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洛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洛阳

“揭顶分块”,西沃石窟“大搬家”

2014/1/6 10:56:57 点击数: 【字体:

“揭顶分块”,西沃石窟“大搬家”
西沃石窟西区洞窟搬迁施工工地

    引子

    2012年11月7日,在铁门镇千唐志斋“北魏石窟”展厅内,我看到石窟顶覆黄绸,上书“佛光普照”,窟前供奉鲜花,摆设香案,不时有零星香客烧香膜拜。

    千唐志斋是辛亥革命元老张钫所建,也是中国唯一的墓志铭博物馆,斋中镶嵌墓志、碑碣1419件,其中唐代墓志1191件,被史学界称为“石刻唐书”。西沃石窟从青要山“移驾”到千唐志斋,文物专家称为“凤栖梧桐”。

    从1995年4月到1998年3月,历时三年,这座正面宽9.95米、高4.90米、厚2.90米,由2个洞窟、4座佛塔、50个屋形龛、51个塔形龛、278尊大小雕像和一身高1.98米立佛组成的北魏石窟,终于从黄河边搬家到了千唐志斋。  

    这次搬迁实施者是个搬迁小组,由河南省古建研究所专家陈进良带领5位文物工作者组成。

    1995年4月初,接到这项任务后,年过半百的陈进良彻夜难眠,他知道石窟整体搬迁保护在国内文物保护史上尚无先例,即使世界范围内,也仅有埃及建设阿斯旺大水坝时搬迁过尼罗河西岸石壁上两座神庙。

    虽然知道埃及神庙成功搬迁,但陈进良手头没有任何资料。搬迁西沃石窟,他面对的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一切都得从零做起。

    要搬迁石窟,首先要能接近它。

    现场勘察后,专家们发现,西沃石窟海拔标高165米,下距黄河水面10米,河水湍急,但石窟所在崖壁不是90度陡直或向外悬空,有75度到85度的坡度,为搭建施工架提供了必要的柱基。

    石窟上方是一个45度到60度的斜坡,斜坡由黄土组成,下接崖壁基岩,上有劈山而建的公路。公路宽8米,北沿儿与石窟水平和垂直距离均为8米,这样,就有了十几米宽的起吊凿石工作面。

    于是,一座高9米的悬空工作架依山崖搭建而成,又从河岸边公路顺山势修筑斜坡梯道至工作架。

    专家们还发现,窟区岩石主要为厚层、中厚层状灰岩,文物雕刻区内岩性均一,为青褐色,坚硬致密,不易风化,易于雕琢。而石窟依附山体虽十分陡峻,但不存在滑坡等地质灾害。

    搬迁小组请测绘专家对石窟进行近景立体摄影测绘和测量绘图,又邀请专家对石窟环境地质条件、地下水及环境地质病害,进行了系统勘察、测试和分析。

    石窟被分割成七块

    经上百次反复模拟,1996年5月初,搬迁小组制订出了“揭顶分块”的搬迁实施方案。

    所谓“揭顶分块”,即挖去石窟顶部山块,把石窟雕刻品分成大小不等的块后再分割开。1996年11月底,国内文物专家认可了该方案。

    搬迁就要开始,陈进良仍觉心里不踏实。石窟地处水流湍急的黄河峭壁,万一切割、吊运等环节有失误,石窟遭损或部分掉落黄河,该怎么办?陈进良决定把石窟所有雕刻统统翻模,即便施工中有损坏,也可用翻模复制补救。

    陈进良曾告诉媒体:“翻模时心情复杂,我们不希望模具派上用场,但我们还是认真地去做,以防万一。后来,模具没用上,这令人欣慰。如果谁想拟建西沃石窟,我们可以依据这套模具,再复制出一个来。”

    从利于文物保护的原则讲,分块越大越好。从施工安全而言,分块越小越好。因石窟距离岸边公路中心距离有12米,大吨位吊机进现场有困难,小吨位吊机力量有限,分割块体,重量不能过大,并且块与块分隔必须是直线,否则无法施工。画直线还要尽量避免穿过雕刻图案,还要考虑石窟图案上的老裂缝,大裂缝依缝切割,小裂缝要分在一块,这些都需要专家反复考量。

    分块时,最令专家头疼的是如何划分一号窟和二号窟,若划在一起,块体太重。若从窟壁中间切割,两窟之间岩石只有15厘米厚,无法施工。

    经再三考虑,专家们将二号窟划为一块,一号窟及一二号窟岩壁为一块。

    切割工作开始了,虽有不少现代化工具和技术,但在这里没法用。因为切割要保证雕刻岩体的完整性,尤其表层,不能有丝毫损伤。专家不得不采用原始加机械的劈山法,即在留足雕刻品所依附岩体厚度后,用内燃机凿岩机、压缩空气凿岩机在母岩上打排孔,然后用人工打钢钎的方法把岩石劈开。方法虽笨,但能保证雕刻不被损伤。

    为实施洞窟和摩崖切割,专家们找遍了采石场,才找到一种可移动的金刚砂大锯片岩石切割机。它的合金切割片直径达1米,锯缝深度可达40厘米,宽度不过0.8厘米。它本来只能上下垂直切割,经专家改进,也可以“躺着”进行水平切割了。

    按照从外到内、先分离四周后分离母岩的方法,石窟块体分离顺利切割着。在分割三号块和二号块时,工人看到必须把一个小佛像锯开,死活不干,最后跪下祈祷:“佛爷呀,把你一劈为二不怨我呀,是文物专家们逼我干的,要怪罪就找他们吧。”

    此次搬迁是为了更好地保护,神佛并没怪罪专家们。经长时间艰巨的工作,七个石窟雕刻终于被全部分开。其中东区立佛是一块,西区被分割成六块,这六块中,最小的也有近4吨重,面积最大的塔形浮雕和屋形浮雕区,高190厘米、宽290厘米、厚40厘米,重达6吨。一号石窟实际重量达到17吨。

    分离后的雕刻块体,因存在层面裂隙、卸荷裂隙及方解石脉等严重病害,整体凝固性很差,在之后起吊、运输中都有潜在危险。专家们在每个切块上打了几根甚至几十根钢筋锚杆,并以高强度树脂灌浆,对块体全部进行了补强加固。

    仿古殿堂内,石窟原貌重现

    接下来是起吊石窟雕刻块体。起吊时,专家们采用外包橡胶层的钢缆,注重平稳,防止震动。运输采用砂垫砂填的方法,即车底铺砂,块体装车后再用砂填满空间,安全节约。

    但起吊时又遇到了新麻烦。

    麻烦出在1号石窟块体,它体大而中空,要同时调用两台35吨吊机。而起吊时用钢丝绳直接绑块体,对窟体压力将会很大。一旦空腔被压碎,怎么办?

    专家们决定用12根宽槽钢,围着整个块体现场焊制了钢笼,避免起吊时对空腔块产生压力。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大河报 2012年11月28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