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驻马店 >> 传统文艺 >> 驻马店曲艺 >> 浏览驻马店
精彩推荐
  • 驻马店曲艺-四块瓦

    四块瓦

    四块瓦又名“莲花子”、“花落子”等。是由汝河道情和..[详细]
  • 驻马店曲艺-丝弦道

    丝弦道

    丝弦道又名“清音”,是流行于平舆、汝南、新蔡一带的曲..[详细]
热点关注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热点排行

四块瓦

2013/8/6 12:30:32 点击数: 【字体:

四块瓦
 
    四块瓦又名“莲花子”、“花落子”等。是由汝河道情和莲花落、山东大鼓等结合衍变发展而来。流行于正阳、新蔡、平舆、汝南一带。

    关于四块瓦的形成时期,从正阳县艺人陈天义溯师求源来推算,约有百余年历史。陈天义之师陈立功(1916-1976)拜师贺志臣(1870-?),贺志臣系正阳县油坊店乡贺寨村人,早年跟随新蔡人李元桥学唱道情,在演出中受莲花落和山东大鼓影响,便弃渔鼓,改左手持道情的简板为持山东大鼓的钢镰击节,右手则持莲花落的竹板击节,唱腔仍以道情唱腔为主,兼吸收莲花落的【数板】等唱腔。所唱内容也是以道情的一些短篇曲目为主,如《韩湘子上寿》、《十二个月》等,同时还编唱一些见景生情的喜庆小段。四块瓦这一说唱形式遂形成。四块瓦的音乐唱腔也逐渐固定,属板腔体,有【慢板】、【非板】(即【寒板】)、【快板】(即【数板】)及【起腔】、【悲腔】(又叫【寒韵】)等。常以【起腔】开头,【慢板】叙事,【寒韵】抒情,【快板】结束。同时,移植大鼓书、道情等曲种的长篇书目,如《回龙传》、《薛仁贵征东》、《薛刚反唐》、《刘墉下南京》、《罗成找父》等,对四块瓦的曲(书)目进行了丰富。并采用“点棚打场”(撂明地)的形式作营业演出。每到一处,根据群众要求,选择书目进行演唱。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后,四块瓦出现了一批有影响的艺人,如正阳县的贺志臣、李夭明,平舆县的雷立星等。其中正阳县的陈立功擅唱长篇公案书和袍带书,以正阳、新蔡、平舆一带的方言演唱,备受欢迎。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初,正阳县艺人于志合受大鼓书影响,改为左手打竹板,右手敲书鼓演唱。民国三十一年(1942),他在新蔡县城演唱《刘天顺赶船》,围听观众塞满街道,听到悲痛处,哭声一片。1951年,他在息县文城演出《小红袍》,天降大雨,但一千多名观众胃雨听书,直到一段书唱完方散。当时有顺口溜云:“麦不收,秋不打,得听集上的四块瓦。”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文化主管部门组织艺人演唱新书,李明义、于志合、陈克武、陈天义、殷继雨等,积极改编《新儿女英雄传》、《烈火金钢》等新书进行演唱。1964年,陈立功代表正阳县曲艺队参加信阳专区举办的说新唱新曲艺会演,演出改编的现代大书《平原枪声》中的一折,获演出奖。

    1973年后,平舆县的殷继雨吸收坠子中的【三字嘣】、【五字坎】,曲剧中的【书韵】、【银纽丝】和豫剧的一些唱腔,融入四块瓦的唱腔之中。被听众赞之为“水波浪调”。正阳县的陈天义也吸收豫东南的民歌小调和坠子、豫剧中的曲调,丰富了四块瓦的唱腔。1980年后,四块瓦职业演员逐渐减少,正阳县仅有张学忠、陈天义等人演唱。新蔡、平舆、妆南均已少见。
责任编辑:C009文章来源:中国曲艺志河南卷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丝弦道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