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走进郑州 >> 印象郑州 >> 浏览郑州

回顾历史,探索中牟邑与中牟的关系

2017/4/21 15:11:45 点击数: 【字体:

回顾历史,探索中牟邑与中牟的关系

中牟曾经是兵家必争之地

    □齐治平

    一家之言

    赵之南界,顾名思义就是赵国南部边界。本来一个古代国家的边界并不是什么热门话题,但是赵国边界牵扯到中牟邑的归属,这才让它成为历代史学家研究的热点。

    名词解释:中牟邑

    赵国于公元前423年由山西晋阳迁至河南中牟,历经桓子、献侯、烈侯、武公、敬侯等国君,后于公元前386年迁至邯郸,为以后赵国进取河北平原、攻灭中山、拓扩西北边陲疆域,乃至最后定鼎邯郸,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中牟曾为赵都达38年,是赵国由弱到强、由小到大的重要转折时期。

    关于赵国边界

    历代史学家众说纷纭

    关于赵之南界究竟在哪里,历代史学家也是众说纷纭。臣瓒的《汉书音义》说“当在温水之上”;《春秋左传正义》引用臣瓒的话却是:“赵界自漳水以北。”《水经注》里引用的又是“当在漯水之上矣”。《水经注疏》里又成了“赵南至浮水繁阳”。还有史料说是南至湿水、清水。倘若除去有传抄中的错别字,至少也应该是三条河。这些河都在今河南河北两省的交界处一带。这里离中牟县远着呢,所以才把中牟县排除在外。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其实不然,与他们说的大相径庭。以《春秋左传正义》为例,杜预虽然引用臣瓒的话,并且也认为他说得对,但是杜预也坦言臣瓒的话没有证据。原文如下:“瓒言河南中牟,非此中牟,诚如其语。谓此中牟当在温水之上,不知其所案据也。”河南省博物院研究员许顺湛的《说赵都中牟》中也说:“臣瓒说,‘中牟在魏地,因为赵界自漳水以北,这话是对的。’但是指赵迁邯郸以后的疆域,没有说明赵迁邯郸以前的中牟在何处。”可见,用赵之南界到某某水的说法来排除中牟县,还没有让人信服的证据。

    用历史典籍破解赵之南界的具体位置

    现在就让我们来详细破解赵之南界的说法吧。

    首先要证明晋国的疆域是否包括中牟县。这是赵国疆域是否包括中牟县的基础。关于这个问题的证据很容易找到,单单是《春秋》中就有很多。

    一是“成四年,晋伐郑,取汜、祭”。《读史方舆纪要》注释:汜在中牟南,祭即祭城。二是“伐郑,围长葛”。三是“晋师侵陈、楚”;“克段于鄢、晋败楚于鄢陵”。作者注:鄢陵是楚之边邑。

    类似这样的记载在《史记》里也有,就不一一列举了。以上三条中,南汜水在中牟县南三十里左右,东汜水在今县城南。长葛市在中牟县南二百里左右,鄢陵县在中牟县南三百里左右。以上这些证明晋国疆域已经到中牟县南了,肯定包括中牟县。

    那么晋国有没有占领中牟邑呢,在《古代中牟的地形》一书中,在齐桓公之前,中牟交通枢纽的地位并不太明显,人们可以从孟津渡黄河,翻越太行山去卫、邢、燕、齐等国。到了公元前660年以后,河北大部被戎狄攻占,这条路就不通了,邢、卫两国也迁到黄河以东。从此人们去东部诸国只能走中牟,这里很明显就是一个交通枢纽,齐桓公发现了这里的重要性,就修筑一座中牟城,从此这座城就成了各国必争之地。晋国有没有占领中牟城呢?答案是肯定的。《春秋》中记载:“晋车千乘在中牟。”可见,晋国不仅从郑国夺取了中牟,还把这里当成一个很重要的基地,毕竟千乘兵车当时相当于一个中等国家的兵力了。

    既然晋国的疆域包括中牟县,那么赵国作为晋卿之一,占领中牟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据《史记·赵世家》记载,在韩、赵、魏三家灭智氏以后,“北有代郡,南并智氏,强于韩、魏”。

    战乱年代边界变动频繁,不能作为中牟邑的判断标准

    我们再来看看智氏在灭亡前的活动范围。《春秋》记载:“哀二十七年,晋荀瑶伐郑,次于桐丘。杜预曰:许昌东北有桐丘城。”还有一处:“哀二十七年,晋知伯伐郑,入南里,门于桔秩之门。”这个地点在新郑市。顺便说一下,春秋后期,晋国是君弱卿强,四卿(韩、赵、魏、智氏)把持朝政,谁攻占的地盘就是谁的私人领地。在当时智伯的势力是最大的,其他三家是不敢惹他的。所以智伯攻占的地方自然没人敢争,赵国“南并智氏”指的就是这一带。正是因为赵国吞并了这里,才会是三晋中最强。赵国此时的南界是在许昌一带。此时也是赵国疆域的鼎盛时期,疆域至少有四大块:晋阳一带、中牟一带、邯郸一带、代郡。但是它们并不是挨着的,都要经过别的国家。管理起来有些不便。于是才有“献侯少继位,治中牟”(语出《史记》)。不过他很快被赵桓子赶下台,“桓子自立于代”(语出《史记》)。建都于代(河北省蔚县)是一个极其错误的决定,虽然他保住了权位,却让赵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代地周围都是少数民族区域,他们阻断了与邯郸的交通,传达政令很不方便。《史记·赵世家》记载,直到赵惠文王二年才“代道大通”。这就导致中牟一带距离国都太远,政令传达要绕道山西才能到中牟,管理起来诸多不便。韩、卫、魏三国也看到这一点,迅速瓜分了这一带,中牟落入卫国。两国并不满足,又向邯郸一带进攻。此时赵国才有动作,修筑平邑城(在河南南乐县)来防卫。此时的赵之南界初步稳定在漳水一带。一直到赵敬侯继位,迁都邯郸。敬侯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他不仅打败魏、卫两国,还把疆域向南推进到今天的清风县境内,还在这里修筑三座城:顿丘、兔台、刚平。《史记》里说:“筑刚平以侵卫”。在这里反反复复打了几年,终于有一年大败卫国,夺了72座城,包括中牟城。后来魏文侯迁都大梁(今开封),赵国把中牟换给了魏国,魏国则把繁阳(今河南内黄县)给了赵国。换地的资料出自李晓杰的《赵国时期魏国疆域的变迁》。此后赵之南界基本稳定在繁阳一带,前面那些史料说的赵之南界到达某水,指的就是这以后的事情。

    大家都知道,春秋战国时期是各国大乱战的年代,谁胜了就能夺得一片地方,败了就丢掉一些地方,边界自然也随之变动,这是各国时常有的事。就不举例子了。赵国的边界也是这样,经常变动,尤其是在中原地区,更是争夺的重点,几乎是年年打仗。边界变动尤为频道。赵献侯都中牟是春秋时期的事,要想用边界来排除中牟县,那就必须用当时的边界,看看是不是包括中牟县,用六七十年后的边界来衡量,本身就是极不严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郑州晚报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