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加大保护力度 推进合理适度利用——文物工作者热议习近平总书记对文物工作重要指示

2016/4/14 9:52:25 点击数: 【字体:

 

    “切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推进文物合理适度利用,使文物保护成果更多惠及人民群众。”“提高素质能力和依法管理水平,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努力走出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更大贡献。”——在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召开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对新时期我国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在文物界专家、学者和各级文物工作者中引起热烈反响。

    坚持文物工作方针不动摇

    “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地位提得很高,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联系起来。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绵延至今,说明了中华文化的力量。”94岁高龄的文物专家谢辰生说,“文化的传承是关系到一个民族生死存亡的问题。历史是根,文化是魂,文物是历史的见证,是文化的载体。一个国家如果没有根,丢了魂,那是绝对不行的。这是我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最大的收获。‘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总结了文物工作实际,凝聚了无数文物工作者的智慧,是经过多年探索形成的,我们一定要坚持这个方针不动摇。”

    “要坚持文物工作方针,任何文物利用都要以保护为前提,以服务公众为目的,以彰显文物历史文化价值为导向,以不违背法律和社会公德为底线,深入挖掘和系统阐发文物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切实做到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故宫博物院党委书记纪天斌表示。

    “总书记一直很关注正定的古城保护。我们认为,正定的古城保护关键在于统筹保护和发展。根据规划,正定新区建设正在紧张进行。古城则面临疏解人口的任务,老城区的人口要疏出去,减轻古城的压力。通过对老城人口的疏解,把老城区的环境整理好,让它更适合人居住,成为传统历史文明和现代生活交相辉映的古城,这是我们的目标。”河北省文物局局长张立方结合近年来正定古城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文物所蕴含的丰富多元价值,需要我们在发掘、保护和利用中不断深化认识,激活其生命力,在发挥自身文化功能的同时,提升城市品质、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在保护基础上合理适度利用

    “保护和利用一直是文物工作中的一对重要关系,保护是前提,利用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王巍说,最近几年纷纷建立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盘活了地区经济,带动了社会发展,调动了当地政府和民众保护文物的积极性,有效推动了文物的合理利用。“在加大保护利用工作的同时,我们必须用高水平研究成果、更浅显易懂的方式,向民众揭示中华文明的灿烂与辉煌,让国外学术界了解中华文明,使中国的文物工作与五千年文明古国的地位相适应。”王巍说。

    “在加强馆藏文物的保护和收集工作、积极举办展览、开展多种形式的宣传教育服务的同时,还要大力发展文博创意产业,使更多的人通过博物馆享受到高质量的文化鉴赏服务,丰富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国国家博物馆副馆长黄振春说,近年来,国家博物馆依托馆藏文物资源,大力开展文化创意产业经营活动,深入发掘文物资源,开发了2000多款具有实用性、体现生活气质的文博产品,引导文化消费,成为展览功能和教育功能的延伸。

    形成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新格局

    “提倡社会参与,可以让多种社会资源投入到文物保护与利用之中,做一些政府一时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这在文物资源极为广博与多样的中国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励小捷表示,社会参与可以让更多的民众有机会体验和认知文化遗产的内在价值,提高保护意识,增加共享文物保护成果的自觉,还可以畅通民情民意的渠道,形成群众对文物保护的监督,影响政府行为。“目前在动员社会力量参与问题上,理论上没有障碍,制度上尚有不足,尤为缺少的是积极而又广泛的实践。”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院长詹长法认为,要落实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必须要有一支素质过硬的人才队伍。他建议,下一步应尽快搭建文物保护教育培训平台,做好文保人才的培养和储备。此外,还应集中人才、科技资源优势,建立区域性保护修复中心,以突出文物保护的地域特点和优势,克服大而全、广而散的保护弊端。

     “现在民办博物馆使用土地是有偿的,要交房产税、土地税和配套费,而国有博物馆是没有这些税费的。”四川省建川博物馆馆长樊建川建议,国家应出台相关政策,切实支持民办博物馆发展,做到一视同仁,并且加强对民办博物馆的工作指导和人员培训教育,对运行环节给予适当的支持。

    雅昌文化集团副董事长何曼玲建议,文物普查、文物保护等工作可以通过制定和完善企业准入资格的标准,让有经验、有资格、有实力、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参与到文物事业中。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文化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