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走进平顶山 >> 印象平顶山 >> 浏览平顶山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冢头

2014/8/7 16:59:08 点击数: 【字体:


    千年古镇 延续繁荣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冢头


    冢头,一个古老而又充满朝气、底蕴深厚而又激情浪漫的地方,在这里,自然和人文共生共荣,沉稳和灵动同在并存,厚重和飘逸共同闪光。

    冢头古镇位于郏县县城东北13公里处,始建于汉代初年北靠黄阜岗,南对紫云山,蓝河自北而南贯穿全境,素有“小上海”之美誉。2007年,冢头被河南省建设厅命名为“中州名镇”;2008年被省文化厅命名为“民间艺术之乡”,并被省建设厅命名为“河南省历史文名镇”。

    2010年12月13日,冢头镇正式被国家住建部授予“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美誉。是日,冢头镇镇长张毅从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童明康手中接过了“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证书、铜牌。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冢头

解学士故居四合院
 
    因冢得名 因冢而兴
 
    沿着许洛古道进入冢头后不久,在距离路旁不过百米的地方,有一座汉代古墓,当地人称作“薄姬冢”,又称薄太后冢。冢高约11.3米,占地1080平方米。1957年该冢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现保存基本完好。《郏县志》记载:“汉薄后,郏人。”据《郏县志》载:“汉薄后,郏人。”据传,薄姬是当地美女,秦末被自立为魏王的魏豹纳为妾。楚汉战争之初,魏王豹被韩信、曹参所败,她也成了俘虏,被送入织室织布。刘邦见薄姬有些姿色就纳入后宫并为其生下他的长子刘恒。薄姬一次到郏东北的纪信庙,吊念在楚汉“荥阳之战”中替刘邦捐躯的功臣纪信,祭祀之余,发现此地“黄阜蓄锐、蓝溪藏精”,意欲百年后葬此。薄姬死后,其子文帝刘恒遵照母命将灵柩在蓝河之滨埋葬,并建造看墓院,派军队驻守保护,朝中皇亲国戚、达官显贵年年都来谒拜。为供养需求,在冢的南边兴起了集市,酒楼、饭庄、货栈、商号由此而兴,日趋繁荣,逐步发展为数百户的小集镇。“冢头”因此而得名。而薄姬冢也成为冢头镇最重要的标志性古迹。
 
    古建筑遗产丰富
 
    在冢头最热闹的大街上,临街的门面房多是飞檐斗拱、青砖黛瓦的古建筑。老街保存着许多明清时期的住宅。一些古建筑带有明显的南方风格痕迹,推测是南方商人在此居住时所建。在东大街口,竖立石碑一块,记载清代重修该街的记录。置身冢头,有时光倒流的感觉。不经意间就会触摸到历史,沾上古文化气息。

    蓝河七孔桥建于明嘉靖13年,为当时知县陈王绶所建。石桥高大宏敞,坚固耐久,七孔拱圈上雕刻图案,中间一孔顶端置一避水珠。二龙共驮桥身,龙头朝北,龙尾朝南。龙头雕刻精致,栩栩如生,龙嘴亦各含避水珠一颗。桥上两边各有十八根石柱,柱头都刻有和尚头像,红石条互相成桥栏,人称中原第一古迹桥。

    解学士故宅建于明万历年间,是学士解保祥的官宅,占地2800平方米。宅院坐北朝南,一门四进四合院。二进主房时会客厅,除两边山墙以外全部为木柱结构,红石做阶,青石铺门,青砖铺路,六个立柱支撑整个建筑,镂空雕花格子门,屋内有木质雕花屏风,上有“福禄寿”三个梅花篆字。两边为东西厢房。

    秦都司宅第建于清康熙年间,是清康熙武生随征都司秦可都的府宅,占地3700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为一门四进四合院。一进三间,两间作为商铺。二进是客厅,红石做基,木雕为门,上刻凤凰麒麟等图案花纹,形象逼真,寓意吉祥。三进三层楼房,红石基础,青砖砌墙,楼房无主门,进出由两边厢房通行。

    刘思和宅建于清咸丰年间,是甘肃道台刘思和的故居,刘思和曾入翰林。 还拥有十方院、大王庙、石佛寺、天地庙、薄姬冢、纪信冢和“柿元之战”古战场等名胜古迹。

    冢头镇古建筑群共有房舍2000多间,结构严谨,气势恢弘,石刻、木刻、砖刻苦工艺精巧, 明清一条街内现存大量明清时期的传统建筑,在历史街区、古街道、水系、环境风貌等方面基本保持了传统格局,在面积上形成了一定规模,这种历史建筑群得以保存至今并基本完好是非常难得的。

    明清一条街的木雕、石刻工艺,与文物古迹相得益彰,具有独特的历史艺术价值。有方形、圆形、古钱币形石窗,有透雕镂花木门窗,木雕包括飞禽走兽、神话传说、人物画鸟等,表现在门、窗、沿、檩等,无处不在,往往多种工艺并用,工艺细腻,精湛华贵。

    明清一条街传统建筑规模宏大,类型独特。这些建筑从明代一直延续并保存至现在,为我们研究明清时期建筑提供了极好的实物资料,具有极高的建筑史学价值。而且这些建筑具有显著的地方特色,对研究中原地域文化和建筑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冢头

蓝河七孔石桥
 
    冢头镇环境优美,具有典型的中原乡村居住环境。建筑布局严整,体现了民间朴素的审美价值,具有较高的民俗价值。此外,密布于建筑各处的木雕、石刻等,手法多样、雕刻精湛、栩栩如生,这些绚丽的画面,艺术雕刻也极其珍贵。
 
    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
 
    明清时期,冢头就已经成为当时方圆几百里的商贸中心,商贸以红花庄、皮货、钱铺为主,兴盛时期商铺达到500多家,一时商贾云集,酒楼饭馆林立,清末有“日进斗金”之盛况,素有“小上海”之美誉,也是全国仝姓发源地。外埠客商多知冢头而不知郏县。

    中国三大烤烟发源地之一。冢头烟区位于被世界地理学家称为“黄金烟草地带”的北纬32-37度之间。最初,周边县均无烟草种植,美国人发现黄阜岗一带土质最适合种植烟草,便驱车来冢头投撒 “哈德门”香烟,引诱人们吸烟种烟。1916年,柿元农民孔木城等农民学会烤烟,引导农民普遍种植烟叶。1928年,高友臣在冢头设磅开行,外商黄复生首驻冢头收烟。

    冢头的烟叶,以气味醇和,香气浓郁,劲头大,燃烧性能好,烟灰洁白,内在化学成分协调而驰名中外,吸引了上海、安徽、武汉、浙江等地的客商纷纷到冢头采购。据记载,1938年,冢头镇设磅秤27架,烟所17家,从业人员500多人,日收购量5万公斤。各地客商的云集,使冢头成了烟叶主要集散地。

    父子两解元闻名天下。 父亲仝廷举,顺治五年(公元1648年)河南科考第一名(乡试解元),仝轨,康熙44年(公元1705年)河南科考第一名(乡试解元),次年赴礼部会试,大学者方苞、刘岩争相会晤,文渊阁大学士李光地评价“因有仝轨在,中州为第一”,经由文坛领袖王士祯推荐河南巡抚,聘请仝轨主持大梁书院,仝轨后来磨练为中州学术领袖,诗坛巨擘,有《真知堂诗集》、《真知堂文集》传世。

    茶文化历史悠久。明清时期,冢头镇地处许昌至洛阳、禹州至南阳的两条官道交会处。各方商贾来往不绝,所以这里的旅馆、饭馆、茶馆一直生意兴隆。几百年来,这里比较完整地保留着茶馆行业的旧貌,蓝河桥两端,溪岸幽处,分布数十家茶馆。煮河心水,泡龙井茶,香气四溢,茶具质朴明净,色香具佳,常是座无虚席,客商文人互邀同饮,亲情逸趣细细品尝,谈古论今,天文地理,远近奇闻,生意买卖,无所不谈。清朝著名诗人文学家仝轨(祖籍冢头镇仝村)曾写下一首赞冢头酒风诗:

    偶然鸿爪忆东留 廿载重来半白头

    黄阜已随沙嘴没 兰溪犹绕寨根流

    论文垆在稀高会 通德门荒断昔游

    唯有健儿偏气象 呼卢处处酒家楼

    原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葛纪谦主编的《中原民俗》一书中,称冢头的茶馆是“中原茶文化的活化石”。

    风味小吃享有盛誉。饸烙面是西汉时期的宫中名吃,在归葬薄姬娘娘时传入冢头,至今已有2100年历史。它是用饸烙床压制成圆柱形面条,煮熟后捞入碗中,加入大尾寒山羊熟肉片,香嫩可口,别有一番风味。冢头饸饹乃是郏县饸饹的发源地。羊肉烩馍一直在冢头久负盛名,已有300多年的历史。这里的羊肉烩馍要数“曹家羊肉烩馍”最地道,是祖传。据说,曹家祖上即为厨师,其绝活儿是炒羊肉。明嘉靖时期,郏县县令陈王绶上任时带着家眷路过冢头,陈母吃了曹家的炒羊肉,觉得味道不错,就是吃的馍太硬。陈王绶就向厨师建议,说为啥炒羊肉的时候,不把馍放在锅里一起炒?这样不就烂了好嚼了?于是曹家的祖师爷就把馍跟羊肉一起烩,一尝味道还真不赖,从此就改为羊肉烩馍,遂成为冢头的一道名吃儿,延续至今。

    还有“炒羊肉”、“熬馍”、“老汤烧鸡”、“糊汤面条”等大部分集中在七孔桥西。

    铜器舞由来已久。每到节日,乡亲们都要打铜器庆祝,有狮子舞、竹马旱船、高跷等一起出动,人流如织,一时间锣鼓喧天,好不热闹。
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冢头

明清建筑一条街
 
    古镇开发 任重道远 
 
    冢头古镇能成为迄今为止中原地区发现的保存完好的古代街区之一,历届镇党委、政府功不可没。早在2002年,冢头镇党委、政府就专门成立了古镇保护与开发领导小组,在村里成立了保护小组,宣传古镇保护知识,并对古镇保护情况进行指导和监督,确保古镇保护工作落到实处。为了摸清家底,更好地保护古镇,冢头镇进行了文物普查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通过普查,清点出各种不同种类的文物,逐一进行了登记造册并按可移动文物和不可移动文物,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归档、图表共存,根据文物的归属,明确了责任人和保护措施,有效地防止了文物损坏和流失。 

    这些古建筑年代久远,面临倒塌,绝大多数院落需要修缮,配套设施工程量大,开发发展旅游产业需要游客食宿、停车消防、供水排水、供暖供电等基础设施和配套工程的建设,据有关专家匡算,没有几千万元的资金无法完成如此宏大的工程。近年来,冢头镇党委政府,先后投入100万元横穿东西两寨对兰河进行绿化,投入500万对明清古街进行保护、加固,其投入可谓杯水车薪。地方财力不足、国家投入不够、经费渠道单一制约着古镇的保护和发展。

    古镇旅游资源丰富,景点众多,自然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明清一条街是古镇“核心区”,深入挖掘古镇文化元素,充分依托资源优势,着力建设古镇文化旅游带,努力打造一线串珠、韵味和谐的冢头古镇文化景观带迫在眉睫。

    冢头镇党委书记李国英说,冢头镇成功申报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这只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在古镇保护与开发过程中,要做好四方面的工作。一是要找准定位,这对今后古镇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二是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三是要做好策划与包装,与新闻媒体建立合作关系,进一步提高古镇的知名度;四是古镇保护开发与新区建设要适时联动地推进。要整合整个冢头的资源,设计好旅游线路,完善好各项功能,实现文化旅游业、服务业和小手工业互动发展。

    “从被动的抢救性保护到主动的规划性保护,从补丁式的局部保护到着眼于古镇规模和格局的全面保护;从单纯的本体保护到涵盖古镇背景环境的综合性保护;从专一的文物保护工程到推动城镇发展、改善民生的文化工程。”冢头镇镇长张毅向我们描述了古镇未来的保护思路。在古镇保护、开发的过程中,仅靠国家和政府的投资,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他们将采取政府牵头,企业、农户共同参与的方式。对一些重点的文物建筑可以通过邀请、竞拍、引资等形式让企业、厂矿在保证保护古建筑原有特色的基础上,遵循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进行投资建设。使古建筑走上保护与开发并重的良性发展轨道。同样,与拥有古民居的农户签订合同,把国家和政府的保护款直接发放到户,由农户在保证保护古建筑原有特色的基础上进行进行保护开发。

    目前,该镇对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悠久的饮食文化进行规划,并把挖掘地方文化、打响小吃品牌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整合风俗文化和茶食文化,逐渐形成百货一条街、餐饮一条街、家俱一条街等专业市场。

    将古建筑文物保护与城镇建设、旅游开发有机结合,协调发展,使冢头这一千年古镇因保护而发展。 我们相信,只要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镇的丰富内涵,有效整合资源,加大保护与与建设的力度,寻找到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最佳途径,冢头必将成为中原“基础设施完善,生态环境优美,经济文化繁荣,群众生活殷实”的经济强镇、文化名镇、生态古镇!  作者:温书功 赵水营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文化中原杂志》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老汝州的曲剧——地道货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