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闻资讯 >> 国内 >> 浏览文章

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

2016/4/13 10:32:07 点击数: 【字体:

  两千多年前,作为汉朝史官的司马迁来到鲁国故都曲阜,看到孔子曾经行礼过的庙堂,以及用过的车服、礼器,看到当地的儒生依然按时在其中演习礼仪、学习文化,司马迁“祗回留之不能去云”。

  “蔽芾甘棠,勿翦勿败,召公所憩”。《诗经》中的名篇《甘棠》是纪念召公姬奭的一首歌谣。召公是西周初年与周公齐名的辅政大臣,他常坐在甘棠树下受理民间诉讼,深受百姓爱戴。召公死后,百姓不忘遗惠,对他生前用于遮阴的甘棠树倍加珍惜。

  君子之风,泽披后世。读其书、闻其事,如见其为人,这是人类最普遍的情绪。当书籍的作者、事迹的主人已经走进历史深处,唯一能慰藉后人的,就是这些文物了。文物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圣贤的智慧、文明的光辉,寄托了今人对于先人的感情,是连接今天与昨天的重要桥梁。

  进入现代社会以来,对于历史文物的保护,已经从朴素的自发行为,变成了一种有意识的自觉。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文物保护工作多次发表讲话、作出批示。4月12日,全国文物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前夕,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对文物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出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树立保护文物也是政绩的科学理念,统筹好文物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书记关于增强“敬畏之心”的重要指示,指出了文物保护工作的关键所在。

  所谓对文物的敬畏之心,一是指敬爱之心,出于对历史对先人最淳朴的敬爱,珍惜他们留下的文物,以便睹物思人、希圣希贤。二是指畏惧之心,畏惧失去与祖先与历史的联络,畏惧变成无根之木、无源之水,畏惧祖先留下的印记在自己手里消失,所以对于硕果仅存的文物能够视若珍宝、倍加珍惜。

  增强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关键是要增强对于历史的了解,熟悉前朝掌故、尊敬历史伟人,切身体会“‘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心向往之”的感受。也只有不断加强对于历史的了解和学习,才能逐渐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和深厚的历史感,对历史文物的敬畏之心也才能因为得到了内生的滋养而愈发强大。

  中国共产党信奉唯物史观,相信历史是由人民所创造,召公、孔子等圣贤的文物要爱惜保护,平民百姓、无名战士的文物也要爱惜保护。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人不是历史虚无主义者,也不是文化虚无主义者,“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都注意汲取其中积极的养分。”这才是增强对历史文物敬畏之心的正确道路。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光明日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走一条符合国情的文物保护利用之路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