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濮阳 >> 历史传说 >> 红色革命故事 >> 浏览濮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濮阳:红色记忆耀黄河

2013/5/28 11:39:54 点击数: 【字体:


濮阳:红色记忆耀黄河
 
    (上图:当年参加横渡黄河的老船工,现年龄最大的已93岁。下图:刘、邓大军横渡黄河处)离开新乡,采访组踏上了濮阳这片土地,在将军渡前、在水上抢险队的院落里,听亲历那段历史的老人们讲那过去的事情……
 
    将军渡,指濮阳台前县孙口乡,这里记录着一场革命壮举。1947年7月,刘邓大军在以黄河孙口渡口为中心的河段上,在几千名黄河水兵的帮助下,强渡黄河,挺进中原,拉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当年为大军渡河立下赫赫战功的部分黄河水兵,全国解放后转为治理黄河,作为水上抢险队的成员,为黄河安澜奉献了美好的青春。
 
    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我们找到了曾参加渡河作战的王怀信老人,搀扶他一起来到位于当年渡河处的“刘邓大军强渡黄河纪念碑”前,共同缅怀那段历史。老人今年83岁,体态微胖,精神矍烁,捋着雪白胡须激动地回忆起当年的往事:“当时我二十来岁,被招为水兵,不分昼夜地操练划船、隐蔽、抢救和游泳技术。我记得渡河是在1947年6月30日晚上,我所在的二纵队就在孙口待命。渡河命令一下达,先遣战士乘坐的12只小船从芦苇丛中划出,向南岸冲去。我们船上5个水手,我负责划桨。那天黄河水像刀子一样急,天上有飞机轰炸,对岸有机枪扫射。当时心里也不害怕,只想着赶快把战士渡到南岸。就这样我们那条船来回运了6趟!”
 
    当年护送刘邓大军渡河的黄河水兵队伍,与今天黄河上的水上抢险队很有渊源。
 
    水上抢险队的前身是黄河指挥部二、三大队。1946年冬,由于战事所需,冀鲁豫军区成了黄河指挥部,干部战士3300余人,船只184只,归军区直接领导,主要担负军运任务,保证两岸交通,兼负河防、看守堤坝。解放战争中,曾为刘邓大军强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及支援济南战役、淮海战役、开封战役等多次战役大军渡河作出过突出贡献。全国解放后,这支队伍由军渡转为治理黄河,以运输黄河防汛石料、抢险救护为主,隶属河南河务局航运大队,1988年更名为水上抢险队。
 
    在濮阳河务局水上抢险队幽静的院落里,几位老职工的讲述把我们带到了过去的岁月。
 
    航运大队老书记、78岁的王传信老人还清晰地记得,当年航运大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撑篙拉纤背石头”。黄河当时都是秸坝,为了加固堤防,队里靠485人、54只船,把石头从山上背到船上,运到坝头再由船上背到坝上,从那以后才有了石坝。“背石头最累人,一块石头百十斤重,一个人后背上放块木板,一左一右两人扶稳他,再由两人抬起一块大石头放他背上,一步一挪地走过颤巍巍的舢板,把石头一块一块硬生生背到坝头上,这一背就是近30年。老航运大队工人身上都有同样的烙印:后腰上都有两个拳头大小的硬疙瘩!可以说,从花园口到台前哪一个坝头都有我们老船工留下的足迹和血汗。”参加过护送大军过河的吴清涛老人已92岁高龄,口齿已不很清楚,他给我们讲了当年拉纤的艰难和他不小心打掉下巴的故事,接着十分知足地说:“谁想到会有今天啊!享了共产党的福了!”张汝训老人豁达开朗、声音宏亮,看不出已82岁了,他对经历多次的运送抢险物资和救护滩区群众的往事记忆犹新:“天黑风大,摸着黑,驾着船,喊着叫着搜寻大水中被困在树叉和屋顶上的老乡,发现后浮水救到船上。过后老乡们送米送面送整扇的猪,感谢我们像救自己的亲人一样救了他们的命。”
 
    听完几位老人的述说,那磨出厚厚老茧的脊背总在眼前晃动。老一代治黄人就像一块块根石,为黄河千里大堤、道道坝垛打下牢牢的根基,更为治黄事业打下牢牢的根基,经过几代治黄人前赴后继的艰苦努力,才有了今天坚固的堤防、巍峨的险工,更有了治黄事业的长足发展。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濮阳黄河网 2006-10-18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