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名人名家 >> 书画鉴赏与收藏 >> 浏览文章

水墨写生与现代人物画的发展

2013/9/13 10:17:29 点击数: 【字体:


    中国著名人物画家杨之光、鸥洋夫妇的画展于上月在广州文化公园举行。

  这个展览是两位画家在去年赴上海、南京展览的基础上,补充部份新作,这些作是准备参加今年建国三十五周年全国美展的。这些新作品选自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八四年,展示画家在艺术方面的探索道路。

  杨之光同志早年习画,受到徐悲鸿、蒋兆和、叶浅予等前辈的引导,至今,仍可见其遗风。中国人物画发展到现代,在表现方法上发生重大的转变不过是近半个世纪的事情。徐悲鸿首先把西方写实的素描造型方法用于水墨画,以逼真的光影塑造完整的体面。蒋兆和也采用素描方法,但更注重人物个性的刻划,强调对象结构的本质。这种发展是历史的必然。

  杨之光同志的人物肖像,不仅能准确地掌握对象的造型特征,而且他常常在有特色的表情动态中去把握人物的个性。《山东姑娘》微妙的笑容,在爽朗的性格中略显羞怯,更突出了这位浑朴而秀气的北方少女含蓄的性格。而《傣族女演员》转向一边的头部和微偏而凝重的目光,则给这位沉静的姑娘于妩媚中增添了一种刚强的气质。《彭湃的母亲》虽然动势甚少,可是她脸上深刻的皱纹记载着战斗年代中的无数艰辛,微垂的目光里,流露出内心的尊严和深远的思绪;富于感情的面貌上,显示出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幅画用笔虽简内涵却甚深厚。

  “形神兼备”的要求之所以历来被推重,因为这一提法合乎艺术的辩证法。“神”离开“形”固然无从体现;但又决非有了 “形”就必然有“神”。“形”可简可繁,可粗朴可细腻,可严谨可夸张。但只有在一定的“神”的要求下,“形”的体现才是有目的、有特色、有表现力的。另一方面,“形神兼备”又决不是靠空论可以获得的;它必须依附于一定的技巧和方法才能付诸实现。在鲁迅批评的“竞尚高简,变成空虚”致使人物画衰落的漫长历史时期中,人们并非不知“形神兼备”的说法,而是缺乏在写生实践中积累的科学方法。之光同志的写生作品,正可以为这方面提供很多具体的经验。

  在静止的绘画中,表现运动,历来是个难题,杨之光的人物写生的另一个长处,在于生动活泼富于运动感。他画的舞蹈人物就是最好的例子。

  舞蹈家在台上旋风似地跳着舞,画家在台前急速地勾画下每个瞬间的舞姿。这些速写可能是准确而生动的,但未必富于运动感。形象富于动感,还需要选择、概括、综合。画家自述经验曾说:“困难不全在于落笔即成,定局的线条不容易追上快速变动的姿态,而往往难在当机立断地取哪一瞬间才能表现人物的特点。”过去许多名作的经验曾告诉人们:表现运动感的有效手段之一,是把握住人物从一个姿态转换到另一个姿态之间的一刹那。试看《蒙族舞女》,双臂、双脚以至腰肩的动态,都恰是全身将要后转,上身即将左弯之前的一瞬间。观者联想到动作的前因后果,觉察到了舞蹈的节奏,于是产生出旋转跳跃的运动感。

  从水墨写生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出杨之光同志近些年来,在笔墨技巧、色彩渲染方面进行的多方面的探索。

  谢赫所说“骨法用笔”似乎着重于讲线条的力量,到张彦远则说:[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全其骨气][骨气]己明确地包含了对象构造的实质和精神生命。所以,用笔之为中国绘画的要素,在于它联系到艺术表现的许多方面,而决不限于“科学”的造型。杨之光说的。在毛笔写生的过程中,不同的对象必须寻找不同的笔墨去表现。笔墨的精神于对象的传神关系非常密切”,这正是他的经验之谈。

  “应物象形”与“随类赋彩”,也必须是与“气韵生动”的总的艺术要求统一起来看,才能全面地体现中国绘画的精神。而宋元以后水墨写意的发展,更把“气韵”问题提到艺术表现力的一个更高的阶段。所以墨色的浓淡和色彩的渲染,不限于达到如实和逼真,而在于其本身不独可以抒发作者由对象而感触到的特有的情绪,更能够表现出画面的气韵之美。当代有不少人物画家,都具备深厚的素描基础或丰富的写生经验,可是并不把

  笔墨和色彩的运用限于“应物”或“随类”的写实,而常常追求一种“越轨”的手法,使笔墨皴擦,色彩流溢,与物形若即若离在“似与不似之间”,正是为了达到气韵生动的要求。从杨之光同志的作品中也可见出这种探讨的成果。

  《西班牙舞》的线条飞动而不飘浮,放纵而有所含蓄;《彭湃的母亲》的线条有金石的朴厚感;《维族老汉》用挥洒自如的破笔肆恣而畅快;《上埃及舞》的浓重的衣服如大泼墨的荷叶;《姑娘弹口弦》的纱衣用干硬的线条显得空灵;《孔雀舞》在湿润的淡墨上留出明亮的淡色,倍加雅致;《娄西亚像》先染色后勾线,如没骨的写意画,墨、色均活而不板。

  画家还讲过一个有意义的体会,他画《老画家》时,第一幅用了一个多小时而失败;接着又用十多分钟完成的一幅,却取得很好的效果。这不仅表明写生需要精神的高度集中,需要始终全面地感知对象的典型特征,而同时又需要无所顾忌放胆抒写,也就是需要充沛的激情,笔墨则正是这种激情最直接的表达。所以,写生不止是素材的积累,也不止是包括着创作的“萌芽”。在有经验、有追求的画家那里,有些写生作品,事实上己经具备了艺术创作的多方面的因素。

  杨之光同志数十年如一日,在探索人物画创作的艺术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迟轲【原标题:水墨写生与现代人物画的发展】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新浪收藏 2013年09月12日
0
相关信息
精彩展示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