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安阳 >> 走进安阳 >> 印象安阳 >> 浏览安阳

漫谈安阳地名(2)

2013/11/12 14:57:27 点击数: 【字体:

    漫谈安阳地名3——彰德府的由来

    彰德府的由来

    彰德与邺、相州等名字一样,是安阳特定历史时期的称谓。如今,安阳市还有一条贯穿南北的主干道被命名为彰德路。彰德一名起源于唐代的昭义军,形成于五代时期的后晋。

    从昭义军到彰德军

    唐代常常把兵士戍守的大范围边疆地区叫做“军”,戍守的小范围边疆地区叫做“守捉”或“镇”。安史之乱后,内地各州也纷纷效仿边疆设置军和镇,戍守要地。唐广德元年(公元763年),薛嵩成为相州刺史,兼相州、卫州等六州节度使,总揽六州军事。大历元年(公元766年),薛嵩被封为高平郡王,他的军队被称为昭义军,昭义军最初戍守相州城。大历十年(公元775),昭义军转戍磁州。从此,相州与昭义军脱离。

    五代后梁初,相州隶属天雄军节度使管理。据《旧五代史•末帝纪》记载,后梁末帝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在相州城设置昭德军,任命宣徽使张筠为节度使,辖相、卫、澶三州。后梁末期,张筠放弃相州,昭德军遂撤销。后唐灭掉后梁之后,相州又重归天雄军节度使。《资治通鉴•后晋纪》记载,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在相州城设置彰德军节度使,把澶、卫两州作为属郡,彰德一名开始出现。后汉、后周和前朝的设置一样。北宋依照旧制也在相州设置彰德军,隶属河北西路。

    从彰德军到彰德府

    宋建炎二年(公元1128年),相州被金攻陷。公元1129年,金政府在相州设置彰德军。《金史•地理志》记载,公元1192年,金政府把相州升为府,用军名给它命名,取名彰德府,隶属河北西路,下辖安阳、汤阴、临漳三县和林州。这就是彰德府产生的经过。

    金贞祐元年(公元1213年),彰德府城被蒙古攻陷。元朝时把彰德府改为彰德路,隶属中书省,下辖安阳、临漳、汤阴、辅岩等县。元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元政府撤销辅岩县,把它划入安阳县。明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承宣布政使司,下辖安阳、汤阴、临漳等县和磁州。清代彰德府隶属于河南省,最初辖区同明朝一样。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把直隶省大名府所辖的内黄县划入彰德府。清末,彰德府共辖安阳、汤阴、临漳、武安等七县。

    民国成立后,撤销安阳县,把其辖区划归彰德府。1913年,撤销彰德府,暂时把府直辖地改为彰德县。不久,正式定名为安阳县,隶属河南省河北道。1937年11月4日,安阳城被日军侵占,日伪政权把安阳县改称为彰德县,直至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9月以后,彰德作为行政区划名称就不复存在了,但提起彰德府,现在我市和武安市、涉县的许多老人仍然觉得很亲切。(许作民)

   漫谈安阳地名4——魏郡考述

    魏郡考述

    现在豫北、冀南漳河两岸地区不仅有过称为相、殷、邺的历史,还曾被称为魏,这里曾是魏郡,建立过魏国。三国时期的曹魏起源于此,北宋名相韩琦被封为魏国公也源于此。安阳一带称魏始于何时,又有着怎样的历史?

    《水经注•浊漳水》曾记载:“魏文侯七年始封此地,故曰魏也。”魏文侯名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建立者。魏国原本是春秋前期的一个诸侯国,于公元前661年被晋国所灭,晋国国君封晋卿毕万为魏大夫,传到裔孙毕斯时为魏文侯。魏文侯是封邺还是得邺史书上有不同的说法,但记载邺地改称为魏的时间却是一致的。

    邺地在秦代本属邯郸郡。西汉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把邯郸郡南部和东郡西部边境的县划归邺城,在此建立魏郡,隶属冀州。《水经注》、《后汉书》等史料中均有设置魏郡的记载,如《汉书•地理志》就有“魏郡,高帝置,莽曰魏城,属冀州”。东汉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魏郡作为曹操的根据地,境域不断扩大。建安十八年,曹操被封为魏公,建立魏国。建安二十一年,曹操晋爵为王,魏郡的地位更加重要。

    公元220年,曹操去世,曹丕继承魏王。不久,曹丕废汉献帝刘协为山阳公,自立为帝,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三国志•魏书•文帝纪》曾有“以魏郡东部为阳平郡,西部为广平郡”的记载。这时的魏郡已分为三个郡,魏郡是邺都的首郡。

    西晋时仍设魏郡,隶属司州。东晋十六国时,邺地先后隶属于前赵、后赵、冉魏、前燕等国。那时各国都依照旧制设置魏郡。后赵、冉魏、前燕都曾在邺城建都,后赵、冉魏设置司州管辖邺城,前燕时把司州改为中州。前秦的都城设在长安,把中州改为冀州。后燕时,魏郡仍然是冀州的属地。

    北魏天兴元年(公元398年),邺城被攻克,北魏政府仍设置魏郡,最初隶属于邺行台。天兴四年,邺行台改为相州,魏郡是其属地。公元534年,北魏分裂。东魏改元天平,迁都于邺,把邺称为魏尹,作为当时的国都首郡,地位相当重要。从此,魏郡、魏尹通称,隶属司州,如《魏书•地形志》中曾出现过“司州魏尹”的称谓。

    北齐仍把邺地作为都城,把魏郡改为清都郡,也称清都尹,隶属司州。《元和郡县图志》中就有许多相关记载。北周时,重新改为魏郡,如《隋书•地理志》中就有北周大象元年设置相州及魏郡的记载。隋初仍然依照北周旧制,据《太平寰宇记》、《东晋南北朝舆地表》记载,开皇三年(公元583年),隋政府认为州郡繁多,全国废除郡级政区,魏郡被撤销,只保留了相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把州改为郡,于是相州改称魏郡。

    唐初,把魏郡改成相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至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把州改为郡,于是相州改为邺郡,把位于相州之东的魏州(今河北省大名县东)称为魏郡。此后,魏郡一名在安阳就不存在了,一直到宋代,魏郡都特指魏州。(许作民)

    漫谈安阳地名5——历史上的安阳城

    历史上的安阳城

    安阳城的出现是随着人类聚居繁衍而产生的。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人们从山区走向平原,沿河泽而居,筑房建屋。商朝中期,安阳一带产生了城邑,并成为国都。

    《史记》记载,赵惠文王二十四年(公元前275年),廉颇攻下了魏国的防陵城和安阳城,从此,安阳为赵国所有。公元前236年,秦始皇发兵攻打赵国,夺取了安阳等地,安阳成为秦国的领地。秦政府实行郡、县两级行政区划,那时的安阳城,学者们一般认为是县级城市。汉代时,安阳县被撤销并划归荡阴。战国时期,安阳作为邺城南部的军事重镇,从魏至赵再到秦,名称一直未变。

    安阳县自西汉被撤销后,直到西晋才得以重置。东魏初年,安阳县与荡阴县一起并入邺县。这一时期的安阳县城在旧地方志中通称为晋安阳城。

    隋初,相州、魏郡、邺县迁入安阳,安阳代替邺城成为相州的中心。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隋政府在故邺县设置安阳县并分置相县,相县治安阳城。隋大业十年(公元614年),才将安阳县治所移入晋安阳城内。

    唐代有相州城和安阳城之分,安阳城亦称相州外城。唐《括地志》曾记载:“有洹水,南岸三里有安阳城……即今相州外城是也。”唐张守节《史记正义》中也曾有“洹水在相州北四里,安阳城即相州外城”的说法。从这些相关记载中大致可以看出相州城和安阳城的位置。

    安阳城从战国时期的魏安阳邑,到秦、晋的安阳县城,再到唐代的相州城和相州外城,宋相州城,历史上可能有扩有缩,城址或有位移,但大体上都在洹水南岸三四里处,不出今安阳城区。明清时代的安阳城既做过县城又做过府城。清朝末年,废除府所在地的县,安阳县于1912年被撤销,其地属彰德府。

    1913年,撤销彰德府改称安阳县。1932年8月,省与县之间设置行政督察区,安阳为河南省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安阳县城,即今安阳老城。同年10月,国民政府在省下设区,安阳是河南省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治所,下辖11个县。日军侵占安阳后,把安阳县改称彰德县,安阳城改称彰德城,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名存实亡。1945年日军投降后,国民政府恢复安阳县,彰德城复称安阳城,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恢复。

    1949年5月,共产党把太行区第五专区改称安阳专区,仍属太行区,辖安阳、林县、汤阴、邺县。同年5月6日,安阳城解放,第三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遂废。8月1日,平原省成立,安阳为省辖市。1952年,撤销平原省,安阳市划归河南省,仍为省辖市。1958年,新乡、安阳两专区合并。1961年10月,新乡、安阳两专区分治,长垣县、林县、汤阴县、滑县归安阳专区。1968年改为安阳地区,属河南省,辖安阳县、林县等12个县和安阳、鹤壁二市。1983年9月,安阳地区撤销,辖县先后划归安阳、濮阳等四市。

    甲骨悠悠,青铜苍苍。如今,在安阳这片受到千年文化浸润的古老土地上,九府巷陌,华屋千家,勤劳善良的安阳人民,继续谱写着建设美好家园的新篇章。  (许作民)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安阳晚报(2013-07-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