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三门峡 >> 走进三门峡 >> 三门峡概况 >> 浏览三门峡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三门峡市农业概况

2013/4/15 18:09:04 点击数: 【字体:

 
    三门峡市位于河南省西部,豫、陕、晋三省交界处,辖三县(陕县、渑池、卢氏)、两市(灵宝、义马)、一区(湖滨),共64个乡镇,1350个行政村,11390个村民组,总人口21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60万人。国土总面积1049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面积占54.8%,丘陵面积占36%,平原面积占9.2%,素有“五山、四岭、一分川”之称,耕地面积232万亩。2001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  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020 元,粮食总产4.47亿公斤,肉类总产5285万公斤,水果总产8.3亿公斤,其中苹果7.1亿公斤。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省农业厅的具体指导下,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及省农业厅工作意见,在不放松粮食生产的同时,大力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产品质量,初步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牧、果、林、烟、菜、菌、药、草等优势产业。
  
    一、畜牧业得到较快发展
  
    全市荒山、荒坡面积732万亩,占国土面积的70%,可利用草场512万亩,年产草量7亿多公斤,载畜量可达600万个羊单位,发展畜牧业有得天独厚的有利条件。在坚持“稳定发展猪鸡,大力发展牛羊,强力发展奶业,突出发展草业,适度发展特种养殖业,努力提高畜产品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工作思路上,重点从三方面狠抓畜牧产业结构调整。一是面向市场把结构调优。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把肉牛、奶牛、肉羊、肉(毛)兔作为重点,增加投入,加快发展,实现了总量的扩张。目前全市以牛羊为主的草食畜禽已发展到285万个羊单位,比“八五”末提高5个百分点。引进推广优良畜禽品种25个,猪鸡良种率分别达到72%和 75%。结构调优使我市畜禽产品市场竞争力增强,义华养殖有限公司2000年即出口供港优质瘦肉型猪1.2万头,实现产值920万元,创利税102万元。灵宝市河西村引进澳大利亚、新西兰纯种波尔山羊,已发展到80只,改良当地山羊5000余只,经济效益可达500万元,仅出售9只纯种波尔山羊就收入11 万余元,已成为豫西地区规模较大的波尔山羊繁育基地。二是突出特色把产业调新。着力发展园林养殖、奶业生产、特种养殖、草业开发。全市已建成园林养殖示范场1690个,饲养畜禽20万头(只),果树受益9.5万亩,为农民增收8500万元。新发展奶牛场9个,奶牛由原来的400头发展到2000头,人均奶占有量在全省的位次,由原来的16位上升到第4位。三是增加投入把规模调大。财政、金融部门都加大了对畜牧业的扶持力度,仅2001年就投入各类资金 8000余万元用于畜牧发展。目前,全市已发展畜牧龙头企业63个,养殖专业村474个,专业场(户)1.2万个,饲养畜禽334万头(只),占全市总量的31.6%。通过调整,全市畜牧业得到了较快发展:与“八五”末的1995年相比,200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了5285万公斤,增长65%;奶类产量661 万公斤,增长6.7倍。

  二、果品结构进一步优化

  果品生产是三门峡市的优势产业,区划调整以来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鼎盛时期,年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40%左右。目前全市水果面积197万亩,其中苹果 116万亩。近年来,针对果品市场变化,按照“稳定面积,调整布局,优化品种,提高质量”的发展思路,采取三项调整措施:一是优化品种结构。1998年以来,重点开展了对秦冠、金冠等50万亩劣质苹果的高接换头,目前已经完成42万亩,占应改良面积的80%,全市苹果优良品种面积已达105万亩,优良品种率由原来的59%提高到90%,4年提高了31个百分点,改良的富士等优质苹果销售价格,比原品种高出50%以上。二是优化种植区域。苹果、梨主要是加快向海拔800米以上地区发展,海拔500米以下地区,向油桃、梨枣、金太阳杏等市场畅销名优特新小杂水果品种发展。三年来共在各类最佳适生区新栽果树14 万亩。三是优化配套先进实用技术。重点是推广果实套袋、纺缍树形改造,去年全市苹果套袋8.5亿个,累计完成纺缍树形改造65万亩。通过调整,优质果率由 60%提高到86%,套袋苹果平均增值30%,果农直接增加经济效益3600万元。

  三、烟叶质量不断提高

  三门峡市是优质烤烟最佳适生区,是长江以北唯一的二价区。各级党委、政府按照“市场引导、计划种植、主攻质量、调整布局、争创优质烟叶品牌”的思路,不断完善利益机制,大力推广先进管理技术,积极向最佳适生区调整,烟叶生产面积稳定质量提高。 2001年全市烟叶种植面积27万亩,收购量达到2700万公斤,比1995年增长1.5倍,中上等烟比例达到了87%,仅烟叶一项,县、乡财政增加税收 4000万元。

  四、蔬菜产业有新的发展

  按照“扩大基地规模,推广温棚栽培,发展无公害蔬菜”的发展思路,突出抓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扩大面积。各地把蔬菜作为一个新兴产业着力进行培育,2001年全市蔬菜面积已由1987年的6.3万亩发展到17万亩,扩大了2倍,已基本形成支柱产业。二是优化品种。全市蔬菜种类由原来的10多个增加到现在的30多个,蔬菜品种由原来的30多个发展到110多个,基本实现了总量增加、品种多样、淡季不淡、四季常鲜。三是改进栽培方式,重点是发展保护地栽培。2001年,保护地栽培面积3万亩,比1995年翻了一番,其中日光温室8000亩,是1995年的4倍。四是发展无公害生产。全市已建立无公害蔬菜基地4000亩,并在主要超市设立了销售专柜。通过调整,全市蔬菜数量增加,品质优化,效益明显提高。2001年,全市蔬菜总产量2.9亿公斤,人均占有量134公斤,种菜农户4万余户,户均收入5500余元。灵宝市大王镇,把蔬菜作为支柱产业大力开发,现已发展到1.4万亩,其中温棚栽培5000 亩,年产鲜菜7350万公斤,实现产值6240万元,占农民收入的30%。陕县大营村33组,197亩耕地就种菜169亩,人均种菜收入6700元,成为全市高产高效的种菜专业组。

  五、食用菌结构趋向合理

  为了充分利用本地丰富的林果枝杈材资源,顺应“南菇北移”的趋势,大力发展食用菌生产,重点抓了四个调整。一是由深山区向浅山丘陵区的调整。全市有 61个乡镇发展了代料食用菌生产,规模在100万袋以上的乡镇24个。二是由段木栽培向代料栽培的调整。2001年食用菌总规模8800万袋,其中代料栽培比例已达到了81.2%。三是由木腐菌向草腐菌的调整。在代料栽培中,以平菇、鸡腿菇为主的草腐菌所占比例达到了33.4%。四是由常规品种向珍稀品种的调整。2001年新增加了市场短缺经济效益高的姬松茸、杏鲍菇、茶新菇等食用菌类和天麻、伏苓等药用菌类新品种10个,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六、中药材生产有了一定规模

  我们在抓好常规中药材生产的同时,积极发展黄姜、山萸肉、天麻等名贵中药材,全市中药材面积已达10.8万亩,同时,市里还扩建、组建“三门峡市第三制药厂”、“三门峡市绿宝药业有限公司”,推动了中药材种植加工一体化。

  七、草业基本形成产业

  草业是一个新兴产业。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提出 “大力发展牧业用草,稳定发展绿化用草和医药用草,适度发展工业用草”工作思路,出台了鼓励草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明确了搞好退耕种草,果园种草、荒山种草、良田种草的工作重点。规划“十五”期间发展人工种草40万亩。去年计划发展10万亩,实际完成种草14.2万亩,并出现了一批种草大乡、大村、大户。灵宝市焦村镇发展果园种草1万余亩,朱阳镇董寨村与安徽亳州签订购销合同,发展医药用草2000亩,湖滨区南鹿坡农民李宝贵,养奶牛30头,与5个农户签订30亩种草合同,灵宝市朱阳镇张景峰,种草20多亩,并购置电脑实现网上销售,产品销往乌拉圭年获利10万元,带动了当地农民种草200多亩。

  八、粮食生产结构优化、品质改善

  粮食生产主要是按照“调整品种、优化结构、改善品质、提高效益”的思路,把增加有效供给作为调整前提,依靠科技进步,把主攻方向转到提高单产和质量上来,转到发展优质专用品种上来,重点抓了三方面工作。一抓优良品种引进。我们积极引进推广各类粮食作物品种43个,良种覆盖率达到了95%以上。同时围绕市场需求,大力推广优质专用小麦,优质玉米、高淀粉和适口型红薯等。2001年发展到51万亩;优质玉米20万亩;优质红薯发展到4万亩。二抓旱作技术推广。根据“十年九旱”气候特点,总结推广了“四水一早”、地膜覆盖、机械沟播、适应性种植等旱地农业增产技术,促进了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三抓区域布局调整。一方面压缩旱地玉米面积,不断扩大谷子、红薯和小杂粮等耐旱作物种植面积。玉米面积由原来的80多万亩2001年压缩到55万亩,红薯、谷子种植面积由原来的20万亩,扩大到25万亩。另一方面逐步压缩粮食作物面积,扩大高效经济作物面积,粮经比由“八五”的70:30去年调整到60:40。去年,在秋季遭受严重干旱的情况下,粮食总产仍获得了4.47亿公斤的较好收成。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