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周口 >> 文化遗产 >> 文遗与品牌 >> 浏览周口

木版年画:水陆码头带火周家口年画

2015/12/17 12:21:41 点击数: 【字体:

木版年画:水陆码头带火周家口年画

周口关帝庙的精美石刻是夏明月制作木版年画的取材之源

木版年画:水陆码头带火周家口年画

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人夏明月和他新制作的木版年画

    引子

    千百年来,一种成本低廉却色彩斑斓的印刷品在中国的年俗中散发着独特的魔力,成为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寻常百姓,家家大门都要张贴的驱邪护佑之物,这就是木版年画。木版年画起源最迟不晚于北宋,发祥地在开封,明清时期趋于鼎盛,直至清末民初乃至“文化大革命”之前,全国很多地方都有艺人会做木版年画。

    而提起河南木版年画,很多人都会想起开封朱仙镇或者滑县,两地木版年画已先后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声在外。其实,木版年画在省内也并不为两地所独有。根据开封年画博物馆馆长、木版年画大师任鹤林近年的走访调查,清末民初,安阳、汤阴、灵宝、洛阳、郑州、邓县、罗山、商丘、正阳、周口等20多个地方都是有木版年画制作的。

    今年9月,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公布,周口市的周家口木版年画名列其中。71岁的夏明月是传承人之一,老人一度曾因木版年画生意凋落而息手多年,而手上却保留着有家学的出色刀功,短短几年已为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基地攒下四五十块年画版,任鹤林对此称赞不已,“比朱仙镇很多艺人的刀功好得多”。而夏明月等传承人背后的周家口木版年画,也如这些大隐隐于市的艺人,有着不为人知的辉煌过往。

    “红纸生意”风雨五十年

    慕名去找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基地,跟当地人打听,几乎无人不晓,就在周口市区关帝庙景区内的东厢房。

    外面下着雨,屋里不通电,夏明月刚把桌子挪到画室的大门口,戴上老花镜,就着外面的光亮给一幅硕大的《吉祥财神》上色。红、黄、绿、紫,一笔一描。

    木版年画不是用木版印刷的吗?怎么还要用毛笔手工上色?

    夏明月说,通常小幅的周家口木版年画会用一套线版和四套色版套印而成,线版是最基础的印版,已经刻上了整幅图的基本轮廓,能将完整的图像印在宣纸上,只是不带彩色,之后再分别用红、黄、绿、紫四种颜色的色版在同一张纸上套印,一幅彩色的年画就算完成。而长度超过1米的巨幅年画,通常只刻有线版,颜色都是靠手工来上。

    夏明月对刻版、印刷这套流程再熟悉不过。1944年,他就出生在与周口相邻的安徽界首一家“红纸作坊”——老百姓口中的木版年画商家庭。夏家数辈人都在界首做纸业生意,商号叫做“仁和长”,他还记得小时候家里生意相当好,爷爷光徒弟就带了九个,除了主要集中在每年春节前印刷木版年画,作坊还制作各种颜色的包装纸,供给果行、点心行做果盒、点心盒等。夏明月对当时的年画题材印象很深,有上马鞭、下马鞭(秦琼敬德),也有大五子、小五子(五子登科),大灶、小灶(灶王爷)等,父亲从他七八岁时就开始教习刻版技术,“当时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

    夏家老家在周口西华县东王营乡张庄村,“‘文化大革命’期间年画几乎绝迹,家里原来积下的老刻版都上交了,很多直接被当劈柴烧掉,一块不剩。”夏家从那以后没有再敢印过年画,不过木工活儿仍是夏家卸不下身的手艺,父亲有时会继续教夏明月些技术,夏明月自己偷偷刻过一块“五子登科”版子,并藏了起来,谁成想这竟然成了夏家如今存世最久的一块版子。

    1965年后,在家庭熏陶之下对木工情有独钟的夏明月先是在附近林场干了四五年,随后参军去浙江,成为一名模型工,经常摆弄木头,木工活儿又有了长进。1972年复员回家,夏明月没有按分配去林场工作,而是自己干起了木匠,给人打家具,直至八十年代,政策放开,夏家才又有人重拾“红纸生意”,但此时,印刷工业已经取得了巨大发展,廉价而精美的机器印刷品开始出现,木版年画成了“淘汰货”,当时很多人也还不太敢买“门神”,夏家的年画基本卖不动,生意全靠做点心盒子支撑,2000

    年前后,点心盒子也被塑料包装业淘汰,夏明月就此赋闲,对年画心灰意冷。

    直至2012年,周口市川汇区文化局穆广科先生登门拜访,劈头一席话让夏明月的观念有了些转变。

    “穆广科说,老夏,你不干年画,还不教徒弟,你去世了这手艺可要埋到土里呀!我琢磨琢磨,也是。”于是,年近七旬的夏明月重新打起精神搞年画,悉心指点穆广科等人帮他找的两位徒弟于建军和任振强。

    水陆码头上的作坊街

    在周家口木版年画的传承序列中,夏明月是“仁和长”的第四代传人,周口还有一个历史更久的商号,明末清初,有张姓人家赴界首拜师学艺,出师后返回周家口故里,在作坊街开设了“志远长”商号。

    搜寻研究过这段历史的穆广科说,“志远长”第九代传人叫张乃柱,生于清道光21年(1841年),他继承前辈的技艺后又有所发展,年画取材更为广泛,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灶画、文武门神等品种,还创作了五子登科、马上鞭、和合二仙、天地全神、福禄寿三仙等品种,使“志远长”老字号产品远播山西、河北、湖北、山东、安徽等省,每逢年节,上门批发求购年画者络绎不绝,可以用“挤破门”来形容,有些行商甚至住在店里不走,坐等拿货。其后,第十代传人张习恭广招学徒,培育新人,当时,在周家口作坊街周边就有年画作坊30多家,形成了一个木版年画批发销售大市场。

    这段时间,也是周口木版年画最繁荣的时光。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基地的陈列柜内存有十多张清代的老版,正是“志远长”第十二代传人张训民所收集,“五六年前从淮阳老家的院子里挖出来的”。张训民与夏明月、夏明芳兄弟同为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周家口木版年画传承人,他一直住在作坊街,早年也是以印刷为业。“作坊街就在关帝庙后墙西边,因为整条街都是红纸作坊而得名,如今一家红纸生意也没有了。”张训民说,自己小时候作坊街还很红火,每到节庆,作坊街的商号都会出钱请“八音楼子”(相当于锣鼓队)吹吹打打在附近招揽人气,十分风光。

    其实,当时周家口红火的不只是红纸生意,几乎所有行当都很兴盛,这与其水陆码头的地位有极大关系。周口地处豫东沙河、颍河和贾鲁河交汇处,明永乐年间,由于淮河、沙河和颍河漕运的开通,周家口逐渐成为重要的南北物资集散地,运输贸易发达,其间,14省商贾纷纷来周家口投资兴业,最繁盛时期的周家口仅街道就有116条,而且每条街道都有自己的专门行业,就以行业名街,比如磨盘街、耙子街、山货街、油坊街。如今,少量路名还在,但最好的证明是关帝庙。

    穆广科说,新中国成立前,周口关帝庙有6个,各省会馆10座,其中,由于在周口做生意的山西和陕西人格外多,山陕会馆至少有3座,山陕会馆拜关公,如今周口市区仅存的一座关帝庙也是原先的一座山陕会馆。这座会馆始建于康熙年间,历经一百多年扩修而成,其间,山陕人多次从老家带来木工、石匠等艺人,整修这里的木雕石雕。道光十八年冬,周家口山陕商户中的八家大户发起修庙工程并立功德碑记录,根据碑文,仅山陕两省在周口商人名号可考者就有坐商164家,行商320家。

    “随着明清时期木版年画在全国范围内的流行,周口这样的商业和运输中心就聚集起了大量木版年画商号。”穆广科说,由于前来批发购买年画的客商也带来了南北方年画样本和新创作的图案来料加工,更大地促进了南北方年画艺术在此交流融汇,其中,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潍坊杨家集,特别是开封朱仙镇木版年画对周家口的木版年画影响最大。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大河报
0
下一条:没有了上一条:河南利用网络平台销售逍遥镇胡辣汤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 庆阳民俗文化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