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商丘 >> 文化遗产 >> 非物质文化遗产 >> 浏览商丘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大仵民间舞蹈

2012/5/15 17:49:54 点击数: 【字体:

  
    柘城县大仵(wu)乡的民间舞蹈至今已有350多年的历史了。除鬼会属柘城县大仵乡人自创外,龙灯舞、狮子舞、竹马、旱船等在清朝乾隆年间就已经名扬四海。今年,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被列入首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大仵民间舞蹈的历史起源
    
    据传,早在1641年,柘城大仵有一王姓富绅,早年为药商,他在外埠见有龙灯舞、狮子舞、旱船等民间舞蹈十分热闹、好看,心中就萌发了“引进”的念头。王绅士50岁以后弃商归家,为了摆阔,决定在60大寿时好好热闹热闹。于是在他庆祝60大寿时,便从外地请来了龙灯舞、狮子舞、竹马等舞蹈艺人,一连演出三天三夜。其演员之众、声势之大、影响之广、观众之多前所未有,王绅士得意至极,好不风光,高兴得彻夜难眠。随后他又生出想法:我66庆寿、80庆寿,时间长着呢,何不把他们多留些日子,让大仵的人跟他们学会,有事不就方便多了。自此,以上民间舞蹈就在柘城大仵“落了户、扎了根”。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中的鬼会是大仵人自己独创的民间舞蹈。清朝初年,吴三桂引清兵入关,遭到国人的反对和唾骂,大仵人为了表达他们对奸贼的憎恶(当时是不能直白反对吴三桂的,只能采取影射进行讽刺),多次加工、创编舞蹈,表面上以痛斥南宋害死民族英雄岳飞的奸臣秦桧,而实质上是讽刺、羞辱奸贼吴三桂罪恶行径的。因此,大仵集也成了客商云集的豫东名镇。解放初期,这个村的民舞节目还曾到当时的河南省会开封参加汇演并获了大奖呢!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在经历了明末清初的引进和创编之后,形成了民国末年的成熟兴盛期,新中国成立至“文革”是过渡期,上个世纪90年代进入活跃期以来,又有了新的发展。1995年,柘城县大仵乡北街村成立“大仵乡北街村民间舞蹈艺术团”。2005年在大仵乡北街小学体育课中增加了民间舞蹈的教学内容。  
    
    柘城县大仵乡北街村是一个远近闻名的“民间舞蹈村”,全村275户人家几乎家家都有这一行当的演员,随便找出一个都会玩一手。村里自发组织了民间舞蹈艺术表演团,现有正式演员180多人。每年的元宵节到来之际,方圆几十里的百姓都争先恐后地来看热闹。

    大仵民间舞蹈的表演方式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分为两类七种,两类分别是:不带说唱舞蹈和说唱舞蹈。不带说唱舞蹈有五种:龙灯舞、狮子舞、竹马、高跷、鬼会。带说唱舞蹈有两种:小车和旱船。这七种舞蹈全部由打击乐伴奏。
     
    其中龙灯舞、狮子舞、高跷、旱船我们都不陌生。龙灯舞主要表现火龙和青龙相互搏斗、戏耍(戏珠)的各动作及生动场面。
        
    狮子舞是人们丰收之后喜庆之际,用狮子来表达欢愉的心情。表演时两头威猛雄壮的大狮子和一头憨态可掬的小狮子,通过滚绣球、盘花对立、跳桌子、啃痒、踩步、咬花、打滚、喘息、发情、大吃活人等一系列引人入胜的滑稽动作来吸引观众。
       
    竹马是模仿真马大小,以竹纰子做骨架,外面裱糊上彩纸条,挎在表演者胯间,在持彩伞人的指挥下,几匹马表演喜庆和吉祥的场面。
     
    鬼会又称“拉秦桧”,是大仵北街民舞艺人于明末清初时独创。此舞阵容强大,表演者需要24人以上,主要内容是奸臣秦桧害死民族英雄岳飞,天怒人怨,玉帝动怒,令阎王到人间查访,阎王派三曹判官带领小鬼小判、牛头马面捉拿秦桧夫妻的灵魂归案。因反映的都是阴间的故事,所以叫“鬼会”。
     
    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可单独表演,也可共同出场,全套民舞共同演出需要180多人,其粗犷豪放的恢宏气势与一走三退、嬉戏滑稽的欢乐场面兼而有之。

     大仵民间舞蹈的传承
      
    改革开放后,为了让祖辈们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民间舞蹈艺术发扬光大,重振雄风,从小在民间舞蹈世家长大的退休工人王国明与转业军人、老支书邵振山及村民吴振江,李付林,赵红军等人一道,于1995年冬天发起并成立了“大仵乡北街村民间舞蹈艺术团”。
      
    为了筹集活动经费,添置服装道具,两位老人跑细了腿,操碎了心。办团之初,王国明毅然拿出自己的退休金,卖掉自家的麦子,腾出自家的院子作训练场地,动员自己的闺女、儿媳、老伴无偿为团里缝服装,制道具,为演员们烧茶做饭,并带头参加舞蹈表演。两位老人一次次向乡党委、乡政府领导诉说心愿,请求支援。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原乡党委书记鲁崇阁、原乡长李建设对该村恢复成立民舞艺术团热情支持,慷慨捐助,并在乡财力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拨款1500元,协调贷款1000元。乡亲们不甘落后你三十、我五十地争相集资入股,许多人家自觉冲破封建思想的束缚,父母送闺女、婆婆送儿媳参加表演活动,男女演员呼呼啦啦发展到近200人。下午一收工,大伙就拿着馍来到排演场,舞狮子,扭秧歌,打腰鼓,玩竹马,跑旱船,演鬼会,耍钢叉……人们蹦啊,跳啊,唱啊,乐啊,一直闹腾到大半夜,玩得开心极啦!
          
    要说北街村的民舞节目,那可真叫丰富多彩,令人叫绝。狮子舞、龙灯舞、竹马、旱船、小车、鬼会、高跷、钢叉、秧歌、腰鼓等表演形式,应有尽有。既有兴味无穷的《水漫金山》、《金刚斩秦桧》、《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大闹河间府》等传统节目,也有表现时代生活的《丰收乐》、《辣椒赞》等现代节目。他们在吸收传统文化精华的同时,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注重形式上的艺术创新和内容主题的革新。在表演内容上,他们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题,尽情鞭挞封建社会中陷害忠良、卖国求荣的奸臣贼子,嘲笑讽刺那些丑恶落后的社会现象,热情歌颂明礼诚信、爱国守法、勤俭自强、团结友爱的高尚品质及改革开放后人民群众的幸福新生活。在表演形式上,大胆突破传统程式,赋予新的表现手法。如在《金刚斩秦桧》中,他们摈弃了过去因果报应、鬼神迷信的封建糟粕,在斩秦桧的路上,通过过沟翻岭淋漓尽致地表演,让其吃尽苦头、出尽洋相,使其惊恐万状、丑态百出,用喜剧化手法,突出了爱国主义这一永恒的精神主题。在旱船表演《辣椒赞》中,巧妙借用现代歌曲“妹妹你坐船头”的优美旋律,改过去旱船表演只舞不唱为边舞边唱,亦诙亦谐,亦逗亦趣。以热烈欢快的情调,唱出了“辣椒喜获大丰收,装满船儿快点走,辣椒城里去销售,哗啦啦的票子装满兜”的喜悦心情,产生了良好的艺术效果。
       
    春风化雨满眼新,民舞花开乐万民。大仵北街村民舞艺术团以红红火火的民舞活动,丰富和活跃着柘城农民的文化生活,带动了优秀民间传统文化的复兴与发展,这朵艳丽的古老文明之花,悄然绽放在时代的乡村沃土之上。10年来,该团多次在本县庆祝建国五十周年、群众文化汇演、县三级干部大会、庆双节等重大活动中大展风采,屡获大奖。民舞团所到之处,人山人海,观者如潮,无不拍手叫好。大仵乡北街村也因此声名鹊起,成为全县闻名的精神文明建设示范村和交通安全村。
      
    说起这些,王国明老人自豪地说:“创办北街村民舞艺术团,俺一不图名,二不图利,只图让乡亲们快活,让民舞艺术这个宝贝疙瘩不失传。虽说自己年纪这么大了,但只要一擂起咚咚大鼓,指挥起表演队伍,就腰不酸、腿不疼了,啥病也没了,浑身的精气神就来了。”问他民舞团的今后发展,老人的双眼里充满了希望的神情。他说:“现在党和政府号召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继承发扬优秀民族文化,我还要乘借东风,进一步提高演出水平,多排演一些新节目,打响大仵乡民舞这块文化品牌。”
      
    现在的大仵乡北街村的民舞节目,真可谓丰富多彩,令人叫绝。狮子舞、龙灯舞、竹马、旱船、小车、鬼会、高跷、钢叉、秧歌、腰鼓等表演形式应有尽有,既有《水漫金山》、《金刚斩秦桧》、《唐僧取经》、《八仙过海》、《大闹河间府》等传统节目,也有《丰收乐》、《辣椒赞》等现代节目。

     大仵民间舞蹈现状
         
    据柘城县文化馆馆长杨建华介绍,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区域性,道具造型夸张而不失真实,不但民俗民族特点突出,而且艺术特色也很鲜明,几百年来,深深根植于社会生活中,一直伴随着人们的繁衍生息传承发展。然而随着老艺人的离去,年轻人外出打工增多,民舞队伍逐年缩小,柘城大仵民间舞蹈少有年轻人接续,已处于濒危状态。如今年龄最大的艺术指导教练王国祥,都85岁高龄啦!团长王国明也已77岁。
    
    柘城县文化系统工作人员于去年开始对柘城大仵民间舞蹈进行考察,走访了为数不多的老艺人,留下了珍贵的口头资料,并经过整理,以文字、画面的形式留下来存入了档案。他们组织人员进行研究性演出,收集并整理有关资料、服装、道具,保存了这些民间舞蹈的宝贵资料。
    
    为保护柘城大仵民间舞蹈,柘城县制定了“十年保护计划”,拟建立“大仵乡民间舞蹈文化生态保护村”,并对七种民间舞蹈180多名民舞表演者中的60名主要表演骨干实行重点保护;在大仵乡实验中学和北街村小学体育课中,增添民间舞蹈这一教学内容,不断培养新的民间舞蹈艺术人才,将会从根本上解决柘城大仵民间舞蹈传承难这一实际问题。



  Dawu Folk Dance 
      
    
    Dawu Folk Dance has a history of over 350 years. Besides the Ghost meeting, which was created by local people, long lamp dance, lion dance, and other programs had earned a good reputation in as early as Qianlong period of Qing Dynasty. It has been listed into the first Henan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cord. 
       
    Dawu Folk Dance is imported and created in the end of Ming Dynasty and the beginning of Qing Dynasty, prevails at the en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experiences a transition between 1949 and 1976. Nowadays, it enters into a new development period. 
      
    Beijie Village in Dawu is a famous dance village, for almost every family has members devote themselves to dance playing. Dawu Folk Dance can be divided into 2 genres with 7 smaller kinds: dance without singing dra
ma and dance with singing drama. These 7 kinds of dance are all played accompanying with percussion music. This dance has thick local flavor and regional quality, whose exaggerate but reality stage property endows it outstanding nat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distinct artistic features.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柘城李秀山泥塑 上一条:麒麟舞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