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返回印象河南
首页 >> 新闻中心 >> 查看新闻
有志者 事竟成——记民间收藏家孙文彪的奋斗历程
作者:孙文彪文宝斋收藏    时间:2015/1/13 15:20:00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偿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历史上,蒲松龄曾以此幅对联用于自勉,而生活中,孙文彪一直是它忠实的践行者。


有志者 事竟成——记民间收藏家孙文彪的奋斗历程

    孙文彪出生于上世纪动荡不安的四十年代,小时候不但饱受饥饿的折磨,还经常因为战争而颠沛流离。但艰苦的岁月并没有让他消极退缩,反而锻炼了他吃苦耐劳、不怕困难的性格,这也为他以后的人生提供了极大的帮助。

    1959年冬,正在读中学的孙文彪被学校选去参加了统计员的培训。从培训班顺利结业后,孙文彪当上了大队的统计员。在统计员的岗位上,他认真、负责,经常得到大队和公社的表扬。两年后,孙文彪被提拔成大队团总支书记。后来,又被推荐到县团校学习,深得领导器重,结业后任乡团委副书记,并选为共青团荥阳县委委员。

    孙文彪虽然经常得到上级的嘉奖,但他并没有因此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反而更加严格。1962年夏天,他主动承担起架设从公社到大队高压线路的任务。那时没有汽车、吊车,全部都得靠人力,又逢盛夏,孙文彪和县里的工程师等人冒着酷暑,组织民工用架子车拉,不通车的地方就用肩膀扛,硬是把几十根水泥线杆运到指定位置。与此同时,孙文彪晚上还额外承担起看管电料物资的任务。就这样,整个夏天,辛辛苦苦干了几个月,终于把高压线架好了,乡亲们也终于用上了电。最然很累,但孙文彪觉得很值得。

    孙文彪的脚步并没有停止下来,工作一件接着一件。1963年冬,由于挖石子的工作进度太慢,大队就调孙文彪去指挥挖石子的工作。他二话没说,立刻赶到土石方基地,经过调查,就发现了问题的症结:工程任务紧、活计重,但民工们吃不饱,工具也不行,自然心存芥蒂,消极怠工。孙文彪当即决定从这两方面下手:一是以人换工,首先改善生活条件;二是淘汰旧工具,更换新工具。这样一来,工程进度很快赶了上来,最终按时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大队为此还开了庆功会。

    两年间,不管是调孙文彪去指挥修路,还是去驻队,亦或是平整河滩、土地,他都出色的完成了任务,得到了上级的一致称赞,并且成为了重点的培养对象。但是当时孙文彪所属的沈洼生产队和别的队比较有些落后,时任总支书记周麦囤只得割舍爱将,将他调到队里当队长。孙文彪丝毫没有怨言,他以身作则,不但带头干活,从不偷懒,对家人也一样严格,很快调动了全队的积极性。在他任职的两年间,不但带领大家把生产队的大坑填补起来种上了庄稼,还把废弃的砖窑厂开垦成良田,把荒芜的土地种植成果园,并且还修建了水渠,最终他的生产队粮食获得了大丰收。

    在这期间,孙文彪还经常搞一些农副业的研究,种蒜苗、甜叶菊等,都取得不错的成绩。

    到1969年,荥阳县交通局要从各公社选调一名优秀的青年去公路段工作,这个工作是事业单位,工资高待遇好,孙文彪自然成为首选。到了那里,孙文彪保持着积极的态度,杂活累活抢着干,对工作从不挑肥拣瘦,深得领导的好评和同志的称赞,每年都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1972年,在大力支援农村第一线的大形势下,孙文彪响应国家号召,毅然辞掉了公路段的工作,回家参加农业生产。1975年,荥阳县根据中央恢复经济的指示,提出“围绕农业办工业,办好工业促农业”的口号,社队企业以及家庭副业迎来了大发展。孙文彪开始尝试家庭加工业。经过调查,他发现碳酸钙化工原料能赚钱,于是就自己学习原理知识,并通过熟人寻找到资源,研制出了成品,只是后来由于供料不足,不得不放弃了。

    到了1978年,荥阳的城关经济联合社聘请孙文彪去当业务员。当时主要的任务是到全国各地采购本地区所需的物资。孙文彪根据当时市面的行情,摸准了市场的走向,结果超额的完成了任务,最后还用自己的工资以及奖金买了一台14寸的黑白电视机,成为当时村里的第一户。

    后来他被派到外省联系业务,从不熟练到得心应手,孙文彪都出色的完成了上级分配的任务。只是太过投入的工作,让孙文彪落下了风湿性关节炎的病症,到现在一遇到阴雨天就会疼痛。

    有了之前丰富的工作经验,孙文彪决定自己尝试着办工厂。当时砖的市场需求量很大,但由于资金的限制,他就和朋友合作承包了一个砖厂。谁知,只调查了市场行情,却忽略了对生产材料的调研。由于土质太差,自己砖厂生产的产品质量不合格,加之合伙人的背信弃义,最终,孙文彪的首次办厂以失败告终。这次失败给孙文彪带来了沉重的债务,但他并没有因此而一蹶不振,而是积极总结教训,告诫以后合伙经营要有协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1980年,孙文彪决定自己办厂。他想尽办法筹措到资金,购买了六台缝纫机,在家里办起了缝纫厂。他还跑市场、摸行情,最后产品销量很好,并且还慢慢偿清了砖厂的债务。但孙文彪并没有因此满足,他又趁热打铁,投资办起了一家印刷厂,主要印制稿纸、信封、信纸等。两年时间里,孙文彪的这两个小厂在当地声名鹊起,效益也十分可观。但他并没有表现出那种小富即安的行为,而是积极的观察市场,谋求更大的发展。

    1983年3月15日,孙文彪迎来了自己40岁的生日。四十而不惑的年龄,让孙文彪萌生了一个“不安分”的想法--办学。谈起原因,孙文彪说自己的出发点有三:一是当时的社会现状,很多农村青年都是初中毕业,他们不想在老家待着,但在城里又找不到好工作,于是就经常酗酒闹事,严重影响社会治安;二是改革开放致使建设高潮汹涌而来,雨后春笋般的各种企业急需实用型的技术性人才,但“文革”导致教育断档,有一技之长的人才更是奇缺;三是办学育人,育人从来都是一种善举,办私立学校又被政府提倡,一旦办好,不啻能带来良好的社会效益,也有不俗的经济效益,于国于民、于公于私都是好事,何乐而不为呢!

    孙文彪的想法得到老领导时任荥阳政协副主席鲁政昌的大力支持,有了老领导的关怀和支持,孙文彪信心倍增。于是他开始着手调查市场,确定办学方向。1983年,孙文彪申请创办了荥阳县侨联电子技校。
办学手续批下来后,孙文彪首先去找校舍,在各方的努力帮忙下,最终校舍定在了交通比较便利的农机局。之后就是请老师,孙文彪认为聘请优秀的教师是办学之本,无论如何都要给学生找到出色的老师。刚开始,很多人都拒绝了他的请求。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的诚心打动了当时的电子高级工程师刘永侠,之后陆陆续续有好几个老师都加入了他们的行列。前期的工作都做好了,最关键的是招学生了,孙文彪想办法筹措到资金在当时影响力很大的省广播电台播放了自己的招生广告,很快就有人报名了。原计划只招收60个学生,最终报名的人数都超过了300人。但为了保证教学的质量,孙文彪并没有盲目扩大自己的招生数额。

    一切准备就绪,终于,在1984年8月15日,荥阳县侨联电子技校举行了隆重的开学典礼。

    在学校的教学工作步入轨道之后,孙文彪无意中看到了农机局中闲置的机械。经了解,才知道这是用来生产水泥用的球磨机。于是孙文彪萌生了办水泥厂的想法。办水泥厂固然好,但学校的正常教学工作也不能有丝毫松懈。在建厂初期的一个冬天,孙文彪为了能学到老师傅的手艺,生产出合格的水泥,就冒着大雪拜访人家。为了节约时间,孙文彪就抄近路,但大雪下了好几天,积雪厚,加之山路又窄,有好几次都险些发生意外,到达目的地的时候腿都快冻僵了。回想起这些往事,孙文彪说自己当时就有着那么一股劲,年轻,怕什么,勇敢的走下去就行了。

    学校规模越办越大,管理也愈加规范,教学质量逐步提升。从当初260人一期的电子培训班到现在的郑州中山电子专修学院,20多年间,先后为国家培养输送了15000多名专业型人才,为附近老百姓提供了难得的就业平台,促进了当地的经济社会的发展。孙文彪因此受到了河南省有关领导和民革中央领导的多次接见与嘉奖,先后荣膺河南省民办高等教育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办高等教育协会理事、河南省电子学会“十佳校长”等称号,入选《荥阳市志人物卷》、《中华人物丛书·政协委员风采录·河南卷》等。然而年轻时超负荷的工作强度使得孙文彪的身体出现了状况,他不想因为自己影响到学校的发展,于是萌生了退休的想法。

有志者 事竟成——记民间收藏家孙文彪的奋斗历程
 
    谈到自己退休,孙文彪其实颇为不舍。但是当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时候,还不如放手。2007年,孙文彪将学校移交到荥阳市教育体育局管理,时任局长王景战给予了他高度的评价并说道:“文彪,你把学校的吃、住、学都交给了国家,荥阳人民永远忘不了你”。

    从年青时面对任务表现出的干练,到遭遇失败时体现的乐观,再到办学时彰显的勇气,孙文彪展示的精神风范都凸现他鲜活的人生之路无限精彩。“路是脚踏出来的,历史是人写出来的,人的每一步行动都在书写自己的历史。”在孙文彪为自己所书写的历史中,处处都透露着一种精神——有志者,事竟成!




关于我们 | 在线展厅 | 联系我们 | 在线留言 | 在线订购 | 返回印象河南
Copyright 2010 印象河南 All Rights Reserved
豫ICP备案11032303号 印象河南全程策划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