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对“启封”和“仪封人”含义的另一种理解

2014/5/15 16:22:57 点击数: 【字体:

对“启封”和“仪封人”含义的另一种理解

开封启封城遗址

    长期以来,不少人一直认为开(启)封的名字“启拓封疆”和“仪封人”请见孔子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对启封(开封)、仪封(兰考)和封丘“三封”巧合地出现在开封周边地区颇感蹊跷,又苦于在开封历史资料中找不到证据解答,陷入了迷茫的尴尬之中。最近,我们在考察历史文化时,将目光投向开封周边地区,看到了不少与开封发展密切相关的历史资料,也对启封和封人的历史含义有了一些新的想法,虽然不大成熟,却愿与大家共同加以探讨。

    一,夏商时期的启封、仪封所在地归属封父国管辖,封父国是夏王启最早封建的侯国。

    早在5000年前的原始社会末期,炎黄氏族中的羌族就曾在开封一带的封丘生活。据宋代欧阳修所作的《唐·宰相世系表》记载,羌族姜钜因辅佐黄帝征伐蚩尤的涿鹿(在今河北涿鹿一带)之战中有功,在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夏启立国时,姜钜的后人姜封父被封为诸侯,食邑于封丘(在今河南封丘一带),并建立民族封帮称为封父侯国。封父国曾是开封仓颉夷门帝都的辖地。南北朝时期的史学家何承天也在《姓苑》上记载,炎帝裔孙名钜,曾为黄帝之师。夏朝时,封钜的后代于封父(今河南封丘西南封父亭),为诸侯国,后人曾经称他为封父,实际上是以地名为人名。

    经查有关夏朝的资料表明,姜钜的后人叫后夔,是舜帝的掌乐官。因为掌乐官封地在封父,又是夏朝强盛氏族的领袖八伯之一,故诸侯称其为封伯。后夔死于夏王启(因其族为夏后氏,也称夏后启)执政时期,启王让他的儿子伯封接任父亲封伯的掌乐官之位,并建立封父侯国,承袭封父氏族。此后,封父国有了很大发展。这就是夏王启封建封父国的来由。

    汉代许慎编著《说文解字》中关于“夏”的解释为:“中国之人”。中国的“国”字,本义是城邑。就是说,夏人是最早在中原建立或住在城邑里的人,这和夏朝在开封一带建立城邑的实际情况也相吻合。也有人认为,汉代许慎所说的“中国”,就是盘古时期汤人的“中央之国”,有待于我们作进一步考证。古代将王、天子所统治的领土叫做“天下”,诸侯所统治的领土叫做“国”,卿大夫所统治的领土叫做“邑”。夏朝时代,在开封境内除王城老丘外,很少见到邑的记载。按照春秋时期的管理制度,国(城)的外围是乡,乡的外围是郊,郊的外围是野,野由若干遂组成。国包括乡在内,所居住的诸侯、卿大夫、士(兵士)、工商业者和本族自由民都是国人,除工商业者外都是统治者;野以外属地居住的是不同氏族和宗族的土著,他们和国人是不同血缘关系的人,被称为野人或者庶人,都是被统治者。野人、庶人并不是奴隶,因为他们一般有家属子女,生活在残存的氏族公社内,有一份私田或生存工具等。但是他们只能渔耕,而不能当兵。当兵是国人才具有的光荣义务。国与野的划分,是我国古代国家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古代社会“国野”之分的封建文化,后来演绎成了现代社会“朝野”之争的民主文化,虽含义有所不同,但渊源一脉相承。

    夏王朝时期的土面积比较小,据说当时的河南方城之南就已是“居国南乡”了。开封人对离自己辖区住地百里之外地方的人,至今仍保留着“南乡人”,“北乡人”称呼的习惯。当时,耕地的开垦是围绕着天子王城和封国都城进行的,由于各国都城与边境之间既很远,又荒无人烟,可以开垦的土地非常多。即使到了西周时期,城邑和土地的开发仍然是斑点式的。各诸侯国的乡邑稀少,土地空旷,彼此相距也很远,城邑之间是大片的牧场和荒野,且有猛兽出没其中。据古籍记载,西周的宋国和郑国之间,当时还有六邑之多的大片荒地没有开发,这六邑大致在今河南杞县、太康、睢县、宁陵一带。开封市境内建立较早的是夏王禹后裔姒氏的杞国(在今河南杞县一带),也不过在商代以后,中间时断时续,直到西周初年才又复国,但战国初年又被楚惠王所灭。

    在商王汤灭亡夏王桀的鸣条(今河南封丘黄陵镇平街村)之战时,封父国周边仅有葛(在今河南宁陵北一带)、斟寻(在今河南巩县西南一带)、韦(在今河南滑县东南一带)、顾(在今河南范县东南一带)、昆吾(在今河南濮阳一带)、三鬷(音总,今山东定陶东北一带)等夏朝属国,它们相距启封和仪封较远。由此可见,当时的启封、仪封一带,不过是相距封父国都较远又没被开发的“荒郊野外”而已。

    《周书·作雒篇》中说:“方千里,分百县,县四郡。”方是指方国、封国,封国方圆有千里之土。尽管这个说法和理解未必准确,有的小国方圆连百里都不到,只有几十里甚至十几里,但封父国管辖范围包括启封和仪封这些当时的乡郊野外之地是可能的。说夏商时期的启封、仪封所在地是封父国的辖区,也应该是可信的。

对“启封”和“仪封人”含义的另一种理解

少康

    二、启封、仪封所归属的封父国人,是夏王朝的忠诚后民,对夏王朝发展做出过巨大牺牲。

    夏王启死后,治国无能的儿子太康继位。有一次,他带着家属、亲信去游猎,三个多月不回国都,弄得朝政百事废弛,民怨沸腾。东夷族有穷氏部落首领、传说中嫦娥的丈夫羿乘机起兵,夺取了夏朝的都城,故称后羿。太康带着猎物兴高采烈地回来,在走到河岸边时,见对岸有重兵把守,便慌忙派人过河探问,这才知道是后羿不让他回国都。太康想让各部落首领帮助自己,可部落首领们都不满意太康游猎的荒唐之举,又惧怕后羿的实力,都不愿出面帮助太康。太康有国难归,后悔不及,只好依靠同姓诸侯斟灌氏的力量,在戈地筑了一座土城居住下来。《左传》杜预注:“戈在郑、宋之间,即今太康一带。”后来,戈改称阳夏,夏王太康病死于阳夏。太康作为城邑,在历史上曾经分别归属过陈(淮阳,今河南周口)或汴(今河南开封)。

    太康死后,掌乐官、封父国伯封忠诚于夏王朝,积极支持立太康的弟弟仲康为夏王,却因此事得罪了后羿。后羿起兵征讨封父国,杀了伯封,娶了他的母亲、美女玄妻,也就是传说中的九天玄女。由于玄妻生活在玄池一带,经常在玄池洗浴,所以长着一头美丽的黑发。“玄”为黑色,玄池就是开封西北部的黑池。据说,嫦娥见丈夫后羿如此心狠绝情,就吃“仙药” 升天,飞上了月宫。为了泄私愤,后羿将伯封的肉剁成肉馅,包了饺子给夏王仲康送去,又用伯封祭天,以此来威逼仲康让出帝位。

    在夏都的仲康不甘心作傀儡,一心想夺回夏朝大权,曾派大司马胤侯去征伐后羿的党羽义和,试图削弱后羿的力量。终因实力薄弱,仲康反被后羿软禁,忧闷成病而死。仲康死后,儿子相继承夏王位,因年龄幼小,实权仍操纵在后羿之手。后因受后羿带兵进逼,夏王相只得逃往帝丘(在今河南濮阳一带),后又逃到斟灌(在今山东寿光东一带)。

    玄妻表面上顺从后羿为妻,心底却暗藏对后羿杀子的仇恨。为了给儿子伯封报仇,她忍辱负重,暗中串通心怀叵测的宰相寒浞,又私下请伯封的同族逢蒙帮助,准备伺机而动。夏王相继位后的第八年,由于后羿因恃其武力,不修民事,日日以田猎为乐,遂被寒浞和玄妻指使后羿的门生,贴身卫士逢蒙所杀。玄妻也将后羿大卸八块煮了,还将他的肉做成肉丸送给后羿的儿子们分享,终于报了“一箭之仇”。寒浞杀了后羿后,自然也不会放过风采依旧的玄妻。无所归依的玄妻为寒浞生下了两个儿子,在第三次分娩时难产大出血而死。“玄”在古词中是黑色、深奥、靠不住的意思,倒也符合玄妻对后羿的作为。

    寒浞杀了后羿后,也想消灭夏王相以取而代之,就派儿子浇带兵进攻夏王相居住的斟灌。夏王相力量弱小,只好再次逃往帝丘。第二年,浇又带兵奔袭帝丘,攻入城中,杀进夏王相的住处。眼见难以脱身的夏王相拔刀自刎而死。当夏王相被杀时,正在怀孕的王后缗(音民 min)逃奔到玄妻娘家有仍氏部落(在今山东济宁东南一带),生下少康。寒浞逼死夏王相后自立,篡夺了王位,使夏王朝统治中断了四十年。

    夏少康后来逃奔到有虞氏部落(在今河南虞城、夏邑一带)长大成人,有虞氏首领虞思让他担任管理膳食的官,学习理财的本领,并把自己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还给了他一成约十里方圆、名子叫纶的肥沃土地和一旅约五百人的壮丁,使少康有了复国的基地和军队。少康体察百姓疾苦,宣传祖先禹的功德,努力争取大家支持自己复兴故国,并召集夏朝的旧臣前来和他会合。一切准备就绪后,他从纶出兵,一路势如破竹,攻克夏朝旧都安邑,诛杀寒浞,夺回了王位,重新建都于阳夏。夏王少康自幼历尽苦难,复国后勤于政事,讲究信用。在他的治理下,天下安定,文化繁盛,各部落都拥戴他,夏朝再度兴盛,史称“少康中兴”。

    掌乐官伯封生前对夏朝有舍生取义之功,夏王少康封伯封之子复国封父,承继祖业。封父国是夏王朝“家天下”后新开发的国土,当时方圆百里之内城邑不多,人口也稀少,面积却较大,地理环境距离东夷部落也较近。

    夏王少康去世后,他的儿子杼(zhu)继位。杼精明干练,决心继承父亲的遗志,攻打东夷,一统中原。“东夷” 分布相当广阔,由繁衍生息在中国东部包括寒国伯明氏(在今山东潍坊一带)在内的多个强势氏族组成。首次攻打东夷,夏王杼遭到了东夷军队弓矢的顽强抵抗,夏军遭受不小损失,无法前进。被迫撤军后,夏王杼发明了用兽皮制做的护甲和石矛,兵士穿上护甲后,可以遮挡东夷军队投射的石刀、石箭,用石矛大量杀伤夷军,战斗力大大提高。夏军一直攻打到东海边,降服了东夷族,进一步扩大了夏朝的疆域,使夏王朝进入了社会生活相对安定,经济持续发展的鼎盛时期。夏王杼被夏朝臣民看成是一位能够与夏王大禹功德齐名的圣王。

    夏王杼在位16年期间,它先迁都到原(在今河南济源一带),后又迁都老丘(在今河南开封杜良国都里一带)。老丘是至今为止开封市境内建设较早的都城之一。夏代老丘先前处于封父国的辖地之内,距离西部的开封市中心仅二十余公里,距离西北部的封父国约为三十公里。夏王杼将国都迁到老丘一带的原因,除了有利于攻打东夷,扩大夏王朝的疆土之外,还由于封父国近在距咫尺,国力强盛,有“民风淳朴”的封人真诚拥护,夏王朝就有了可靠战略后方。这是战胜东夷最为重要的条件。

    事实证明,夏王杼选在封父国附近的老丘建都,是一个具有战略眼光的英明之举,不仅为夏王朝赢得攻打东夷的胜利提供了必要保证,大大扩充了夏朝疆土;还为夏王朝自杼至槐、芒、泄、不降、扃等五代六朝稳坐一百五十多年江山奠定了基础。

对“启封”和“仪封人”含义的另一种理解

砖雕嫦娥奔月

    三、封父国的发展历史,为“启封”建城和请见孔子的“仪封人”增添了新的含义。

    封父国历经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商(公元前1600--前1046年)两个王朝。如果减去夏王禹在位的27年,从夏王启继承王位的公元前2043开始计算,到公元前1046年西周建立,封父国灭亡为止,建国历时997年,这在历史上也是罕见的。根据在开封发生的相关历史事件推测,封父国南部地域大致到今开封朱仙镇古城一带;东部大致到今兰考仪封一带。公元前1046年周朝武王伐纣克殷,封父氏族(也称封氏)作为战败的殷商顽民,被赐给新建于曲阜(在今山东曲阜一带)的鲁国为奴。封父国人以国名为姓氏,一部分复姓封父,一部分单姓封,继续繁衍生息。尽管封父国被西周夷灭,封氏也整族东迁,可封父国的故地仍被周朝人称之为“封地”,在封父国故地遗留的大量郊外野人也仍被周朝人称之为“封人”。

    回顾历史,封丘与启封以及后建的仪封历史上曾同为夏朝、商朝的封国辖地;西周建立后,封父国故地封丘同开封一样成了卫国康叔的封地;春秋战国时曾同为郑国、楚国、魏国的辖地;秦代以后,封丘也曾长期归属开封的陈留郡、开封府管辖。开封的许多历史事件与封父国及封人有着割舍不掉的关联。

    郑庄公因在前封父国的封人聚居地建城,所以该城起名为:“启封”。其含意有三:一是表明“启封”城所在地是夏王启实行家天下时,分封给封父国的辖地,也是后来封父国遗民“封人”的“聚居地”;二是郑国东部的“封人”之地历经夏、商、周连绵不断的战争,人烟稀少,城池荒废,郑庄公通过向已故封父国的封人“聚居地”扩大国土,“启拓封疆”为“夏王启开拓的封父国疆土”之意,而非郑庄公本人启拓封疆的意思。三是郑庄公为了与当时的卫国和宋国抗衡,以建立“启封”仓城为标志,主动向东部发展,开始了实施称霸中原目标的战略行动。

    春秋末期,孔子周游列国,慕名到卫宋边境考察淳厚的仪邑(今河南开封)民风时,曾受到过“封人”的请见,受益匪浅,最终成为了一代文化圣人。在这里,“仪(邑)封人”不是作为卫国在仪邑行使教化民众、管理土地等行政事务的下级官员面目出现的,而是作为前封父国所在地的一位封姓“隐者”的面目出现的。可见,“隐者”“封人”不大可能是卫国有官职的人。鲁国的孔子作为封父国夷灭后,封人迁往地和东夷人后裔的来使,应该对这一历史十分清楚。所以,《论语》中称封父国故地的仪邑人为“仪封人”,未在预料之外,却也在情理之中。至于后来的“仪封”人为纪念这一历史事件而建立“仪封”城,则是金代以后的事了,且有许多未知的历史原因有待破解。

    启封、仪封和封丘“三封之地”文化同源,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是夏商历史文化发源地之一。作者:韩鹏

对“启封”和“仪封人”含义的另一种理解

开封黑池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河南文物网(2014-05-11)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