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漯河 >> 名人名家 >> 逸闻趣事 >> 浏览漯河

平民意识中的平民皇帝王建

2013/4/6 16:54:34 点击数: 【字体:


    我是舞阳人,生在舞阳,长在舞阳;出自平民,而又大半生从事平民文化工作,当然受平民文化影响颇深。今天,我以王建家乡人的身份,以一个平民文化工作者的身份,替我们一千年前的老乡--王建,讲几旬平民们认为较客观的公道话。
   
    下面,笔者就从王建家乡的传说入手(因为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不是凭某些文人引证抄录的),阐一点个人管见。
   
    一、王建的出身
   

    王建(公元847-918年),河南舞阳城郊王城岗人。少孤贫:中年外出闯荡,晚定蜀川。家乡后代已无可考。但该村群众谈起王建还引,以为荣,民间传说历久不衰。兹将县"地名办公室"调查的有关词条摘录如下:
   
    王常岗,亦称王城岗,曾名望城岗。自然村。属城郊乡柴庄行政村。户7l,人344。汉族。耕地400亩。相传,东汉宿将王常出生于此,此地处岗上,故名。后改王城岗。又明崇桢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李自成二次攻打舞阳县城时,在此安营扎寨,并在此岗上向城内了望,故曾名望城岗……现以王姓居多,尚有赵、李、项、刘、谢等姓共居。
   
    据村民王顺(46岁)说:俺庄除了历史上有名的王常、王建外,还有一个叫王杰的。他年幼丧父,母子二人生活贫困。后来,母亲又病逝,只剩王杰一个流浪儿,无依无靠,以乞讨为生。一日偶然在道旁睡着了,有一山西巨商乘车从此路过,车夫很远看到路旁卧着一只猛虎,立即禀告主人,主人下车将此子抱到车上。询问村人是谁家的孩子,村人说这孩子没人管,巨商遂将其收为义子。上学十年后进京赶考,得中,官至转本御史。
   
    上述词条中提到的该村三易村名,显然都是为纪念该村历史名人而演变的。开始因王常而起。据《后汉书·王常传》:"王常,字颜卿,颖川舞阳人也。王莽末,为弟报仇,忘命江夏。久之,与王凤、王匡等起兵云杜绿林中,聚众数万人,以常为偏裨,攻傍县。……及更始立,以常为廷尉大将军,封知命侯。……光武见常甚欢。……乃召公卿将军以下大会,具为群臣言:'常以匹夫兴义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为知命侯。与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特加赏赐,拜为左曹,封山桑侯"。
   
    又改王城岗,很显然是因王建当前蜀王而改的。因为那么一个小村庄(恐怕当时远比现在的人口还要少得多),不是因王建做皇帝,单纯为王姓,是不会叫"城"的。至于以后又改望城岗,正如词条中所述,是因为李自成攻打舞阳县城,借高岗了望城中虚实。据清道光《舞阳县志》:"崇祯十四年八月,李自成自南阳来,围舞阳,火逼西门。宏(知县潘宏)亲冒矢石,督众击贼,贼不支,宵遁。宏谓众曰:贼必复来。于是益治城堑,修器械,积刍粟。十一月,果复来,营于东门外。宏悉力拒守,有小校善射,屡却贼。诸生景长舒,阴予贼书.以献城。十二月一日城溃,宏犹率众巷战,被执,骂贼,被支解"。如今为纪念知县潘宏殉难的腊月初一庙会仍然盛况空前。
   
    从以上该村三易村名可以看出,老百姓纪念历史人物是不讲尊卑贵贱的,你"编书院"的笔杆子们看不起,他口头传说却不管你那一套,而且还添枝加叶给以美化。旧《县志》中把李自成骂得狗血喷头,老百姓却反把王城岗又改望城岗,一连喊了三百多年。县城里的"闯王殿"、"议事厅"至今仍保护完好,作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发文件、树标志成一景观。
   
    再具体一点,王建是否真如史书所载,是一个"少无赖""贼王八"?我很怀疑第一个给王建写史的人根据来自何处,以后第二个、第三个又依样照抄。大概古时候搞志书不会像现在详细调查研究。开初五代十国那种纷乱年代绝不会修志(一般都是盛明时修志),后人修史只有从文字堆中找资料,找不出的便百般搜寻,或拣片纸、或听口头,一笔定音,而后起相沿。也有许多证讹误者,或搞年谱,或作校注,但更正起来很难,这已成了我国史学界传统之痼疾。    ''
   
    还说王建出身。史书说他宰牛,贩私盐。按现在观点,即使真的有其事,也算不上"无赖"的行为,只能算违犯当初皇帝政令的叛逆营生。至于说到"盗驴",据调查,该村农民现在仍是养驴的居多,养牛马的农户寥寥无几,这似乎成了一种古之"遗风"。王建幼时家贫,大概免不了会干这种营生,即使偶而拐走过一两回"驴驮",在那种乱世年代也不足为怪。
   
    还有该村王顺讲的王杰的故事,这种口头传说肯定不是他自、己杜撰的,一代代不知传说了几百年,里边免不了掺进了许多民间口头文学者的创造。我查过许多志、史,舞阳籍的大人物根本没有王杰这个名字。舞阳口语"杰"、"建"近音,王杰很可能是王建之误。出身贫穷、少孤无依,被山西富商抱养也很符合实际。'因为舞阳过去的商栈大部分都被秦、晋商人把持,特别是盐业和油坊、酒馆。清道光称盐用的石权,重二百五十市斤,现在在县博物馆作文物陈列。贩私盐、偷驴(是否系牵驴讹误?)都有可能发生在给商人当佣工时。"人化虎"、"进京高中"、"转本御史"等,则是农民文化意识的演绎。

    另外,"贼王八"这个"贼"的出处有二:一是说里人谓之,此证据不确。还有一说是《资治通鉴》:"令孜曰:建,吾子也,不为杨兴元所容,故作贼耳。"实是王建怕杨兴元召之被杀头,召集溪洞酋豪,袭阆州,军势益盛。算不得作贼。如果把"贼"字去掉,"王八"实实在在是王建的原名,并不是"里人"贬低王建的"骂语"。《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建乃招集亡命及溪洞夷落,有众八千,以攻阆州。……敬碹患之,以问令孜。令孜曰:'王八,吾儿也,以公召之,可置麾下'。乃使人召建。"如果不是真名,田令孜绝不会把"王八"称"吾儿也"。另据《唐宋词人年谱·韦端已年谱》:"梁遣光禄卿卢■聘蜀,推王建为八兄,在永平二年二月。王建答书,在其年六月。"这更进一步说明,王建初名,实是单一个"八"字。舞阳习俗,名字叫"张八"、"李八"、"刘八"的多的是。"王老八""井老八"等在八字前冠以老字,则是对闯荡江湖的好汉义士和头面人物的尊称。直到现在,这种习俗仍然存在。
   
    以上是平民眼中的王建,下面再赘述一下较为原始和半官半民文人所撰的有关王建的史料。一是宋人张唐英所撰的《蜀祷杌》。张唐英是蜀州人,算是王建的半个老乡,听老百姓的话多,所以记载王建的事迹较详尽而客观。抛去宿命、迷信(如洪道士看相、墓内外鬼对话、即位后的各种祥瑞)等糟粕,其记叙和评价,还是比较实事求是的。再一个是郾城县的陈金台所撰的《郾城县记》。陈金台在清光绪时当过滁州知州,卸任回乡后在家闲住,收些弟子。抽空自费,用六年时间把《郾城县记》写成,计三十卷二十多个门类。1921年脱稿,因无钱印刷,一直到1934年才靠学生们集资拿到开封用木板刊印。由于他接近劳动人民,在记载王建时没有照抄欧阳修、司马光等大家原本,而是引证了《蜀祷杌》中的原文(还有个原因是《蜀祷杌》说王建是颖川郾城人)。最后表示,王建郾城人说,"固难征信,予果以其说(舞阳人说)为当。"
 
    综上所述,王建出身的所谓"无赖",只有离王建年代较近的两个老乡记叙的"与晋晖为盗"算是依据。但究竟"盗"的什么,查《十国春秋·晋晖传》:"晋晖,许州人。少有胆略,初与建为盗,夜泊舞阳古墓中……"依此分析,他们不可能是做盗墓贼,很大可能是贩私盐,因为一般偷盗,不会被抓到二百里外的许州牢狱。如果是这样,当与王巢年轻时的"罪名"同,算不得人格上的问题。
   
    二、王建的征战
 
    王建的征战生涯中,保僖宗、效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博宝艺术网 2008-03-24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