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走进洛阳 >> 印象洛阳 >> 浏览洛阳

大宋人物系列——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

2013/11/20 10:28:02 点击数: 【字体:

大宋人物系列——赵普 半部《论语》治天下
赵 普 李玉明 绘
 
    赵普(公元922~公元992),字则平,北宋初期的杰出政治家,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谋士。他15岁随父迁居洛阳,自幼学习吏治,是赵匡胤“黄袍加身”的预谋者、“杯酒释兵权”的导演者,三度为相,为一代名臣,从政50年,终年71岁。

  赵普读书不多,却能运筹帷幄,以半部《论语》治天下、一套方略定乾坤。

    宋朝的开国皇帝是洛阳人,名叫赵匡胤,出生地在如今洛阳第一高中门前的夹马营,旧称火烧街。密谋让赵匡胤黄袍加身的人名叫赵普,原籍幽州蓟县(北京西南),为避后唐战乱,15岁时随父亲赵迥迁居洛阳。

  回溯历史,刀光剑影中,赵普出场。

    一件黄袍藏密谋

  从“安史之乱”到“陈桥兵变”,从盛唐衰落到宋朝建立,屈指算来一共是205年,其间天下大乱,五代十国,朝代更替。百姓饱受战乱之苦,社会经济面临崩溃。 

  到了后周时期,统治者建都开封。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7岁的太子柴宗训继位,是为周恭帝。皇帝年幼,众敌环绕,国家势如危卵。长期的战乱和严峻的现实,呼唤一批精英出世,力挽狂澜,让社会走向稳定。这一历史使命,落在了洛阳人赵匡胤身上。

  过去我们读史,印象中赵匡胤上台,完全是依靠他的弟弟赵匡义(后来为避讳赵匡胤的“匡”,其更名为赵光义)以及高怀德、石守信等一批将领。其实不然,真正为赵匡胤制订夺权计划的是赵普。

  话说公元960年,后周君臣正在欢庆春节,开封城内一派喜庆,边境突然传来急报,说是辽国与北汉联军入侵。周恭帝被吓得六神无主。当时,朝中德高望重的大臣当数赵匡胤,其担任殿前都点检之职,手握重兵。周恭帝赶紧请求赵匡胤出兵御敌。

  赵匡胤率大军冒着寒风进发至开封城北数十里处的陈桥驿时,暮色降临,大军宿营。殿前指挥使苗训夜观天象,突然宣布天象有异:天命所归,该“点检作天子”。点检,就是赵匡胤的官职。

  这里需要交代一下:当年周世宗北征时,在文书囊中发现一块3尺长的木块,上写“点检作天子”5个字。当时担任殿前都点检一职的,是周世宗的女婿张永德。周世宗由此猜忌张永德,夺其兵权,让其担任宰相,改由赵匡胤担任都点检一职。不久,周世宗驾崩。

  听了苗训的话,军中开始骚动不安。赵匡胤之弟赵匡义、归德军掌书记赵普连夜策划兵变之事,联合禁军将领高怀德、张光翰、潘美等人,四处宣扬:“现在皇帝年幼,不能主政,我们在外面出死力,为国家抵御外敌,谁又能知!不如先立点检(赵匡胤)为天子,然后北征不迟。”众人纷纷响应。

  此时,赵匡胤却佯装不知,在屋里假寐。黎明时分,情绪激动的军士披甲执锐,团团围住赵匡胤的营帐。赵匡胤一出来,还来不及说话,就有人将一件黄袍披在他身上。黄袍象征着皇权。这黄袍一披不要紧,将士们立即下拜,高呼:“万岁!万岁!万万岁!”

  就是这么简单,这个洛阳人,兵不血刃,当了皇帝。

  过程虽简单,实际上,赵普事先已经做了很多工作。早在开封城内,赵普分析天下大势,已看出赵匡胤具备夺取皇位的条件:既掌管护卫皇宫的禁军,又为全国三军统帅,身边还有许多哥们儿,都担任军中要职。

  在密谋过程中,赵普和赵匡义守口如瓶。大军出发前,他们特意安排心腹大将石守信留守京师,作为内应。当晚大军驻扎在陈桥驿,赵普、赵匡义四下里去做将领们的思想工作。大家枕戈待旦,早已做好了准备,最后水到渠成,促成大事。

    赵普,是“黄袍加身”的预谋者。

    风雪之夜定国策

  兵变的结果是,赵匡胤称帝,是为宋太祖,建立宋朝,国都定在开封。赵匡义、石守信、高怀德等将领纷纷高升,一大批拥戴者也都得到了好处。可是,赵普只得了个一般官职。你该说,赵匡胤这小子真不够意思,咋能亏待人家赵普呢?其实,这是兵变计划的一部分,是赵普自己策划的:为维持朝中和社会稳定,后周的原班人马不能动,他们虽然没有尽力拥戴赵匡胤称帝,但事实既成之后没有反对,这样不至于削弱刚建立的国家机器的威力。至于赵普,如果立即加封高官,等于让其自我暴露,给个一般官职,倒是稳妥之计。

  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域只有黄河流域、淮河流域,其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南唐、南汉、吴越等国家。这些国家都有独立的政权和军队,都在窥视宋朝局势,时不时想过来咬下一块肥肉。在敌国虎视眈眈的情况下,宋朝统治者哪敢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制服,才能奠定宋朝根基。

  为此,新上任的皇帝赵匡胤寝食不安,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他主动找赵普攀谈,于是君臣之间有了这样一段对话——

  赵普问:“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要出来?”

  赵匡胤说:“我睡不着啊,一榻之外,都是别人的天下,所以特来见你,请教良策。”

  赵普说:“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于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用兵方面有什么考虑?”

  赵匡胤觉得,北方之敌,兵强马壮,不好对付;而像南唐这样的国家,国君李煜只会填词,应该先南征。可是他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面之敌。”说完就不再说话,静观赵普的反应。

  赵普沉默良久,叹了一口气,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益。灭了北汉,我们又要独自面对契丹的强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把它作为阻隔契丹的屏障,现在集中力量,剪灭南方各国,然后专攻北方。”

  赵匡胤一听,觉得赵普思想深刻,先打谁后打谁,自己凭的是直觉,而赵普凭的是智慧和理性。赵匡胤认定此人有宰相之才。

  此次雪夜定国策,赵匡胤确立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从而宋朝甫立,就迅速灭掉南唐等割据政权,地盘随之扩大,脚跟随之站稳。

  可是,此时宋朝依然是军人横马、武臣弄权。当时给宋朝统治造成威胁的,有两大势力,一是原后周义成军节度使李筠,一是原后周驻扬州淮南道节度使李重进。李筠这个人态度很坚决,见赵匡胤夺了后周江山,拒绝承认“伪政权”,拒绝宋廷送来的让他兼任中书令的乌纱帽。李重进呢,本是后周太祖郭威的外甥,与后周血脉相连,就更恼恨“老赵”了,把宋廷赐给他的铁券(免死牌)顺手一扔,操起刀枪,马上起兵反宋。 

  面对如此局面,赵普力主平乱。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四月,李筠起兵,赵普力主赵匡胤亲征,并随军前往,于当年六月击退李筠,攻陷泽州(今山西晋城)。李筠倒也有骨气,死不投降,自焚而亡。

  接着平定李重进叛乱,赵匡胤再度亲征。七月出兵,未克;延至十一月,赵普亲临扬州,经过周密部署,一举攻克扬州。李重进这个人更干脆,带领全家同赴火海,自焚而亡。

  在赵普的辅佐下,宋朝一年之内平定了李筠、李重进叛乱,制定了建国初期的军事方略,从谋划到作战,他做得都很到位。一般来讲,安抚与平乱,是新政权必走的两步棋,一着不慎,全盘皆输,不能有一点儿疏忽。如今看来,多亏了赵普运筹帷幄,宋王朝才得以稳住阵脚,在饿虎紧逼的夹缝中挺起身躯。

  于是,赵普升任兵部侍郎,兼枢密副使。

  一杯薄酒释兵权

  赵匡胤登上皇位,看似简单,实则仰仗的是兵权,所以他怕手下大将拥兵自重,也来一个“黄袍加身”,因此食不甘味,夜不安寝。他的心思被赵普看出来了,于是君臣一起商量对策。赵普认为,对于功臣,不可妄杀,第一会落骂名,第二会动摇朝廷根基。他的对策是“稍夺其权,置以钱粮,收其精兵”。

  于是赵匡胤便开始围绕这12个字做文章。

  说来有趣,这篇文章不用墨,不蘸血,只用了一杯薄酒。

  一日晚朝之后,赵匡胤留下石守信、高怀德等大将宴饮,不论君臣纲常,只讲兄弟情谊,回忆战争岁月,大家感慨多多。赵匡胤说:以前不知当皇帝的滋味,如今才体味到这个位子并不好坐啊!天天提心吊胆,夜夜难以入眠,哪像你们做臣子的逍遥自在!

  大家都有了醉意,刚开始未听懂他话里有话。

  石守信说:陛下您尽管放心,有我等带兵之人辅佐,保准江山稳固!赵匡胤看火候已到,猛地撂出一句话来:是啊,你们拥兵自重,部下对你们忠贞不贰,如果他们也像当初你们拥戴我一样,弄一件黄袍往你们身上一披,我不就不好办了吗?

  哎呀!这句话撂到地上,真是把地都砸了个坑!大家酒醒了,出汗了,害怕了!这不等于皇帝下了最后通牒,要大家交出兵权吗?顿时,一个个目瞪口呆,说不出话来。只听赵匡胤又说:其实人活着,无非富贵二字。这富贵,眼下你们已经有了。依我看,尔等还不如解甲归田,我多多送你们金钱、美女、田产。尔等多子多孙,以终天年;我呢,也可放心治理天下,如此则君臣和谐,岂不美哉!

  经赵匡胤这么一说,大将们如梦方醒,但又忐忑不安:是不是皇帝猜疑咱们几个不忠啊?这可是灭族之罪呀!赵匡胤见他们脸都吓白了,便继续说道:这样吧,我与你们联姻,结为亲家,消除疑忌,我做我的皇帝,你们享你们的清福,如何?听到此,大家才松了一口气,纷纷辞去军职,交出兵权,到地方做节度使去了。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故事“杯酒释兵权”,只不过在台前敬酒的是赵匡胤,在幕后酿酒的是赵普罢了。

  半部《论语》治天下

  你看看,赵普的“文章”做得就是简洁。此人幼时家贫,读书不多,仅胸有点墨,正好把文章写得短短的,三下五除二就奔了正题。

  赵普一生曾三任宰相。宋太祖死后,赵匡义继位,改名赵光义,史称宋太宗。赵普仍旧担任宰相。有人对宋太宗说:赵普不学无术,所读之书,仅一部《论语》而已,当宰相不合适。宋太宗不以为然:“赵普读书不多,这个我是知道的,但说他只读一部《论语》,我不相信。”

  有一次,宋太宗突然想起这件事,就问赵普:“有人说你只读一部《论语》,这是真的吗?”赵普老老实实地回答:“臣所知道的,确实只是《论语》里讲的道理。过去,臣以半部《论语》辅助太祖平定天下;现在,臣用半部《论语》辅助陛下享受太平,仅此而已。”后来,家人打开他的书箧一看,里面果真只有一部《论语》。

  淳化三年(公元992年)春,赵普因年老多病,三次上表请求告老还乡。皇帝挽留,赵普力辞,最后皇帝准允,并加封其为太师、魏国公,仍以宰相看待。当年七月,赵普去世,终年71岁。太宗派员治丧,追赐尚书令、真定王,谥号“忠献”,对其功绩作了最后的肯定。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洛阳网(2007-04-27)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