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走进安阳 >> 印象安阳 >> 浏览安阳

漫谈安阳地名(5)

2013/11/12 14:57:27 点击数: 【字体:

    漫谈安阳地名13——由洪洞移民产生的地名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地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谁是古槐迁来人,脱鞋小趾验甲形。”一首传唱数百年的民谣勾起了无数人的怀祖之情。山西洪洞大槐树,这个地方对于很多安阳人都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从我市的一些村庄名称中,我们也可以有所了解。

    由洪洞移民产生的地名

    元朝末期,由于洪涝、蝗疫以及持续战乱,安阳一带十室九空,田地荒芜。明朝初期,政府提出休养生息,实施大规模的屯田政策。山西移民逐渐迁移到安阳一带,使安阳地区人口迅速增加,村镇焕发出生机。随着移民到来,村庄名称发生了显著变化,许多村庄名称打上了移民的烙印。

     由移民产生的村落名称多由姓氏命名,大体有九种情况:

     1. 以移民始祖单姓、两姓或多姓命名,其中单姓命名的最多,如安阳县崔家桥镇郜庄、胡庄、薛庄等10个村庄,分别是以郜、胡、薛等山西洪洞移民始祖姓氏命名的。以两姓命名的,如汤阴县菜园镇葛庄村,最初取葛、刘两姓命名,后因刘氏没有后人,村名演变为葛庄。多姓命名的村名往往取众姓之合,如滑县四间房乡四间房村,是因为有4个姓氏的移民来到此地,就取名四家房,后演变为四间房。

     2. 以移民始祖姓名命名。滑县焦虎乡焦虎村,因明初焦龙、焦虎两兄弟迁此,后焦龙又迁往他乡,只留下焦虎,故名。

    3. 以移民聚落的方位、地势命名。滑县白道口镇《刘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刘英夫妇自洪洞县迁于金堤上,故名刘堤村。以地势命名,如林州市任村镇盘山村,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彭氏先祖从洪洞县迁此立村,因道路崎岖,故名盘山村。

    4. 以当地物品命名。汤阴县五陵镇瓦查村即为一例,明初,一户姓石的人家由洪洞县迁来,见这里窑多,遍地砖头瓦砾,就取村名瓦渣,后演变为瓦查。又如安阳县曲沟镇陈家井村,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从洪洞县迁来一户姓陈的人家,开始住在破庙里,庙旁有眼水井,以后人口逐渐增多,形成村落,取名陈家井村。

    5. 以植物命名。安阳县洪河屯乡槐树屯村,因村中有棵大槐树命名。滑县半坡店乡杏头村《张氏家谱》记载,明洪武年间,张祥夫妇自洪洞县迁来,见这里是一片茂密的杏树林,遂取村名杏源头,后演变为杏头村。

    6. 以地形命名。如龙安区马投涧乡刘葛涧村,明初,刘都科等三户由洪洞县迁来,因周围村庄都隔着沟涧,加之该村刘姓居多,故取名刘葛涧,他们期望后代成为才华出众的人,用“葛” 字代替隔离的“隔”。

    7. 以移民职业命名。文峰区汪家店村,因迁民汪氏在此开店而命名。滑县明店村《明氏家谱》记载,明洪武三年,明庆兄弟从山西迁来,以农耕为业,此外还开设店铺,遂取村名明家店,后改为明店村。

    8. 保留原籍村名。如安阳县辛村镇辛村,又如内黄县中召乡滹沱河村,移民焦姓始祖从北召村分迁于此,为纪念其先祖久居之地滹沱河畔而命名。

    9.为寄托期盼与祝福命名。如滑县留固村,明洪武年间,多家山西移民迁居此地,他们相处和顺,愿永留此地,遂取村名“留固”。内黄县后河镇元方村,明初程、耿两姓族人迁此落户,形成村落,因当时使用的铜钱外圆内方,取钱币富贵之意,取名元(圆)方村。(齐瑞申)

    漫谈安阳地名14——水冶铜冶

    走进市博物馆的展厅,铸造精良、纹饰精美的金属展品让人目不暇接。大量出土的文物显示,殷商时期我市的冶炼工艺已相当成熟。铜冶、水冶两镇作为重要的原料产地是否与古代的金属冶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呢?本期栏目将带您走进古代的金属冶炼地,揭开这个谜团。

    水  冶

    水冶镇位于安阳市区正西,是晋、冀、鲁、豫四省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素有“银水冶”之美称。

    《魏书》记载:“铸铁为农具、兵刃,在所有之,然以相州牵口冶为工,故常锻炼为刀,送于武库。”当时,魏国兵器库中的刀,主要由牵口冶制造。牵口冶在什么地方?范文澜的《中国通史》中说:“西州牵口冶(河南安阳县水冶)用水力冶炼。”牵口冶即现在的安阳县水冶镇。

    水冶是北魏时期重要的冶铁基地。《邺乘》记载:“水冶,周回二十步,在县西四十里。旧经曰,后魏引水鼓炉,名水冶。”这里的“水冶”指一种工程设施,不是地名。后来,在这里定居的人用“水冶”作为村名。水冶在北魏前期属相州安阳县,后期属相州荡阴县,东魏迁都邺城后属司州邺县。所以,北魏时的牵口冶,就是东魏以后的水冶。

    水冶自东魏改名后,降为村。《邺乘》记载北宋村名时说:“新安管统村十一,有水冶村。”尽管北宋时才见到水冶村名,但它可能在北宋之前就出现了。

    此后至金,水冶一直是村,金后期划归辅岩县。《读史方舆纪要》记载辅岩城时说:“辅岩城在林县东六十里,本安阳县之水冶村,金兴定三年置为县,属林州。”

    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辅岩县改称为镇,水冶一带出现了水冶村、西城村和辅岩镇3个地名。从史料记载中得知,3个地方同时存在,当时的水冶村就是今天的水冶镇。

    明代以来,水冶的地位逐步提高,成为水冶集。《邺乘》记载安阳县明代市集时就有水冶集。清代,水冶称为镇,清康熙、乾隆年间的《安阳县志》都有“水冶镇集”的记载。民国时的《续安阳县志》中也有水冶镇。

    铜    冶

    铜冶镇位于安阳县西北,是煤炭、钢铁工业基地。

    《北周地理志》记载:“东魏末,邺下人共入西山采银铜。”可见,东魏末年,铜冶西部的山上就有铜矿。现在,铜冶镇还有冶炼场,铜冶这一名称可能就源于那时。从殷墟发掘的大量铜器来看,这里可能炼过铜,是殷商时期的冶铜场。

    史料记载,铜冶村和南铜冶村最迟出现在北宋时期。《宋史》记载,北宋时曾在铜冶村设铁官负责炼铁。《邺乘》记载北宋村名时说,伦掌下辖铜冶,鲁仙下辖南铜冶。那时的铜冶是现在的东街村,南铜冶是如今的南铜冶村,这两个村都是当时的冶铁重地。

      铜冶镇在元朝称铜山镇,前期属辅岩县,后来划归安阳县。《清凉山修定寺功德记》碑文记载:“相之西七十里……曰铜山镇。”铜山镇包括今天的南铜冶村和东街村,炼铁业很发达。元人《李玉墓志铭》中的“铜冶”也指现在的东街村和南铜冶村,当时这两个村都有冶铁场。

    明代时铜山镇降为村,也没有了官方的冶铁场。《河南总志》记载:“今其地亦以铜冶名村。”可见那时的铜冶可能是村庄的总称。

   清代有铜冶、北铜冶、圪道村,铜冶村即现在的南铜冶村,北铜冶是现在的铜冶桥村,圪道村是如今东街村的一条小街。清乾隆年间的《安阳县志》中有相关记载。民国时期改为南铜冶、铜冶东街、铜冶桥,民国二十二年的《续安阳县志》记载当时的行政区划时为南铜冶乡,下辖东街和铜冶桥。现在为南铜冶村和东街村,铜冶桥属东街村。(许作民)

    漫谈安阳地名15——北郭与戏阳城

    北郭乡在安阳县东部,位于两省四县交界处,距安阳市区约33公里,地势平坦。北郭原是一个大片村落聚集区的名字,北郭与《左传》中的戏阳城有何联系呢?

    北郭与戏阳城

    北郭乡辖杨北郭村、雷北郭村等20余个行政村,当年成立公社时,因公社选址在杨北郭村南,地处北郭地面,故取名北郭公社,即如今的北郭乡。南郭是北郭乡最大的一个村,它与北郭村都非常古老。《邺乘》所载的宋代村名显示,它们在北宋以前就产生了。

    戏阳城在哪里,与北郭有什么联系?《左传》中有关于戏阳城的最早记载:“夏四月,晋荀盈如齐逆女,还,六月卒于戏阳。”西晋杜预的《春秋左氏经传集解》中也提到戏阳在魏郡内黄县北。《邺乘》曾在安阳县永和镇下记载:“东二十五里有戏阳城。周回二十里二百步,高一丈八尺。”根据以上记载,戏阳城的城址应该是现在的北郭、南郭两村。从《邺乘》所载的戏阳城来看,当时戏阳城规模很大。春秋时,这里地处黄河之滨,是晋国的重要渡口,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当时的城市规模很大。古时的戏阳氏,大概就是把城名当成姓氏。

    东汉时,戏阳城改称羛阳聚。《后汉书》记载:“幸内黄,大破五教于羛阳聚。”羛阳聚属魏郡内黄县。汉代的内黄城在今天的故城村,北部的羛阳乡即今北郭乡。《说文解字》在羛阳乡下记载:“本内黄北二十里乡也。”“羛”字读音同“西”,与“戏”字同音不同调。从史料记载中可以看出,羛阳和戏阳是音同字异的同一个地方,羛阳聚就是戏阳城。东汉时不称“城”,而称“聚”,所以戏阳城在东汉时期被称为羛阳聚。

    到了北魏,戏阳城改称羛阳郭。《水经注•淇水》曾记载:“白沟自县北,经戏阳城东,世谓之羛阳郭。”这里的“县”是指北魏时的内黄县。古代城市的内城为城,外城为郭,古人有时统称为郭,或合称城郭。当时的戏阳仍是聚落,不过在习惯上已经被称为“城”,所以,当时称戏阳城为羛阳郭。

    唐代以后,戏阳城和羛阳郭完全合为一处。唐《通典》在相州尧城县下记载:“古有羛阳聚故城,在今县东。”当时,在羛阳聚故城处,已经有南郭、北郭与大郭3个地名。《邺乘》所载的北宋村名显示,大郭辖南郭、北郭、高利、东史、中史5个村。这3个含“郭”字的地名,虽然初见于北宋,但在北宋以前就产生了。南郭村曾有大郭寺,据村民传言该寺建于唐代。民国十年《重修大郭寺碑》碑文记载:“我东三区南郭村,旧有大郭寺。自古以来不知几经修复……”可见大郭一名历史久远。

    总之,南郭、北郭、大郭3个地名,可能产生于唐代。戏阳城郭较大,故称大郭,靠近南城的村落称南郭,靠近北城的村落称北郭。明代和清中前期仍称为南郭、北郭。直到清代后期,北郭村才逐步细分为数个小村。(许作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安阳晚报(2013-07-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