址遗迹。“当时大殿围墙只剩下‘地根子’,长满了杂草,我没事就天天用手薅草,想着不能 让这里荒废了。”
  
    1993年,木兰祠如愿建成后,她就住进了西面的一间小配房中,看管祠宇、打扫卫生至今。
  
    关于木兰传说,她不愿多讲,便领着记者沿着村路去找另一位传承人牛保朝。
  
    在距木兰祠不到5分钟路程,一座崭新的小楼前,牛保朝头戴棉帽,身穿皮袄,正在晒太阳。得知记者来意,他言之凿凿地说:“那些戏文啥的都不是真的,我说的才真。”
  
    牛保朝今年82岁。他说自己“小学没毕业”,文化程度不高,但说起木兰的传说故事,能一口气讲上一两个钟头。
  
    他说,木兰姓魏,生于隋末。其父亲魏应汉是当时的兵户。木兰16岁那年,边关发生战事,她心疼老父弱弟,替父从军。到宋州兵部登记后,前往隋朝 京城长安驻守。征战沙场,立下赫赫战功,待战事平息后,木兰辞官不受,解甲归田。隋炀帝得知木兰是女儿身后,欲将其纳入后宫。但是,早在替父从军之前,木 兰已与邻村一岳姓青年订下婚约,感情甚笃。为了遵守婚约,并避免祸及家人,木兰最后选择自缢而死。木兰大智、大勇、大孝、大节的事迹自此流传开来。隋朝覆 灭后,唐王朝为了彰显其事迹,追谥其为“孝烈将军”。
  
    牛保朝坚信自己讲的都是真实发生过的事情。“因为魏木兰没有做官也没有当娘娘,所以历史上没有记录。”他说,按照当地风俗,木兰生前并未出阁,死后只能葬在自家地里面。坟茔所在地就在木兰祠附近,即如今的木兰陵墓。
  
    他说,木兰祠内原来还保存有魏氏一族的族谱,以及木兰父亲的手书,在“破四旧”中丢失了。牛保朝的哥哥曾在木兰祠出家为僧,亲眼目睹以上文字资料,并把木兰的事迹讲述给他。
  
    在牛保朝的讲述中,记者发现一些关键的环节与侯有造碑文的内容相互印证。也不知道是先有了传说后有了碑文,还是先有了碑文后有了传说。
  
    不论孰先孰后,与碑文相比,传说毕竟生动了许多。木兰为什么叫木兰?木兰家里有几口人?只要你能想到的问题,牛保朝老人都能绘声绘色地讲上一段,解释得都非常圆满。他的讲述是真诚的,充满了细节和生活的真实,仿佛木兰不曾走远,仍如邻家女儿一般生动鲜活。
  
    “木兰传说”自唐代就在小魏庄广泛流传。传至牛保朝,以及说不清是第几代了。他患上了严重的肺气肿,如今已很少再对游客讲述花木兰的故事了。
  
    然而,传说毕竟要靠人口口相传、代代传承下去。牛保朝说,虽然自己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儿孙辈虽然听过几遍,但都讲不清楚。现在,村里的孩子没事也都喜欢看电视、上网,很少有人愿意坐下来听老人们“讲古”了。
  
    可幸的是,在调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过程中,虞城县及市级文化部门全面深入细致的展开普查工作,挖掘花木兰传说完整内容,将资料进行整理、归档、存档,并加强了对木兰祠的重点保护。
2008年6月,“木兰传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司鹤欣)(原标题:走进“花木兰之乡”虞城 探详巾帼英雄生平)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商丘网—商丘日报 原文时间:2012-10-1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