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平顶山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平顶山

姬姓应侯与其嫔妃们——解读古应国墓地墓室人物名、字、谥等称谓(2)

2013/12/7 15:46:55 点击数: 【字体:

    周朝贵族男子,二十岁算成年。年满二十,要举行仪式,将垂发束起来挽在头顶,戴上冠,并由来宾根据他的名给起一个字,自此以后就列入丈夫行列,这就是《礼记·曲礼上》所说的“男子二十冠而字”和《谷梁传·文公十二年》所说的“男子二十而冠,冠而列丈夫”。

    为什么成年人要“冠而字”呢?在古代,名是供尊长叫的,也用于自称。字是给外人叫的,个人不能自称。因为名是父亲或尊长起的,是幼年用的,长大成人了,别人不宜称呼他的名,所以得另取字。《礼记·冠义》说:“已冠而字之,成人之道也。”《仪礼·古冠礼》则说:“冠其字之,敬其名也。”另外,周朝还有避讳的习俗。人死后为了尊敬他就不再称呼他的名,只能称谥。周朝举行冠礼取字,是承认一个男子社会地位的一种表示。后来,这些东西都被过滤去了,取字只是为了社交,以示文雅,成为知识阶层中成年男子的一种标志。

    字在使用上一般有两个作用。一是在名的基础上起,是解释名的,所以叫“表字”;解释的是名的性质和含义,所以也叫“表德”。《白虎通·姓名》云:“或傍其名而为之字者,闻名即知其字,闻字即知其名。”如孔子的弟子仲由字子路,“由”是循,沿着的意思。行走必须顺着路,所以用“路”应“由”。曹操字孟德,操是操行、品德,所以用“德”来说明“操”。二是字一般与名和行第等有意义联系。如有用以表行弟的伯、仲、叔、季为字,但字也可以多起。

    名、字、谥、号古人的称谓很复杂

    商代后期,周部落已经十分强大。周灭商之前命名取字已很盛行。周初称谓还是沿袭借鉴商时的礼俗,命名取字不尚文饰,多古朴之风,名字多取习见事物和常语。应国第一代应侯是周武王的第四子,是经历了商周朝代更替的。传世铭文和应国墓地铭文对他有“应叔”“应公”两种称谓,而《应氏大同宗谱》有“(第一代应侯)名姬达,字仁寿,讳儒林”的记载。单其一人就出现了五种称谓。《姬姓史话》上讲:“武王姬发育有九子,八位庶子,分封建国的分别是晋、韩、邘、应、毛五位庶子。”《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也说:“邘、晋、应、韩,武子穆也。”晋杜预注:“四国皆武王子。”按照周代礼制习俗,在位国君可为自己制作铜器,以记载重大事件,或祭祀礼仪之用,也可为晚辈和前辈制作,用以祭祀和存世。为自己和晚辈制作的,铭文可称名。为已故长辈制作的却要使用谥,即《左传·桓公六年》中所谓“以讳事神”。因此,结合铭文和家谱中的称谓,铭文称第一世应侯为“公”的,应该是他在位时制作的传世铜器,公和侯是他的爵位封号。西周分封,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之别,“五等之封”产生“五等之侯”,即国侯、邑侯、关侯、乡侯、亭侯。也就是说,公侯即国侯,是上等侯爵,享有封地方百里的荣耀和特权。应国是侯国,而铭文中却称“公”,足以说明第一代应侯当时显赫的地位。应叔的“叔”是字,不是名,意为庶子,是表行第的。其铜器应为早期所作。姬“达”是名,“仁寿”可视作另取的字,是表德的。而“儒林”则是他的谥。谥号在王公贵族中习见,是后人对死去前辈的称谓,如周文王、周武王的“文”“武”都是谥号。据第五代应侯墓室出土铜器铭文记载,他父亲第四代应侯的谥号为嫠公。而第六代应侯见工为其父应侯制作的铜器称其谥号为“武侯”。在古代,平民的墓叫坟,身份高一些的叫冢,帝王的墓是陵。低于帝王的圣贤之墓叫林。如春秋时期孔子、汉朝关羽墓分别被称作孔林和关林。林字前面加个儒字,“儒林”二字为谥号,作为后代对先祖的敬仰。这样理解第一代应侯作为应氏第一世祖,其名、字、谥的称谓就显得文从理顺了。需要说明的是,在周代,公、侯贵族是不称号的。而文人雅士的号大多是为了隐居而隐藏真实姓名,如战国时期的鬼谷子与秦末汉初时在商洛山中隐居修道的四位老人即商山四皓(东园公、绮里季、夏黄公、角里先生)。公、侯乃至皇帝自称号在宋代以后则是常见的事情。自宋高宗自号“损斋”以后,皇帝自号者日渐增多,明武宗自号“锦堂老人”,明世宗自号“天池钓臾”“尧斋”,清乾隆自号“十全老人”,又号“古稀天子”,咸丰自号“且乐道人”,北宋名相张商英自号“无尽居士”等等。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平顶山日报 2010-12-2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