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漯河 >> 秀美山水 >> 山水与品牌 >> 浏览漯河

让人们都能嗅到许慎文化之“香”

2016/5/5 15:52:11 点击数: 【字体:

 
    现今世界上有一股学习汉语的热潮。我想最根本的原因,一是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世界上对东方文化的认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二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发展在推动世界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认为汉语、汉字难学是个伪命题。为什么呢?任何语言都非常难学,特别是当你不是同一个语系的时候。有人说,学习26个字母比学习汉字容易,这也是伪命题。其实,学习语言最难的是语言文字背后的东西——文化。特别是汉字,实际上每一个汉字都有一个故事,都有很深的文化内涵,而且汉字是有规律的。而许慎在两千年前所著的《说文解字》里,就已经点到了汉字的规律。只不过长期以来,人们只是按照小学课本和中学课本来识汉字,远离了许慎所归纳的规律。如果,本着汉字形音义、形声字、会意字等规律,重新编写教材,让孩子们明白汉字的规律和意义,如此就好学了。
 
    我认为许慎精神反映了中华文化的精神。范晔写《后汉书》,说许慎“博学”,指许慎学习儒家各方面的内容,后被赞誉“五经无双许叔重”。许慎写《说文解字》是因为怕后世对文字胡乱解析,扭曲儒家经学的经典与中华文化的精神。许慎最重要的精神是传承中华文明核心为己任,甚至视它为生命,无论是《五经异义》《淮南鸿烈》,还是《孝经》,都是为了这一宗旨。他特别作《说文解字》,也是为了给人一种工具,来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
 
    许慎病重时曾委派他的儿子许冲赶着牛车把《说文》稿送到洛阳献给朝廷。这是什么精神?为国家作贡献,为传承作贡献,这是“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士大夫精神,人已病危,死而后已。许慎精神,就是把传承文明当成自己的历史性责任,把传承文明视为自己的生命,这是今天我们都应该学习的。
 
    传承是创新的基础。换句话说,今天,我们的文化创意产业想在汉字上做工作,但是从业者没有《说文》的基础,如何创新?
 
    而针对孩子这个群体,我只提供原则性的建议。我认为他们对活的、动物的、新奇的、能让他们动脑子的东西感兴趣,我想在这方面的创新,也都应该以文化的传承为基础。我曾带孙子到木刻室西泠印社参观,他都非常感兴趣。这说明中华文化有它吸引人的地方。所以如果我们把中华文化形态的东西和汉语教学、文字教学、文化传承结合起来,相信汉语、汉字将不再难学。针对孩童的文化产品的创意,我们某种程度上可以参照西方的做法:尊重和爱护孩子的好奇心并且不断推陈出新。
 
    中国有深厚的文化,无论从文化根基上,还是取材与思维上,我们能创新的东西都很多,只是当今无论是商界还是创意界,大家都太急于求成,急于投产,急于营利。总之,继承是基础,认真学习是必要的条件,然后文化由此升华。形式可以是活泼的、新奇的、好玩的,但是骨子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是创新。
 
    虽然《说文解字》只是对9353个字的解释,但是越读会越觉得离不开它,越觉得“学一辈子也学不完”。联想到许慎当年创作这一著作的社会背景、生活情景、学术环境,就能感受到他对文字的感情,要想真正对它彻底体会,真是要花一辈子的时间。这吸引了我,我愿意毕生为汉字的传承略尽绵薄,继续钻研《说文》,发扬光大其精神。弘扬许慎精神就是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大家都知道,漯河是许慎的家乡,漯河的百姓和政府也为许慎文化的弘扬做了大量工作,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人力、物力,比如举办许慎文化国际研讨会、建立许慎文化园和一系列文化设施、筹建许慎小学,把许慎文化和精神融入日常生活并对许慎发自真心的赞颂,由此,许慎文化开始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如今,漯河市人民是把许慎文化园作为漯河市最重要的文化中心、文化乐园,我在许慎文化园,就亲眼看到小学生排队在许慎像前举行宣誓仪式。两千年前的乡贤到现在还如此受到重视,市民还跟随他继续继承汉字的文化,漯河的这种现象大概在全国也是为数不多的。虽然中国800个城市,每一个都有其文化积累与文化名人,但是许慎的影响力已跨越市级、省际、海峡两岸和国界,吸引世界各地对汉字感兴趣的人们前来瞻仰先贤、学习汉字。
 
    “中华汉字文化名城”的牌子对漯河来说不只是一个符号,而是实实在在的。漯河的人们都能嗅到许慎文化之“香”是漯河弘扬许慎文化最重要的条件。让许慎文化在群众中扎根,才能使其可持续发展。一个民族的核心理念其实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几个字或词。我建议向各方征寻简练易懂的语言来表达许慎精神,也是漯河精神。
 
    目前,138个国家已建成了1000所孔子学院,每年影响2000多万人,是各国主流社会唯一承认、欢迎和“视如己出”的中国文化产品。因此,我们要利用好此国际交流平台,借此平台让许慎成为国外了解漯河、了解汉字的一个标志。我建议把河南的历史文化古迹设计成参观学习线路,组成旅游带,带动整个河南的发展。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6-02-20)
0
相关信息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