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平顶山

王忠富:乡村走出来的民间泥塑艺术家

2016/12/16 18:02:54 点击数: 【字体:


    对于大多数寻常人而言,是大地养育了他们的生命;然而对于极少数天赋异禀的人来说,他们也让泥土拥有了灵性。数十年沉浸于泥塑世界的王忠富便是极少数人之一,泥土在他的手中花样百出,神态各异,天真的、古朴的、深情的人物奔腾着、吵闹着向世人讲述感人至深的乡村故事、倾诉着风云际会的时代声音。台湾著名诗人痖弦称他的作品“非常有力、大气,与天津的‘泥人张'风格不同。比较起来,我更喜欢王的。”著名民间艺术收藏家倪宝诚说,王忠富的泥塑“感悟性强,乡土气息浓厚,是近乎天然的中原民间艺术”。而王忠富自己则说,“我创作的都是自己感性的东西。”

王忠富:乡村走出来的民间泥塑艺术家
 

    一路坎坷,泥塑终成心头所好

    王忠富出生于鲁山县让河乡老庄村。历史悠久的鲁山县是瓷器的鼻祖,有钧之源、汝之母的鲁山花瓷的诞生地。许多当地人都是世代从事陶器、缸、罐等花瓷日用品的烧制。或许正是这种厚重文化氛围的熏陶,王忠富从小就喜欢画画。买不起纸笔颜料,就以树枝为笔墨,以脚下的土地为画册,尽情地挥洒。

    中学毕业以后,王忠富在县文化馆上了三个月的培训班,这也是他唯一一次接受正规系统的美术教育。在美术班学习过程中,他被立体雕塑深深地吸引,没有模特,就把衣服脱了,照着镜子琢磨。没有老师的指导,没有扎实的理论知识,雕出来的塑像脸部总是平的,王忠富就买针灸模特橡皮人不断练习、不断摸索。慢慢地,他的塑像越来越好,也得到了周边很多人的认可。一家门市部的人看见王忠富做的塑像,就邀请他做个衣裳架。这无疑是对王忠富的最大激励,为了交付一个满意的作品,他两天两夜没合眼。

    随后,王忠富远赴内蒙古当了兵。复原回来的王忠富收过酒瓶、卖过衣服、干过木工、做过戏服……。最终,王忠富去了鲁山梁洼镇,开起了馒头店。虽然一直四处奔波,但王忠富一直没放弃自己的爱好,平日里,看画展、雕塑展,阅读《罗丹雕塑论》等书籍,一直在充实自己。在卖馒头期间,琢磨雕塑的时候,王忠富发现梁洼镇的土质很细很黏,非常适合搞泥塑,于是就开始创作泥塑作品。画画也好,石膏塑像也罢,似乎都在为泥塑做好铺垫。揉捏着黏细的泥土,王忠富的创作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一边做生意,一边捏泥人。仕女、西游记、墙头记……各式各样的泥塑作品摆满了王忠富的家。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句诗用来形容当时王忠富对泥塑的痴迷,一点也不为过。做馒头店的生意,每天早上两点钟就得起床,闲的时候又争分夺秒捏泥人,对于王忠富来说,睡个好觉真是一件奢侈事儿。有一次,王忠富到平顶山采购,期间去逛了书店,从书店出来的时候,又累又困,迷糊间一下把书店玻璃门撞碎了。平日里,王忠富因为睡眠不足总是一副疲倦的样子,但一做其泥塑,精神头儿却很足,浑身像是有使不完的力气。某次,王忠富用架子车拉泥土,半路车胎爆了,走一步出一身汗,他还是坚持着拉回了家。而这一切,用王忠富的话来说,就是为了一个爱。

    千里求教,指明方向豁然开朗

    随着对泥塑的沉迷越来越深,王忠富干脆关了馒头店,一心搞起了创作。虽然作品出了一件又一件,但王忠富总觉得自己的泥塑少了点什么,为了能够进一步突破,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决定南下“深造”,前往广东。王忠富最先投靠了一位在广东美院搞雕塑的老乡,希望能够通过他进入美院进修一下,提高自己的水平。但由于年龄等原因,这一心愿并没有实现。

    求学受挫的王忠富只好又到了深圳,帮忙家人做电话亭生意,一边做生意,一边拜访当地的雕塑大师。

    一次偶然的机会,王忠富拎着装有泥塑的小木箱路过原深圳雕塑学院院长滕文金的家门口。当时王忠富并不认识滕老师,只是看着门口有好多雕塑,就猜想这是搞雕塑的。王忠富既好奇又紧张,他就站在门口等着人出来。出门赶着去给邓小平塑像揭幕的滕老师听说王忠富是从河南来的,就很感动。看了王忠富的作品后,很赞赏,并让他过两天来工作室。第二次拜访滕老师,滕老师给王忠富指明了很多发展方向。滕老师说“你就做你身边的人,身边的事,你的亲人,你的左邻右舍,因为你对他们太熟悉了,只有做他们,你才能做出自己的东西。”这样的一番话,让王忠富茅塞顿开。

    是啊,还有什么比生活了几十年的乡村更加鲜活?还有什么比身边的亲人好友更加贴近实际?这些不都是生在农村活在农村的自己所最熟悉的吗?思路打开了的王忠富忍不住欢呼雀跃,他迫不及待地返回了家乡鲁山,痛痛快快把以前做的东西都砸了、毁了。王忠富决定重新开始。打开记忆的闸门,儿时与小伙伴们嬉笑打闹的欢乐场景,农忙时乡亲们热火朝天忙收获的热闹场面,一幅幅画面犹如过电影一样在眼前浮现。于是,坐在门槛盼望母亲归来的稚子、调皮捣蛋上树掏鸟窝的少年、喜获丰收咧开嘴巴欢笑的老农民……一个个生动活泼、表情夸张、逸趣横生的泥塑作品就在王忠富的手上诞生了。荣誉也随之而来。

    在2000年首届民间艺术节上,王忠富的泥塑作品造成了很大的轰动。看着一个个充满生活情趣、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人们都惊呆了。甚至于,有人半夜从展台偷拿走了好几个泥塑。2001年8月,作品《春播》获得第二届中国国际民间艺术博览会山花奖;同年5月,生活系列的泥塑作品获得河南省首届民间艺术节工艺美术金奖;2002年,作品《农民》获得杭州国际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会银奖;2003年,《小憩》获得苏州第二届民间艺术节金奖;2004年,《让你永远亲个够》获得河南省第四届民间工艺美术博览会金鼎奖……中国文化发展中心秘书长李方、中国民间工艺委员会领导倪宝诚等著名专家学者,都对王忠富的泥塑作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

    找到创作源泉的王忠富做起泥塑来更加得心应手,他形容自己的创作就像记日记一样,作家是在写文章,而他则用泥来表达生活。

    粗中有细,情感才是泥塑灵魂

    王忠富的泥塑作品以写意为主,线条粗犷,造型夸张。人物的手、脚、嘴等部位并不遵循人体比例,粗糙宽厚的手脚、占据半个脸部的大嘴巴、夸张变形的表情,聚焦到任何一个部位,都几乎看不见精细的雕琢。但偏偏是这样的“粗枝大叶”,却总让人沉浸其中、深受感染,因泥人那由于大笑,几乎要裂到天际的嘴巴而忍俊不禁,因泥人那低垂的眉眼而忍不住跟着落泪,因拉车农夫胳膊上那鼓起的蚯蚓般粗细的青筋而感慨生活的艰辛。

    大道至简,大音希声。王忠富的作品之所以能给人带来极大的视觉震撼,思想感染,一切皆源于他将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灵魂完全融入了泥土。每一件作品都在倾诉着最真挚的感情。

王忠富:乡村走出来的民间泥塑艺术家
 
    在所有作品中,王忠富尤为珍爱的是“夫妻系列”。《夫妻》《雨中情》《让你永远亲不够》《土窑的故事》等,都是在表达他对逝去妻子的深刻怀念。王忠富的妻子生前一直都支持他的泥塑创作。没出名以前,她陪着王忠富跑深圳,去天津,四处请教泥塑专家,不离不弃;出名以后,又跟着王忠富去全国各地参加展览,毫不抱怨。长期的奔波劳累击垮了王忠富的妻子,娘家人认为是泥塑把她的病耽搁了,就要把王忠富的泥塑作品砸了。在平顶山看病的妻子听说后,不管不顾地拔下针管跑回家阻止了他们。妻子的支持和维护让王忠富感动至深。

王忠富:乡村走出来的民间泥塑艺术家
 
    妻子去世后,王忠富创作了一系列怀念她的作品。《雨中情》中,丈夫脱下自己的衣服为妻子遮风挡雨,妻子幸福的笑着。妻子在世时,一直都是她在默默支持着王忠富的泥塑事业,王忠富为她遮风挡雨的时光少之又少。每每说起这个作品,王忠富总忍不住泪如雨下。大概也只有这样至情至性的人,才能创作出如此感人肺腑的作品吧。

    除了有表达自己个人情感的泥塑作品,王忠富还紧跟时代脚步,积极创作一些记录时事热点的作品,《奥运》《地震》《守望老人》《手机时代》《车房时代》《天津大爆炸》等等,发出了身为一个民间艺术家的声音。

    对于泥塑艺术,王忠富有着自己的理解,“我觉得人这一生,包括艺术,都是活在感情里的,没有感情了,什么事都没了,把无形的东西变成有形的东西,人们看到你的作品才会有同感。所以说,我认为,我创作的都是自己感性的东西。”

    后记

    虽然王忠富自己的经历很坎坷,但他总乐于创作能带给别人快乐的作品。《收获》《浪漫的童年》《大合唱》《纤夫的爱》《采蘑菇的小姑娘》《打扮出门》等等都是充满欢乐幸福的泥塑。“想到哪就做到哪,想怎么捏就怎么捏。”是王忠富对自己如今创作境界最直白的概括。提起今后的打算,王忠富说,“反正我是一辈子弄这个了,就喜爱这一块。”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