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鹤壁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鹤壁

淇县卫国故城:酸甜苦辣四百年

2013/12/20 16:52:16 点击数: 【字体:

 
    卫国故城,在淇县城关镇,是第二道朝歌城的城垣上段。公元前1063年周公以成王命兴师伐殷,杀武庚、管叔,放蔡叔。

    将邶、鄘、卫三监之地及殷余发划为卫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宫殿建在城内定昌、传至仔懿公,因其玩鹤丧志,不恤朝政,终于在公元前660年被北方人狄人所杀,在朝歌历时403年。故名卫国故城。

    城廓长3100米,宽2100米,周长10400米。城基宽50至70米,残高1.5——3.6米,城墙板筑,板眼明显,均为平夯,板眼间距2.20——3.10米,板眼孔径6——8厘米,夯层清晰,每层6——12厘米。

    在夯土在发现有春秋战国时期的陶豆柄、陶盘、陶盆、绳纹板瓦,矮足粗绳纹鬲等。在故城东有两个作坊遗址:治铁作坊在付庄村约9+万平方米,发现有治铁残炉、木炭、熔渣、范板和残鼓风管等,制骨作坊在东关东北,跃进路北侧,约2.4万平方米,发现有牛、猪等各种骨骼,上面的锯痕清晰,有的已变为化石。两遗址中发现有红陶片、细把陶豆、折沿旋纹陶盆,以及绳纹小砖等,这些遗物为龙山、春秋战国至汉代的、1986年4月下旬河南省文物研究所鉴定,纣王城上段为卫国故城。

    卫国故城,是在殷都朝歌的废墟上兴建起来的,仍然是一座淇水边的城市。
  
    卫国,始建于公元前11世纪初,始封之君是周武王之弟康叔。周公在平定商王武庚叛乱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族遗民分封给他,成为当时的大国,立都仍在朝歌。
  
    自公元前1042年至公元前660年,卫国在朝歌立都近四百年。之后都城先后迁移数次,至公元前200年在野王城(今河南沁阳)败国。卫国在春秋战国时期,前后生存了800年,在当时封国与封国间,诈欺火拼层出不穷的险恶国际社会中,算得上生命力惊人。
  
    卫国都城朝歌的前四百年,是其盛世,有过康叔之治、武公盛世、文公中兴之辉煌,也曾演绎过大夫石 大义灭亲之壮举、许穆夫人驰骋救国之热忱等动人故事。
  
    被迫迁离朝歌后,卫国之君的爵位一贬再贬,地盘一缩再缩,被灭时只剩下弹丸之地。究其原因,“皆因统治者内部淫纵乱伦,为权而争、互相残杀所致”。淇县地方史志专家石同勋认为。

    历史的风云已烟消云散,唯留城池旧迹供人凭吊。

  “卫国都城,俗称朝歌二道城。城址平面形状呈长方形,南北长2250米,东西宽1650米,城墙宽70米,城内面积约420平方米。现存城墙剩四段,城内有多处遗址,2006年,已升为国保。”淇县文管所所长王小运说。
  
    2007年5月18日、19日,记者跟着王小运四处探访卫国故城。
  
    城墙只残剩几段,王小运把我带到他认为“最完整”的一段。路边是一个约3米高的土坡,上面是大片黄熟的麦子。城墙呢?“脚底下的麦地就是,有70米宽,和周围的麦田连成一片了。”王小运说。
  
    城墙和田野“融”得太好,看起来让人觉得摸不着边际。但只要一弯腰,城墙边(或者说麦田边)的杂草丛中,便有许多碎陶片,让人恍然于它的久远。
  
    宽达70米的城墙,上世纪70、80年代还保存得比较完整,“如果没遭破坏,可和山西平遥的城墙比美。”王小运惋惜地说。
  
    淇县县城东二环南头路两边,一大片茂盛的麦田下,是总面积达一万平方米的东关制骨作坊遗址。
  
    这是当时卫国人制造骨刀、骨镰、骨针的料厂,生产车间和工人宿舍。1986年发现遗址时,采集到牛、猪各种骨骼,其中还有留有锯痕的骨片。据当地老人讲,清宣统年间,附近群众在此挖出很多骨头,卖给了一个意大利商人。
  
    距离制骨作坊五六百米的地方,是付庄冶铁遗址,总面积达1.5万平方米,考古发掘出了冶铁残炉、木炭及残鼓风管等,只是没有铁,遗址上还采集到春秋中晚期和战国初期的细陶豆、折沿旋纹陶盆等。
  
    从城墙、冶铁遗址和制骨作坊规模上可以断言,当时卫国都城朝歌是何等繁荣与昌盛!“这对研究卫国的城池建筑、手工业、冶炼业和经济状况提供了实物资料。”王小运说。
  
    卫国故城的宫殿区、墓葬区尚未进行全面钻探,不知其详。

  “康叔之治”媲美“武公盛世”

  康叔,名封,周武王的同母弟,卫国始祖。
  
    康叔赴任时,周公旦以《康诰》、《酒诰》、《梓材》谆谆告诫道:“你一定要访求殷遗民中的贤人君子和年高德劭的长者,了解殷朝先人所以兴盛、所以灭亡的道理,务必要爱护人民。”
  
    康叔遵照周公旦的教诲,释放奴隶,分给耕地,鼓励开辟私田,畜牧、手工业都得到迅速发展。他还改变了同姓通婚的习俗,取消了活人殉葬的恶习,使卫国成为西周最大的侯邑之国。成王赐给宝贵的祭器,以彰其德。
  
    康叔之后,卫国第十世国君卫武公也是贤明之君。据史料记载,卫武公在位55年,百采从谏,察纳椎言,上佐周平王息戎患,下修康叔之政,政通人和,深得周、卫庶民爱戴。
  
    卫武公还很注重搞市政建设,建了国家级园林——淇园,密植淇竹,规模大景色美。后人为纪念他,在淇园旧址建了武公祠。
  
    2007年5月19日,我从淇县县城向西北方向走了30多公里,沿宽宽的盘山公路进入浅山区,先看到夺丰水库拦起的淇河水,水色深碧如玉,镶嵌在山谷中。自水库再向西行,深深的谷底,一线弱水蜿蜒于乱石间。同行的淇县旅游局卢敏钧指着谷底说:“这儿就是淇园旧址,曾修有武公祠,新中国成立后,武公祠前还立有巨碑一块,上书‘淇园’二字。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修夺丰水库时,把这些都淹了。”
  
    淇园不在,武公祠不在,但卫武公的形象却活在了《诗经》里。
  
    因建淇园植竹,当武公高龄而逝后,卫国人开始唱一首赞美竹子歌颂武公的歌——《淇奥》,这既是《诗经》中最著名的歌颂淇河的篇章,又是最著名的歌颂美男的篇章,还是最有名的写竹的诗歌。
  
    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兮,赫兮 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青青。
  
    有匪君子,充耳莹,会弁如星。瑟兮 兮,赫兮 兮,
  
    有匪君子,终不可谖兮!瞻彼淇奥,绿竹如箦。
  
    有匪君子,如金如锡,如圭如璧。宽兮绰兮,猗重较兮。
  
    善戏谑兮,不为虐兮!
  
    诗中的“奥”字,是水流拐弯之处。
  
    看这首诗,我们先看到武公相貌堂堂,衣饰华美。之后是“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才能。最后,是歌颂他的品德高尚。“如圭如璧,宽兮绰兮”。从三个方面,步步深入地塑造了一个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华卫氏网 2011年7月25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