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焦作 >> 传统文艺 >> 文艺赏析 >> 浏览焦作

沁阳唢呐吹破天

2013/4/16 17:18:14 点击数: 【字体:


    无论河南人走到哪儿,一闻唢呐声,顿生乡音情。

  中原唢呐始于沁阳,生于民间,吹手爱其如命,农民听其如食,世代推崇,千年不衰。

  传说,清初古怀庆府(今沁阳)一女,以唢呐为伴,终身不嫁,玉帝动容,赐其《百鸟朝凤》一曲,从此,该女在哪儿吹奏此曲,哪儿便五谷丰登。

  民间,流传唢呐传说、故事很多,但发生在“唢呐之乡”沁阳市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一鸣天下扎根乡土

  7月16日,沁阳市朱载育纪念馆院内,一唢呐示人,长5米,“喇叭”口直径1米多,堪称唢呐之最。

  唢呐俗称喇叭,1000年前,从波斯国传入中国,明代引入中原,便成河南标志性乐器。

  明代乐律大师朱载育,发明撼世乐律奇迹,创造出“十二平均律理论”,但他改良唢呐知人甚少。因其生于古怀庆府(今沁阳),又在此改良唢呐,让沁阳人得益。

  此前,唢呐八音孔,音高声尖,音域窄,在此基础上,朱载育将唢呐改为“三眼管子”,使其发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变化莫测,表现力极强。

  此法一改,农民甚宠唢呐,在民间千年不衰。

  当时,为官者视其为官器,为商者视其为吉乐,军队将唢呐用于战争,鸣号角振奋士气,皇宫乐队也倍赏唢呐。其实,唢呐特质定位于民间,生于乡土。明末清初,沁阳唢呐盛行,“贾家班”、“毛旦班”、“麻金班”等名震乡里,“大花桥,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结婚。嫁闺女,女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轿”等顺口溜,至今在当地广为流传。

  如今,沁阳市有唢呐吹奏班36个,吹手400多人,乡乡有唢呐,村村有乐手,沁阳新农村建设唢呐成村委会必备品。

  喜怒哀乐大写人生

  沁阳唢呐经久不衰,得益农民钟爱。

  孩子满月请唢呐庆贺,喜结良缘请唢呐贺喜,年老送终有唢呐送灵,沁阳人的喜怒哀乐都离不开唢呐。

  “麻金”传人李金海感慨万分:“人从生到老,唢呐相伴,人们视其为神器,声灵乐美,福满人生,唢呐人乡养育,艺人德品回报乡亲”。

  “请班不讲价,风雨不能阻,演奏德为先”,已成唢呐人规矩。在沁阳,有6个唢呐班义务赡养11名孤寡老人。

  7月14日,贺家唢呐传人贺德义,已56岁,为乡亲表演硬功唢呐,一气吹十里,沿途百姓无不叫好。

  在李金海家,一曲《百鸟朝凤》被他吹得“天地合一”,手搦、卡腔、鼻孔吹、龇牙吹,多唢呐轮换吹,技艺惊叹四邻。

  据悉,全国唢呐大赛多次在沁阳举办,专家称,全国唢呐看沁阳,沁阳唢呐传华夏。

  在“唢呐之乡”,唢呐分“三大系”,贾派、贺派、张派,精湛的技巧灵魂来自这片沃土,千年与民同乐、与民同悲,这便是唢呐兴旺之源。目前,全市开设唢呐培训班20多个,学员近2000名。

  2006年6月,沁阳“唢呐艺术”被国务院首批评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报记者 马如钢【原标题:沁阳唢呐吹破天】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人民网河南视窗 2008年08月13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