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郑州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郑州

苌家拳的现代生存之路

2013/12/30 17:45:17 点击数: 【字体:

苌家拳的现代生存之路
图为苌山林教思碑。苌山林是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苌家拳名家。


    “拜师学艺”是传统中国社会学习技艺最常见的途径,在传统武术界,这也是技艺传承的基本方式。

  武术学家周伟良教授认为,这种传承方式有着种种陈腐流弊,但也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文化的进步和发展,未必都是在开放的状态下进行的,师徒传承是在相对狭窄、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但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传承双方也正因此建立起一种模拟血缘关系,稳定而亲近。如此一来,传承者尽心尽力,反复言传身教,务必使徒弟“学到自己身上”;而在师傅的管教下,徒弟刻苦训练,不断领会,真正理解、掌握本门技艺。因此,这种方式保证了“教学质量”,使宝贵的经验和技能得以代代延续。

  师徒传承也形成一种宝贵的文化凝聚力。一代代的传承者在一种巨大的文化感召下,恪守传统,甘守贫困寂寞,不为荣辱贵贱所动,把习武作为一种生存方式,为本门技艺穷毕生之精力,形成传统文化感动人心的内涵。

  周伟良教授认为,师徒传承的文化模式,“既蕴藏着具有永恒生命力的智慧精华,也附粘着不可避免的历史局限,同时还更多隐匿着需要通过一定的文化转换机制才能焕发出时代功能的文化传统”。

  曾经辉煌的苌家拳,如今面临生存和发展的困境。严格的择徒和传授规则,如今受到广泛的质疑,被认为是阻碍其发扬光大的保守力量。其实这些规则本身没有什么好指责的,在苌乃周的时代,它们有着很高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关键在于寻找到适当的“文化转换机制”,焕发苌家拳的“时代功能”,使其巨大价值在现代社会得到延续,让这条流淌了数百年的武术文化之河,穿越时空阻隔,在现代的原野上广纳水源,重现浩荡苍茫之势。

  社会变迁武风大减

  “喝过新庄水,都会伸伸腿。”在荥阳市王村镇后新庄一带,四十岁以上的人都会点苌家拳,这一带是苌家拳的“拳窝”。苌家拳曾传播极广,“当时薪火,几遍海内”,而其重点区域在荥阳、巩义、新密、郑州、开封一带,核心区域则是苌乃周后代所居住的后新庄周边。这几个村庄习练苌家拳的人最为密集。

  苌乃周的八世孙苌毅军先生说,在1977年、1978年以前,后新庄“一个村都会”。这一带把练拳称为“比拳”,谁要不会“比拳”,连媳妇都鄙视他:“你看你,比拳都不会,傻不傻?”那时不论忙闲,都有人练拳,就是割麦的时候,只要是在练拳,家人拿着镰刀就走,“不叫他了”。

  苌毅军家有间空房,成了大家练拳的场所。到了练拳的时候,这间房子里三层外三层的人,谁先占了场谁练,一般占了场就不想下去,非得有人吆喝:“下去下去!”那感觉,跟现在KTV的“麦霸”差不多。那时候,后新庄的人很自豪,到镇上赶集,只要说是后新庄的,那些混混儿都不敢欺负。

  1983年,村里还办了两期学习班,学的人很多,不少女的也跟着学。但再往后,外出打工挣钱的多了,练拳的越来越少。苌毅军兄弟也要为生计奔波,放在练拳上的时间明显比过去少多了。但他们仍常年坚持着,只要不是太忙太累,每天都要练一练。放暑假的时候,兄弟们则把各家的孩子集中在一起,分别抽出时间教他们。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华夏经纬网 2009-08-12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