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开封 >> 走进开封 >> 印象开封 >> 浏览开封

遥看柳黄正清明

2013/10/31 17:12:25 点击数: 【字体:

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时间在每年阳历四月五日前后(2010年是4月5日),古历书上说:“春分后十五日为清明,时万物皆清……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迄今已有2500余年之历史。但古时清明并不是一个独立的节日,大约在唐代时它融合了两个上古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的内容,方成为我国春节过后的第一个传统大节。

2008年,我国政府将“清明”正式纳入法定假日。2009年,开封市成功举办中国开封2009清明文化节,大力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扩大了开封在传承中华文明方面的影响,开封市被中国文联、中国民协命名为中国清明文化传承基地。2010年,中国文联和河南省人民政府共同主办;中国民协、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明办、河南省文联和中共开封市委、开封市人民政府共同承办的中国(开封)2010清明文化节在开封举办。

清明,究竟是怎样的一个节日?开封与清明的关系究竟如何?开封人怎样过清明?让我们回过头去看看吧!

清明、寒食合二为一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传统节日大抵都由自然节候而起,细审“二十四节气”无一不与气象有关。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哪一个节气能与人文内涵结合得好,哪一个节气就会受到人们的重视和青睐。用现代话来说,就是节气只有不断注入新的内容,才会常过常新而延续下去。

在“天人合一”的宇宙观里,人们从大自然万物的孕育生长,联系到人类族群生命的繁衍和个体人生的取向;从感激和敬畏大自然的赐予,到感激和敬畏生命之源的先人,寒食节并入清明起到了关键作用。

寒食节源于古代换季时钻木求取新火之制。新火未至就要禁火,禁火只好寒食,可见它也是由自然节候而起的。但后来寒食加入了一个“人文故事”,于是就成为寒食节了。

这个人文故事说的是春秋战国时代,晋献公的妃子骊姬,为了让自己的儿子奚齐继位,设计谋害太子申生,申生被逼自杀。申生的弟弟重耳,为了躲避杀害,流亡出走。在流亡期间,他受尽了屈辱,生活得十分困苦。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数都陆陆续续地自奔前程离开了,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还追随着他。其中一个人叫介子推,有一次重耳几天吃不上饭,饿晕了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竟然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给重耳吃。19年后,重耳回国当了君主,他就是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

晋文公执政之后,对那些曾跟随他同甘共苦,共度艰辛的人大加封赏,但阴差阳错的是他唯独忘了介子推。这时有人上殿奏本,为介子推叫屈。晋文公也猛然想起往事来,觉得心中有愧,就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不料,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决定自己亲自去请。可是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只见大门紧闭,进去一看,介子推不在,门人说他已经背着老母亲进了绵山(今山西省介休县东南),晋文公便下令御林军进绵山搜索,但没有找到。这时有人向晋文公献计:“放火烧山。”说围着山三面点火,留下一方,大火一起,介子推和他母亲一定会自己走出来。晋文公乃下令举火烧山。孰料大火一起,风助火势,烧了三天三夜。待大火熄灭,却仍然不见介子推出来。进山一看,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颗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晋文公望着介子推的尸体,觉得很对不起他。哭拜一阵,然后下令妥为安葬介子推母子尸体。但在移动介子推尸体时,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那棵大柳树树干上的一个树洞,好像树洞里藏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原来是一片衣襟,衣襟上写有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做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诗藏入自己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毁了的大柳树之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改绵山为“介山”,并在山上建立“介子祠”;还晓谕全国把放火烧山这一天定为寒食节,这一天全国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临下山的时候,晋文公伐了一段烧毁的柳木,回宫之后用它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屐生叹:“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同辈之间相互的尊称,据说即来源于此。由此也可想见晋文公对介子推的尊敬与不忘。

第二年这一天,晋文公率领群臣,素服徒步登山祭奠介子推。他看到坟旁的那棵老柳树已经复活,柳枝千条迎风飘舞,晋文公非常高兴,像看见介子推复活了一样。他扯下一枝柳条,编了一个圈儿,戴在自己头上,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了下来。晋文公还赐名这棵复活的老柳树为清明柳,把寒食节后的清明定为清明节。从此之后,清明祭奠先人,进行扫墓,相沿成习,至唐盛行。据《唐会要》记载: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寒食、清明四日为假。”这是清明作为国家法定假日的首例。至唐代宗大历十二年(公元777年)进一步诏令:“寒食通清明休假五日。”二节合一得到了进一步明确。晚唐、宋代以后,禁火寒食之俗逐渐衰退,寒食节之名也随之逐渐被人淡忘,“清明”之称独兴,与此同时,扫墓、祭奠也成了清明节的主要节俗内容。

三月三——上巳节

农历三月初三是我国古代一个在民间十分流行的节日——上巳节,南北朝以前特别盛行,《韩诗章句》云:“郑国之俗,三月上巳(即三月上旬之巳日)之溱洧雨水,执兰招魂续魄,祓除不祥。”后此风相沿不改。但因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并不固定在哪一天,不易记忆,故魏晋以后,人们就把上巳节固定在三月初三这一天,人们记住它就方便多了。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汴梁晚报(2010-04-0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