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信阳 >> 文化遗产 >> 文遗学术专栏 >> 浏览信阳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罗山皮影戏的传承江湖研究(2)

2013/4/22 8:52:09 点击数: 【字体:

    3.传承人传艺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络

    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核心是以父系为主的家庭组织,家庭组织按照横向的亲疏关系和纵向的宗代关系向家族、宗族乃至范围更大的群体延伸,构成传统中国社会结构的基础。中国社会的父子关系在江湖上延伸之一种便是师徒关系,俗话说“师徒如父子”,师徒关系也按照家庭组织的模式向横向及纵向延伸,构成了江湖社会结构的基础。罗山皮影戏的传承江湖也是罗山皮影戏传承人在传艺的过程中依靠师徒关系建立起来的一套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在罗山皮影戏江湖中有“来头”才能立足。罗山皮影戏传承人只有通过师徒关系才能建立起自己在江湖上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络。所谓“来头”就是说罗山皮影戏传承人必须得有师父,没有师父在江湖上行走会被同行讥讽为“野的”,不能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络,所以罗山皮影戏传承人学艺首先要拜师。拜师时,先要通过引荐师引荐,拜师的仪式上,授业师还要请他自己的师兄弟,还有江湖上的前辈,以及授业师自己收的其它徒弟,还要有见证师。这样拜师的同时就跟皮影戏江湖中人见了面,也就是宣布拜师者跨入了皮影戏江湖,具有了初步的江湖地位,只不过要从徒弟开始。师父到各地演戏的过程也是传艺和走江湖的过程。跟师父搭班的各位师傅比如打锣的、吹响的,也都成为徒弟的师傅,这样又强化了徒弟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徒弟在学艺的过程中逐渐建立起自己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络,为自己出师而独立门户奠定了基础。待到徒弟独立唱戏,已经是江湖熟人。现在活跃在罗山皮影戏江湖的传承人都有“来头”,都是通过拜师学艺,建立社会组织关系网络,逐步奠定自己的江湖地位,扩展自己生存和演艺的空间。

    4.传承人相互认同的信仰基础

    汉民族的民间信仰与当前主流的意识形态及价值观念在普通人的生活层面上并没有严重的冲突和对抗。这是因为汉民族的民间信仰实质上是一种民俗生活,是人们基于生活的现实利益而在日常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一种风俗习惯,比如传统民族节日里的民间信仰观念和行为就是民族传承的风俗习惯。江湖中的祖师爷信仰就是这样一种表现为民间信仰的风俗习惯。江湖中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祖师爷,各行各业的传承人在江湖中行走依靠的是各行业的祖师爷为本行业弟子创造并传承下来的江湖地位,同行业的传承人之间存在着高度认同的祖师爷信仰,这种信仰已经成为行业人的一种生活习惯,皮影戏的祖师爷信仰也是如此。在皮影戏传承人家里正屋中堂右侧供奉有罗山皮影戏的祖师爷乐王天子,每逢农历三月十七即传说中的乐王天子生日,皮影传承人都要在家里烧香祭拜。在每次开始演唱皮影戏的时候,皮影戏传承人要履行请神仪式,在请神的同时祭祀罗山皮影戏的祖师爷乐王天子。请戏的东家也不会因此说三道四,因为祭祀皮影戏祖师爷是皮影戏传承人的一种认同习惯,作为普通人的东家也是非常理解并积极予以配合和支持。在罗山县及鄂北的农村家里正屋,中堂上贴的都是“祖宗昭穆神位”,祖先信仰是当地民众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在他们看来,皮影戏祖师爷的信仰类似于他们“祖宗昭穆神位”的信仰,皮影戏传承人的信仰生活是日常信仰生活的一种延伸而已。

    从上述分析来看罗山皮影戏的传承江湖确实包含着以上四个方面:自然环境、表演语境、网络关系、信仰习惯。这四个方面的因素从里到外、从有形到无形,共同构筑了罗山皮影戏的传承江湖,培育并延续了罗山皮影戏传承的社会文化生态。

    三、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保护思考

    罗山皮影戏的传承江湖分析让我们看到,构成其传承江湖的四个方面:传承人的生产生活环境、传承人从艺演出的现实语境、传承人传艺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络、传承人相互认同的信仰基础,基本涵盖了建设和保护文化生态保护区所提到的自然环境、生产生活方式、经济形式、语言环境、社会组织、意识形态、价值观念等内容。下面我们将从上述四个方面展开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诸方面内容建设和保护的思考。

    1.生产生活环境的变化与保护

    罗山县境内山多田少,一年一季,这种自然环境造成了当地民众的生产生活环境。90年代以前以田为贵,90年代以后,外出务工成为年轻人在种田之外更为热衷的一种生产生活方式。这样造成的一个结果就是上述所说的罗山皮影戏的青黄不接。如何产生一种让年轻人在家乡除种田之外就地可以打工的生产生活方式,这是直接关系罗山皮影戏传承人的关键问题。此外,由于水田也开始机械化操作,水牛减少,制作影人的原料稀少,成本加剧。从这个角度来看,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的确不是一个单纯的“设置”性问题,要经过试验才能确立。

    2.语言及经济形式等现实语境的坚守与转换

    罗山皮影戏表演的现实语境其实包含着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保护中提到的经济形式和语言环境。罗山皮影戏的表演是有偿的一种业余性的经济行为,在现实利益的驱使下,极少有师傅去琢磨如何提升罗山皮影戏演唱水平的问题,这也是罗山皮影戏较难改革以适应当前娱乐消费需要的主要原因之一。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应该注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否具有经济属性,且所具有的经济属性能否成就传承人所希望的一种主要的经济发生形式。此外,从目前罗山皮影戏表演的现实语境来看,由于年轻人出外打工已经习惯了城市里的普通话,且地方土语词汇的传承也受到电视对白的挤压,早已失去山歌和民歌的演唱环境。笔者认为,只有从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经济属性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属性相互平衡的角度,去鼓励、培养、支持年轻人用普通话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3.传统社会组织关系网络的利益取向

    罗山皮影戏的传承江湖中社会组织关系网络即是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和保护中提到的社会组织方面。罗山皮影戏的社会组织关系网络主要是依靠形同“父子” 关系的“师徒”关系构成。在当前社会呈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民间艺术,因为申报名录时对传承人谱系的规定,似乎更注重且强化了传统的师徒关系。但是,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名录的利益驱使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师徒关系出现了基于利益的拜师取向,甚至是转投取向。文化生态保护中社会组织的建设和保护应该注重传统“师徒关系”及其中感情的维护。要恢复并延续拜师仪式,通过仪式强化组织关系网络的认同,确认师徒关系的成立,增强师徒的感情。河南电视台梨园春栏目虽然将本不该公之于众的拜师仪式搬到电视银幕上,但此举意在唤起艺人对师父的尊重,对“师徒关系”中感情的维护,所以也受到观众的推崇。

    4.意识形态、价值观念与民间信仰的协调

    信仰实质上是文化生态保护区中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反映。罗山皮影戏传承人相互认同的信仰基础正是罗山皮影戏的传承江湖中主要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反映。上述我们已经谈到,罗山皮影戏传承人的祖师爷信仰是民众的一种风俗习惯,更是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与正式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虽然有一定逻辑上的出入,但并不构成行为上的主要矛盾。正是因为如此,在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中,我们不能以一种先入之见,或者,我们的“优越性”去否定甚至改造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状地所在区域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我们应该以一种“文化相对性”的视角,去认知当地的风土人情,理解他们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建设和保护措施在当地社会找到依据,取得他们观念上的认同,在认同和熟识中慢慢获得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建设和保护要着眼传承,深入调研,细致分析,谨慎设置。既要看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历史的传承延续样式,也要看到其当前的发展变化样式,在“不变”与“变”中识别影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的关键因素,然后考量这些关键因素在当前经济社会环境下如何保持或变换以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同时也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适应经济社会环境变化而得以自主传承与发展的文化增长点或新生点。在文化生态环境的“不变”与“变”、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的“增长”与“新生”,以及两者之间的平衡协调中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最佳建设和保护方式。

    参考文献:

    [1]  文化部关于印发《文化部“十二五”时期文化改革发展规划》的通知[EB/OL].

    [2]  信阳地区文化局.信阳地区戏曲全志:罗山卷[M].1988.

    [3]  郭庆藩撰,王孝鱼点校.庄子集释[M].北京:中华书局,1961.

    [4]  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Z].北京:中华书局,1959.

    [5] 【美】理查德•鲍曼,杨利慧、安德明译.作为表演的口头艺术[M].南宁: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6] 李敬民.淮河流域民间音乐文化区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地理条件初探[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4):66-69.

    [1] 本段根据笔者于2009年7月23日对熊凤金师傅访谈整理。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戏剧网 作者:洲泉茗
0
下一条:论信阳民歌的音调特性上一条:没有了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