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平顶山

姬姓应侯与其嫔妃们——解读古应国墓地墓室人物名、字、谥等称谓(3)

2013/12/7 15:46:55 点击数: 【字体:

    据此,从应国铜器铭文我们可以得知:“嫠公”是第四代应侯的谥号;“墺”是第五代应侯的名,“武侯”则是他的谥号;“见工”是第六代应侯的名;“敔”是第九代应侯的名。“敔”,又称“应伯”,这里,“伯”应该是“敔”在没有继承王位时的爵位或表行第的字,意为长子,“闭”是战国中期应侯的名。而“叔诰父”则是第十一代应侯的字。这个称谓略显复杂,应该是行第+字+美称的格式,构成完整的字。《礼仪·士冠礼》说到字的格式的时候说:“伯某父,仲、叔、季,唯其所当。”注曰:“父是丈夫之美称。孔子为尼父,周大夫有嘉父,宋大夫有孔父。”《说文》把“父”解释为“男子美称也。”《礼记·檀弓上》:“临诸侯畛于鬼神,曰有天王某父。”《疏》曰:“某,是天子之字,父,是男子美称也。”像“叔诰父”这种行第、字、美称连用的例子有许多,如伯禽父、仲尼父、叔兴父等。“伯某父”这一古老格式,后世嫌“父”太刺目,改用“甫”(父与甫通假)。也正是因为汉代把字的装饰字眼“父”改为“甫”,所以后世在交际场合,朋友初次见面都互问对方“台甫”,这等于问“您的字?”根据墓葬间的排列关系和尸骨检验可以推知,叔诰父应该是其母应姚的庶子,由于其长兄早逝而继位执政。

    古时,人的名也有单名和双名,总的来说,单名多,双名少。如第一代应侯“达”,五代应侯“墺”、九代应侯“敔”和战国中期应侯“闭”都是单名。第六代应侯“见工”用了双名,说明西周中期,人名由单名向双名转化,是命名取字复杂化的一种表现,更能表达其思想、愿望、抱负和志向,这是社会礼制习俗文明进步的反映。

    有名有字的女人身份很高贵

    应侯墓地妃嫔墓室人物称谓,也有浓厚的时代特点。在滍阳岭出土的铜器铭文中分别出现有第八

    代应侯夫人“嫚毗”、第九代应侯夫人“姚氏”和“应姚”、第十三代应侯夫人“应申姜”四个不同的称谓。邓公簋铭文解为“邓国国君邓公为他的女儿嫚毗出嫁应国国君时制作陪嫁礼器,并希望他女儿能长久地使用”。邓国在现在湖北省的襄阳一带。周朝时,一般女子也都只有一个名,就是小名,这个名是不轻易对外说的,等到出嫁之后,这个名在婆家就“保密”了。古代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所以女子一般称谓是从父氏。前面冠以丈夫姓,这就是她在婆家的名了。“嫚毗”是邓国国君的女儿,是她未出嫁时的小名,邓公簋作为礼器是从娘家带来的,她的名应为“应邓氏”。同样,“姚氏”系姚氏之女,嫁给了应侯敔,她的名应为“应姚氏”。至于铜鬲铭文中“姚氏”“应姚”这种省字的现象,在青铜器物上并不鲜见。第十三代应侯鼎铭文曰:“应申姜作宝鼎,其万年子子孙孙永宝用”。这是应侯夫人为自己制作的铜器,“姜”是她的字,说明了她身份的显贵。姜是从南阳一带的申国嫁到应国的。这位来自申国的应侯夫人,也有自己的字,表明她的权势和地位都是很高的。《礼记·曲礼上》说:“女子许嫁,笄而字。”笄是女子在头顶盘发用的簪子,说明当时身份、地位较高的贵族女子也是命名取字的。只是由于妇女地位低于男人,这种礼制到后代没有行开,只留下了几个成语,如说女子已有婆家叫“已字”,没有婆家叫“未字”,或叫“待字闺中”。(姬书敏文/图)【原标题:姬姓应侯与其嫔妃们——解读古应国墓地墓室人物名、字、谥等称谓】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2010-12-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