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外省 >> 浏览文章

振兴传统工艺浙江实践的观察与思考

2017/6/21 16:34:31 点击数: 【字体:

    徐  涟

 

    中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共同创造的传统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5月19日至23日,中央媒体“走进非遗第一线”振兴传统工艺浙江采访团,深入杭州、桐乡、东阳、乐清非遗保护一线,聚焦当地传统工艺发展现状,倾听非遗传承人的声音,总结浙江传统工艺创新发展的实践经验,同时,也触碰、发现传统工艺发展中的痛点难点。

    振兴传统工艺的浙江实践具有非常典型的样本意义。这不仅是因为浙江人文荟萃,经济发达,更因为浙江非遗保护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多年来浙江上至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视、下至各级地方政府的积极配合,从诸多具有借鉴意义的“全国第一”,到逐步建立非遗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规范化、系统化、理论化的管理工作体系,浙江的创新实践不仅具有全国性的借鉴学习作用,更对未来非遗保护发展具有前瞻性的方向引领。因此,对浙江实践经验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更深入的观察与思考,审慎地对待每一次实践,在认真观察、理论研讨的同时不断校正、调整方向,力争在瞬息变化的时代找准定位,是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既要创新思维,更需留住手艺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关键在于传承。后继无人的无奈在一些民间文学、传统戏曲、曲艺等项目中问题突出,但对于传统手工艺特别是与生活紧密结合、有商业价值的手工技艺,却在日益深入人心的非遗保护大潮中得到了传承发展。子承父业,在传统手工艺中有着越来越多的例子。在浙江,不少传承人、工艺美术大师把大学毕业、已在政府部门或金融机构工作的孩子叫回身边,从事这项手工技艺。他们当中有许多人在院校学习过设计、美术等相关专业。

    杭州朱府铜艺国家级传承人朱炳仁大师的儿子朱军岷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融合,走的是现代企业的品牌建设之路。以河坊街江南铜屋为代表,他打造了十数个品牌实体店,店里既有大师亲自创作的收藏级精品,也有价格亲民的小把件、小铜壶等等茶器、香器,以铜为载体,将中国人传统意义上的优雅生活用实物展现为可观、可赏、可体验的生活馆。

    乌镇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钱鑫明的儿子钱利淮创立“竹芸工房”,他编制教材,制作材料包,拍摄教学视频,把DIY竹编手工艺制作课程带到学校和互联网上。他手编的一个食盒曾被著名收藏家马未都看中,以2万元的价格收藏。他自信自己的手工技艺堪比父亲,但他坚持认为,“粗糙的农用产品或浮夸的工艺品,这两个方向都很难让竹编有所发展。单纯满足被收藏和进入博物馆,也会让传统工艺失去生命力和市场。”

    同样,乐清、东阳等地的木雕行业中子承父业已是普遍现象。年轻一代的优势明显,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他们的回归,必将改变传统工艺的生态,也将改变传统工艺的发展方向。另一方面,传统工艺普及推广,降低了门槛,但DIY的普及能否算得上手艺?要不要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对手工技艺本身精益求精?“匠二代”的加入,能否在手工技艺上比父辈更胜一筹?

    “传统工艺,是指具有历史传承和民族或地域特色、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主要使用手工劳动的制作工艺及相关产品,是创造性的手工劳动和因材施艺的个性化制作,具有工业化生产不能替代的特性。”留住手艺,当然不是对抗工业生产,而是留住传统手艺的独特价值。一方面传统工艺就地取材,从来都是为日常生活服务;另一方面,一代又一代能工巧匠,不断将技艺提高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特别是对珍贵材料的运用,更提升了精湛技艺,才有了今天我们称之为巧夺天工、匠心独运、精美绝伦、叹为观止的艺术珍品。如果没有了技艺的依托,在大工业面前,特别是在机器大幅度取代人类劳动即将到来的时代,传统工艺还有没有自己独特的存在价值?如果因为普及而稀释了手工技艺的技术难度,这门手艺还能否传承下去?

    因此,在创新思维的同时,更需要付出十倍百倍的努力去留住精湛手艺,这应当是振兴传统工艺过程中更应重视与强调的方面。对于政府而言,一方面做好自己的份内之事,如政策引导、资金引导、平台搭建、人才培养等等,另一方面,要把市场的事情交给市场。当传统工艺的价值被充分认识之后,自然会有越来越多有眼光、有实力、有思路的企业家来挖掘、使用、开发那些具有商业价值的手工技艺,让非遗融入生活。

    二、探索传承机制,要与品牌建设相结合

    享誉世界的LV就是从手工技艺起步的。100多年前,14岁的路易·威登从瑞士到巴黎,从行李箱工匠的学徒做起,创立了自己的品牌。伴随着西方工业化进程,西方手工技艺从家庭作坊走向现代品牌。中国手工技艺能否走向现代品牌?从深层次上看,手工技艺的传承方式是一种挑战。

    口传心授,一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方式。子承父业,也是中国传统手工艺的主要模式。一门手艺服务于十里八乡的日常生活,容纳不了过多的竞争者,只适合家族作坊的生产模式,“传子不传女”“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成为行业里不可逾越的规矩。同时,要学会手工绝活,也不是家庭里的每个儿子都是那块材料,招收徒弟成为传统手工技艺解决传承问题的办法。电影《百鸟朝凤》里的唢呐师傅,家里没有儿子学习这门技艺,收了两个徒弟,一上来先考试,看看他是不是适合干这一行。中国人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样的伦理关系可以保护传统绝活不至于最后失传。师傅将吃饭的手艺倾囊相授,徒弟有责任供养师傅,如同供养父亲。所以在中国的伦理关系中,师傅与徒弟之间相当于父子关系。

    工业化生产带来了生产关系的变化,打破了人身依附关系。即使是私营企业,工厂主与工人也不是人身依附关系,而是经济合同或者说契约关系。

    同时,现代教育制度的建立使得人才培养的方式发生了根本变化。于是,对于口传心授的传统技艺,传承出现了困难:一方面因为许多传统工艺的市场暗淡,制作技艺又要求高,年轻人不愿学习,大师很难带到好徒弟。子承父业可以保证对家庭的忠诚度,却未必能选择到良才,手艺一样无法传承。另一方面,学校教育可以提升普遍的专业素质,却很难得到口传心授的绝技,又是否能够培养出真正的工艺大师?

    浙江在这个方面也做了不少探索。杭州市“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活动,选择自愿授徒的杭州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5名,每人收3位徒弟;从全国招收35岁以下、有美术基础、自愿学习传承工艺美术的学生,学习周期5年;政府为每位学生每年补贴3万元,每年由考评委员会对每位徒弟进行学习进度、质量、内容、态度以及能力等方面的考核评估,如考核不合格,则可终止协议。乐清市职业中等专业学校则将黄杨木雕作为特色优势专业项目,一方面由政府支付乐于学习黄杨木雕的学生所有学费及材料费、工具费,另一方面,尝试建立“大师工作室”,由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省级工艺美术大师,3年时间,以现代学徒制的方式,招收有天赋的学生进行小班制、一对一的培养。这些探索,力图将学校教育与口传心授结合起来,对于培养高精尖的传统工艺人才是非常有意义的尝试。

    发现人才是一个难题, 留住人才更是一个难题。5年之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是留在大师身边,还是自主创业?传统师徒父子的伦理关系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如何倡导建立新型的合理的师徒关系,既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也关系到利益分配的合理与公正。对于传统手艺而言,具有相当的技术含量,特别是核心技术,如果徒弟一旦掌握了核心技术就要离开,另立山头,由徒弟变成竞争对手,那么师傅的顾虑如何打消?因此,如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核心技术,也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也就是说,要想让大师带徒真正带出高徒,就必须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既要保护大师的积极性,也要保护高徒的积极性,才能使优秀人才形成代际传承的合力,使优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传统手工技艺才能越来越精湛。

    打破封闭,引入共享,在传统工艺行业探索思考诸如知识产权保护、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制度等等方式,靠合理的利益分配而不仅仅是靠情感,不断吸引有才华的年轻人进入传统工艺,才能真正将手艺传承下去。因此,品牌建设,应当是传统手工技艺既摆脱家庭作坊的局限,又集中优秀人才凝心聚力的现代企业的发展之道。做大做强中国传统工艺,最终要走的是品牌建设之路。

    三、传统工艺实体店:审美的情感体验

    传统技艺不能被取代,并不意味着传统工艺不能以新的方式走进现代生活。得益于浙江得天独厚的电商优势,互联网+传统工艺在浙江早已成为共识。微信推送、淘宝开店、视频课程,许多传统工艺项目都在尝试“互联网+”的最佳途径。反过来,传统工艺的实体店也因此呈现出与网店不同的风格与追求。

    作为蓝印花布生产性保护基地之一,浙江桐乡蓝印花布丰同裕把“蓝染”做到了极致。他们在继承传统工艺、传统图案的基础上,把创意设计融入产品开发,研发出80多个色阶样本,推出创意家居、服饰、渐变色、草木染几十个系列、几百种产品,并把触角延伸到IP包、手机壳等产品当中,年产值达到2000多万元。丰同裕在乌镇、北京建立了7家实体店,还计划于明年把实体店开到美国。作为丰同裕的掌门人,蓝印花布印染技艺传承人哀警卫的做法给人特别的启发:实体店的价格比网上还要便宜30%!

    这样的逆向思维,对于传统工艺而言,不仅仅是营销策略,更体现出智慧。互联网汇聚人气,打出影响,同时吸引更多的人到实体店;通过实体店的展览、展示,营造一种审美的情感体验,以及对于传统、对于历史的敬畏。只有你亲身走近非遗,才会找到感觉,这也是为什么每次非遗博览会上所有展销的展品一销而空,为什么有传承人的现场展示,观众总是放不下把展品带回家的冲动。毕竟,许多传统工艺并非生活的必需品,而展览展示把观众与非遗进行了情感的连接——精湛的技艺背后有活生生的人的故事,有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脉络,这些人、这些故事,给人感动。所以,非遗的展览展示不是冷冰冰的物的展示,不是大工业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每一件用手工做出来的东西都不会完全相同,都让你听到传承人的故事,看到传承人的个性、风格、态度、能力甚至此时此刻的心情,每一件都是心血与智慧凝聚、有温度有情感、会呼吸有生命的作品!所以他和她做的东西不同,它是岁月磨蚀、生命浸润过的,它不能仅仅用钱来衡量。手工艺品的文化、历史、审美的附加值,正基于此。

    就在浙江采访的那几天,AlphaGo战胜了人类棋手柯洁,毫无悬念地赢得了人机大战的胜利。在机器取代人类工业化劳动的不久的将来,这些凝聚着人类手艺与情感温度的传统技艺,也许会成为人类温暖的生命记忆,给予人类心灵慰藉?

    类似于实体书店,赚钱并不应当是书店的唯一目标,手工技艺的实体店,也应当成为非遗项目展览展示的重要场所。那么,这样的实体店能否纳入到政策与资金的扶持与引导当中?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网络一键达成,但手工制作的非遗产品,永远都不是标准化的流水线,都需要手工艺者用时间、用技艺去打造,需要去把玩、去感受。因此,实体店所涉及的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很难仅靠营业额来承担。如果能够将其纳入到补贴的范围,也许有一天,遍布都市的传统工艺实体店,将成为人类温暖的情感记忆。

    四、保护传统工艺,是保护血肉凝聚的生命体验

    今年5月11日,由中国美术学院教授邱志杰担任策展人,以“不息”(Continuum—Generation by Generation)为主题的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汇聚了当代艺术家汤南南、邬建安和皮影艺术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汪天稳、刺绣国家级传承人姚惠芬相互交叉创作的作品,向世界阐明“中国传承的机制与生生不息的坚韧力量”。这是一个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事件,其中具有的多重涵义这里不一一展开详述。但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刺绣登上世界最重要的当代艺术盛会,进入威尼斯双年展中国国家馆的展厅,至少从一个侧面表明,蕴含着悠久传统与历史、具有独特中国文化基因、代表着最广大的人民群众的智慧创造、却曾经被视如敝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今,它的价值与意义被广泛认同且深入人心,并成为中国人重建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下里巴人的手工技艺与阳春白雪的当代艺术,在这个世界性的舞台上融合为一体。

    保护措施的加强,重大政策的出台,特别是各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全民利用非遗元素的热情,特别是让非遗走入生活、创造财富的冲动,使得非遗持续成为热词。但正是在这样的时候,我们是不是也应当慢下脚步,重新审视、思考我们的初衷与初心?或者说,我们保护传统工艺,到底是在保护什么?

    事实上,从上个世纪末到这个世纪初,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提出,是对人类知识、财富、技能、情感重新分类、归纳、总结、概括,使之成为文化、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是对庙堂与江湖、精英与草根的重新认定,而是将血肉凝聚的生命体验,作为人类精神财富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到人类文明之中。草木一秋的个体生命,因为传承而成为永恒!这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也是人类面对新的世纪新的问题而找到的新的方法。

    这几十年,人类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工智能的发展更是令人类自身吃惊。人类花费几万年时间走出森林,走出山顶洞,用了几千年发展到现代文明,但现在,科技的爆炸式发展,已经超出人类自身所能想象。用科学家的描述,人工智能花了几十年达到了幼儿园的智力水平,但在这个节点之后,只用了一小时,推导出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再用了一个半小时,达到了普通人类智力的17万倍。在我们可以理解的范围来看,人类上天入地无所不能,人类开始打印人体器官,甚至开始了基因编制技术,可以选择男女,可以选择智力水平,这简直是要取代上帝的工作!

    对于这样的技术发展,有一种观点认为,时代已如脱缰野马,只能任由它驰骋,将人类带入未知世界,而完全无能为力。

    另一种观点认为,我们的未来是由我们当下的一个个选择判断而构成的,未来取决于当下,我们必须思考技术的终极目的,思考人类生存的意义与价值。

    人类理性一直存在着校正与匡正的能力与意识,也即自省的意识。在技术发展出乎意料的今天,对于非遗的重新认识,就是人类制衡技术的重要方式。技术进步固然重要,人类情感弥足珍贵。今天,我们不仅肯定物质遗产的重要性,也关注生命个体创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歌谣、仪式、风俗、手艺等等,记录的是人类的情感历程。也就是说,保护“非遗”的核心,在于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对文化传统的敬畏,对人类历史的肯定。通过我们对非遗与传承人的保护与尊重,肯定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这也许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上个世纪以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意义:重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重视个体生命价值的体现。

    这其实是关乎人类如何看待自身的问题。技术可以创造完美的人体,但不能创造完美的人生。保护传统工艺,保护非遗,就是保护血肉凝聚的生命体验。每一个生命个体独特的、包含着悲欢喜怒的人生轨迹与情感历程,以及凝聚着智慧的技艺技巧的有温度的代代传承,才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意义所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