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信阳 >> 走进信阳 >> 印象信阳 >> 浏览信阳

信阳印象

2013/3/28 17:43:35 点击数: 【字体:

    信阳文化

    信阳市(原信阳地区),素称河南的歌舞之乡,在民间音乐、舞蹈等传统文化方面有着丰厚的存量,在风格上迥于淮河以北的河南省内各地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即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曾有一次较大的变革,即在原生状态的民间音乐舞蹈中加入了一些新的音乐、舞蹈元素,形成所谓新民歌和新民舞;建国后,至1978年经过两次“文艺采风”,原生状态的民歌、民舞在被收存保护的过程中又有所变化,纯原始的民间音乐舞蹈已不多见。代之以原民间音乐舞蹈素材为基础,再创作而形成的一批音乐、舞蹈节目存在形式。除此之外,信阳地处江淮之间,历史上受荆楚文化、吴越文化、中原文化的多重影响,而形成传统文化多样性的特征,在文物方面尤为突出,呈现出多姿多彩的人文景观。
 
    信阳民间音乐、舞蹈

    信阳民歌大致可分为革命历史民歌、新民歌、号子、山歌、田歌、小调等几类;信阳民舞在八十年代普查时,共有80余个舞种,120多个演出形式,400多个传统节目,3350多个演出班社,占全省的舞蹈演出班社1/3以上。1984年5月,河南电视台以信阳民歌为主体拍摄了音乐专题片《歌乡行》(上、下集),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又在该台国际联播节目中再次播放。《中国民间歌曲集成•河南卷》中收录信阳民歌224首。著名的信阳民歌有《八月桂花遍地开》、《送郎当红军》、《花轿到门前》、《车水歌》等。1989年河南电视台又以信阳民间歌舞为内容拍摄了电视艺术片《情满大别山》并在中央台多次播出。著名的信阳民舞有花挑、花扇、花伞、火绫子、狮子舞、春牛舞、竹马舞、旱船、龙灯等。其代表作品《丰收乐》、《一把伞》、《山乡渔歌》、《锣鼓闹秧》等曾在全国汇演、调演比赛中获奖。除此之外,信阳传统文化中还有一部分音乐演奏形式、节目;如“潢川锣鼓”、“商城丝弦”等。

    信阳民居

    传统的信阳民居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原信阳县(含全市区)、息县为代表的具有明显北方民居特征,一般具有较宽敞的院落,大门位于院落正中,不设影壁,门两侧设有耳房。一类属徽派民居,白墙、青瓦,院内有“#”,四周为回廊,大门两侧均有耳房,大户人家还有过道戏楼,现存较为完整的有如新县“丁李湾民居”,“光山县”白雀园明清街”等。
 
    “丁李湾”位于新县八里乡,房屋于嘉庆中期形成规模,东西长700米,房屋180间,前后九重,每重建筑风格各异。其间木楼小榭,园门斗拱,柱雕戏画,呈园林建筑格局,是不可多得的豫南民居建筑群。现该民居园内庭院、木雕仍较为完好的保留着原样。

    “白雀园明清街”位于光山县白雀镇,长约500米,呈条带状,沿白露河西岸向南向北扩展,有房屋500余间,大多为明清时期的建筑,有浓郁的豫南建筑风格。当时的白雀园商户云集,水陆交通便利,从水路码头上岸进城的古城门至今依然完好。已被河南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信阳灶戏

 

信阳印象

    信阳灶戏,是信阳特有的民间曲种,其唱腔音乐与端公祭神唱的“灶书”唱腔相近,修称“唱灶”。它最早流行于固始东乡、北乡的罗集、分水、蒋集、往流等地乡村的木匠群体中,至今约150年历史,其代表曲目为《郭丁香》。活动鼎盛时期,即清末至民国年间才在固始县毗邻的商城县、潢川县、淮滨县和安微省的霍邱县、阜南县、金寨县等部分区域流传。五十年代,灶戏还在农村时有演出,此后随生产生活方式和文化生活的改变而逐步走向衰亡。如今除七十岁以上的艺人和六十岁以上的群众,懂它的声腔音乐和表演形式、主要剧目外,中、青年一代知晓者已寥寥无几。
 
    灶戏作为流传在民间的一种曲艺形式,演出和传承都很困难,据口碑资料整理而得,灶戏在一百四十多年前的清朝咸丰年间产生。先后形成曲目约10余个,但表演和受众面较窄,主要以心传口授形式传承。群体受众也很有限。

    豫南花鼓戏

   豫南花鼓戏主要孕成于今光山县,因而又称光山花鼓戏。它是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豫南花鼓戏演出,人员省而精,演员一专多能。道白分3种:一是韵白;二是口白,采用土语乡音,类似家常用语;再一种是数板道白,多由丑角采用,语言幽默风趣。1953年,光山花鼓戏《夫妻观灯》参加中南大区汇演并被评为优秀剧目。随后到中南海怀仁堂作汇报演出。受到当时在场观看的中央主要领导同志的表扬。1989年省文化厅曾在光山县举办了大型研讨会,有省内外60多名专家参与研讨,由于豫南花鼓戏深受当地群众欢迎,目前,仍有业余文艺团体活跃在当地。

    信阳皮影戏
 

信阳印象

    信阳皮影戏因其浓郁的本地特色,而被称为豫南皮影戏;东部潢川、固始、淮滨、息县、商城5县语言接近中州语系,演唱、道白自成特点,称之为东路皮影;西部之新县、光山、罗山等县接近湖广语系,唱腔、道白亦成一格,被称之为西路皮影。信阳皮影以水牛皮为原料,经制作加工后,呈透明状,彩绘各种人物、动物图像,由操纵杆操纵。表演时,利用灯光或月光照射皮影,影像显现在面帐上。影子的活动由演员操纵完成,边操纵边配音,有乐队伴奏。
                        
    信阳皮影最具代表的是罗山皮影,因其对光源、布景、曲目、影人作过挖掘整理,而在豫南地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其影人曾远销美国等国家,被誉为不可多得的艺术品。

    淮滨彩绘泥塑叫吹 

信阳印象

    淮滨“彩色泥塑叫吹”是淮滨地方特有的民间工艺品,其历史悠久,在淮滨沙冢遗址(红山文化)的考古发掘中,就有陶乌出土。现淮滨泥塑造型基本分为人物、动物两大类。型制尺寸大小有别,尤以狮虎牛马等最为生动。其制作工艺是:选用当地黄胶泥,经淘洗晾晒后,研为细未,用胶剂搅和后,手工捏塑成形,然后经文火烧炼,出炉后修整打磨,然后施以彩绘即为成品,整过程分为选料,捏制,烧炼,彩绘四部分,“叫吹”的入气孔多开在头部(人物)或尾部(动物),回音孔多开在腹部或中部。吹之清脆响亮。不论入气孔,还是回音孔都要以不破坏泥塑造型为原则;成彩时,多以绿色为主,间以黄、白、红、蓝、墨、玫瑰、粉红等色彩纹饰,色泽亮丽,对比强烈,整个作品线条分明,纹饰简练,造型别致即是玩具又是精美的工艺品。一般在当地庙会或传统节日期间有售,1992年,信阳地区文化局曾予征集。是深受群众喜爱的室内饰物,民间工艺品和民俗玩具。                                    

 信阳印象

    目前,泥塑叫吹的生产作坊,主要分布在淮河北岸的赵集、防胡、三空桥、麻王店等乡镇。1985年后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外销趋势。现仍是当地农村庭院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

    嗨子戏
 

信阳印象

     信阳全境均有流传,以潢川、固始等县最具代表性,又称“花篮戏”等。潢川嗨子戏是由潢川民间原始歌舞小戏“地灯”演变发展而成,演唱使用方言俚语,具有“唱、帮、打”三者结合的特点,1981年-1989年间,河南省曾对该戏进行调研活动,在今潢川、固始、商城、新县农村仍有流传。 

    淮滨船民绣品

    淮滨绣品源于明代,兴盛于清朝,其中以五毒枕,虎头枕,虎头帽,鞋袜,12生肖袋,动物香包等最有特色。绣品分双面绣,单面绣两种,线条简洁明快,形象夸张生动。绣品主要出自淮河船家妇女之手,兼采南苏北汴之长,头、鼻、眼细腻之处,用针精巧,生动逼真,整个作品夸张变形,具有”淮上”水乡的独特风格,是精美的传统饰物。1992年以来,受到国内外注目,并远销境外市场。 

    信阳民舞《花挑》简介

    《花挑》群舞源自固始,在固始县流传400年余历史,固始群众将其称之为“花挑子”。道具是一支细软而有弹性的竹制扁担,缠以彩纸,两端各悬挂一只竹蓝,竹蓝外沿扎满彩花。表演时一女性担起“花挑”舞动,形成舞蹈状态。传统的固始花挑表演形式大致有5种。各乡镇均有表演“班社”,其中以蒋集为最。 

    信阳剪纸 

 

信阳印象

信阳印象

     信阳剪纸艺术活动历史悠久,在纸艺上兼有北南纸艺风格,注重明暗,疏密的对比关系。装饰表现较为独特,形成了豫南剪纸清新秀丽、剔透玲珑、栩栩如生、俗中透雅的艺术特点。信阳的剪纸艺术家许煦创作的六米长卷《红楼佳境图》,曾获国家民间艺术最高奖--”山花奖”,是豫南剪纸的代表作之一。

    信阳风光

 

信阳印象

 南湾湖

信阳印象

南湾大坝

信阳印象

鸡公山奇山怪石

    信阳特产

    息县香稻丸 

    息县香稻丸为河南名产,其色彩青白如珍珠,香气馥郁,素有“一块稻香满坡,一撮米香满锅,一家做饭香四邻 ,一盅香酒香满桌”的盛称。煮粥蒸米饭时只需加少许“香稻丸”,则香溢满屋,沁人肺淬,诱人食欲。香稻丸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和维生素,能增强人体的抵抗力,改善新陈代谢条件,是治疗败血症、过敏性疾病、急慢性传染病的辅助药物,还能健全人身的毛细血管,对高血压及心血管病患者大有裨益。用香稻丸、粳米、莲米加红枣熬成的“三米汤”为极好的滋补品,具有滋阴、降火、生津、健脾、养胃等功效。息县以香稻丸为原料制成的香米贡酒浊和醇厚,芳香可口,畅销区内外。
 
    信阳板鸭
 

信阳印象

     板鸭为大别山区的重要特产之一,将成鸭育肥增膘后,以传统工艺方法腌制而成。成品板鸭外形平整如桃状,无“关窗”,色泽白润,肉质细嫩,尾油丰满,鸭身干爽,盐味适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具有生津开胃、促进新陈代谢、祛寒降压健身的功效。

    商城“德”字粉

   “德”字粉以优质豌豆为原料,用当清凉纯净的泉水漂洗粉丝,制作考究,工艺精湛,成品压成长34厘米、厚5厘米、重2。5公斤的板块,四周束以烙有花纹的竹片,竹丝捆扎,层次分明,美观雅致。“德”字粉晶细清白,久煮不碎,烹炒拌烩皆宜。该品明代开始生产,到清末,全县有300家作坊制粉,粉商张德兴监制的“德”字商标的粉丝最为出名,故称之为“德”字粉。

    固始皮丝 
 

信阳印象

     固始县制作猪皮丝的历史已有100多年,早在清咸丰年间就成为贡品,属宫廷御膳佳肴,名扬京城、天津、济南等地。固始皮丝松散,富有弹性,放下起堆,翻炒不会粘边搅条,其味松嫩爽香,含有蛋白质和多种维生素,可做皮“松花皮丝”、“肉松皮丝”、“凉拌皮丝”、“皮丝圆子”等名菜,皮丝不仅享誉国内,在美国唐人街数家餐馆也享有盛名,视为珍品。皮丝的制作方法是:用大肥猪之皮,刮尽皮上肥肉,趁鲜制作,先将其切成纸一样的薄片,然后切成细丝,在通风处阴干,不能曝晒。

    光州贡面 

 信阳印象

    光州贡面为潢川传统工艺食品,始于唐代,因其“夺魁九州、风销华夏”而成为进贡朝廷的宫廷面。光州贡面以精粉和芝麻香油为主料,下适量食盐、明矾等佐料,面揉合均匀后上架拉制,制成后的贡面条细如丝,光泽如银,清馨袭人。贡面的绝妙之处是每根贡面虽细,但皆为空心,呈细管状,工艺之精巧令人赞叹不已。若以鸡汤煮面,辅以其他佐料,滑润爽口,鲜美无比。

    糍粑 

 信阳印象

    糍粑为信阳传统名吃,主要产地有商城、新县、潢川、光山等地。糍粑的制作过程是:以上等优质江米为原料,淘净蒸熟后,放进石臼内反复捶捣成泥状,趁热有擀仗擀薄,切成方块或长条状。糍粑可烤,可煮,可煎,可炸,尤其是春节期间,亲朋好友来访,最好的见面礼便是煮上一碗荷包蛋糍粑。若将糍粑包上各种馅料,油炸烤煎,风味更加独特鲜美。包馅的糍粑不宜久存,切成块状的糍粑久放干裂,可用清水泡之,勤换其水,可保存3个月以上。
 
    板栗 

信阳印象

    信阳栽培板栗的历史极为悠久,区内所产板栗具有个大、肉嫩、皮薄、味甜、色泽鲜艳、颗粒饱满等特点,产于罗山、商城两县的油栗个小、皮薄、肉厚、香味独特,不易生虫,便于储运,颇受消费者的青睐。从1959年起开始销往港、澳、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地。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中国网(2010-05-2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开封网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土特产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