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走进新乡 >> 印象新乡 >> 浏览新乡

久旱盼甘霖 春日怀百里——百里嵩

2013/4/8 14:16:23 点击数: 【字体:

 

久旱盼甘霖 春日怀百里——百里嵩

大清皇帝御笔石碑

久旱盼甘霖 春日怀百里——百里嵩

使君祠内古碑

久旱盼甘霖 春日怀百里——百里嵩

使君殿

久旱盼甘霖 春日怀百里——百里嵩

使君祠

    本报记者 赵新颜

    通讯员 王毅亭 吴继杰

  去冬今春牧野大旱,幸得驻军全力施工,才引来黄河水,缓解了旱象。近3年来,豫北已连遭两次旱情,心里总有郁郁之感。旱了,才知道雨的可贵,看着枯旱的田野,忽然想起一个极冷僻的成语——甘雨随车。这个成语跟一位古人有关,他是一位勤政爱民也颇有点神异色彩的封丘古人,叫百里嵩,东汉时期曾做过徐州刺史。

  百里嵩降下“刺史雨”

据《后汉书》记载,百里嵩,字景山,封丘人。任徐州刺史时某年境内大旱,百里嵩巡视辖属各县,其所到之处“遽甘雨辄澍”。因东海等3县地处偏远,百里嵩没有到达,干旱依旧。有老乡告泣,“人等是公百姓,独不迂降”,于是百里嵩不辞辛劳,又赶往东海等边远山地,百里嵩车马过处,甘雨立降。百姓把那雨叫 “刺史雨”,甘雨随车一词便由此而来。

  记者看到这段记载,悠然神往。一经查阅资料,才知百里嵩是封丘县冯村乡吴村人,死后葬于王村乡庙岗村,祠堂和墓依然保存完好,且被列为新乡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百里嵩为何没有葬在本村,当地有一个传说,说百里嵩晚年,因积劳成疾,身体孱弱,回乡探亲时,在封丘县王村乡前马台和后马台之间累倒了,路边有一口井,一老妪正在井边浆洗衣物。百里嵩上前乞水饮马。那老妪说,这马好肥呀,像泥捏的一样。泥捏的马只在庙宇或祠堂里有,百里嵩意识到自己大限已近。饮马后再上路时,便张弓搭箭,向前射出,心想,箭落处便是自己葬身之处。走到庙岗村头时,他看见了自己的箭,这位老人便倒毙路旁,是时忽然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大雨如注。风雨过后,百里嵩倒毙处已成一座坟丘,当地百姓后来知道坟里是爱民如子的百里嵩,便自发四时祭奠祀奉。当地每遇旱时,便天降甘霖,百里嵩死后依然在佑护一方,着实让人敬慕。

  受过皇封的使君祠

  一个暖融融的春日,记者怀着崇敬的心情去拜谒使君祠。使君祠在庙岗村东南角,祠前是几亩大的空地。当地百姓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十,村里便有盛大的庙会,这空地上会唱几天大戏。百里嵩是被当地百姓作为雨神供奉的,据说二月初十是百里嵩的生日,这时又正是农田需雨的时候,春雨贵如油嘛,这个时候唱戏,其实隐含祈盼风调雨顺、庄稼丰收之意。

  使君祠山门并不高大,明清建筑风格,正门高悬匾额,上书“使君祠”3个苍劲大字。两侧门柱上的对联颇有意味:昔日东汉循良吏,今作平丘(封丘古称平丘)雷雨师。百里嵩勤政爱民,政绩卓著,据说徐州也建有他的祠堂,但因战乱和水患,祠堂早已不在。在他的家乡,父老乡亲却虔诚地将他当做神供奉起来,使他终于完成了从好官到神明的升华,永久地留在了百姓心中。

  进入山门才发现,这是个非常大的院落,占地15亩。东边是祠堂,西边是使君墓,但有一些民房建在中间,让人觉得别扭。一问才知,原来县卫生学校曾在这里办学。百里嵩十分爱民,在他的祠堂里办卫校,培养基层卫生医疗人才,也算是为民造福,想来使君也不会太介意。祠堂是3间大殿,木质结构,明清建筑风格。使君祠始建于元至大年间,鼎盛时期,有房36间,明清时期多次重修,最近一次重修是1994年,完好地保存了原来的建筑风貌。进入大殿,一块巨大匾额映入眼帘,上书“千里秋成”,细看题款,竟然是“慈禧皇太后御笔之宝”。

    说实话,慈禧太后没给世人留下什么好印象,总觉得她就是满清腐败、懦弱的缩影。但她的字竟然出现在这里,而且从书法艺术的角度看,也算中上之质。百里嵩未必真的能甘雨随车,“千里秋成”这几个字只怕是老佛爷彰扬他兴修水利,劝课农桑,使得年成丰稔,百姓乐业,号召地方官吏向他学习。从这方匾额看慈禧太后,使人有了另一种历史感悟。

  殿中是百里嵩塑像,两边是4个说不出名字的塑像,看样子像是司职雷雨的天神。所有塑像均为近年新塑,有很浓的工匠气,而且毫无神采。大殿东南角有一通石碑,简要记载了百里嵩生平及使君祠沿袭。记者带着一丝遗憾走出大殿,只见东侧有一座六角石质碑亭,内有一碑,高约两米,因年代久远,碑文大多不可辨识。当地人说,这是清嘉庆年间朝廷所立。封丘县原文化馆馆长李天赐先生介绍说,清光绪六年,朝廷为百里嵩敕加“普佑”封号,使君祠成为封丘唯一一座受过皇封的庙宇。

  庄重大气的使君墓

  祠堂西20米即是使君墓,墓呈八角形,尖顶,墓高近3米,周长30米左右,一色青砖围砌。墓顶有柏树一棵,盘根错节,有虬然之态,按长势推算当在百年以上。整个墓庄重大气,却又不失清幽。

  墓的甬道两旁平放着许多石碑,有两块大碑引起了我们的注意。两块碑形制相同,文字一满一汉,细读汉文石碑,大意是鼓励地方整治河工、兴修水利,落款时间是嘉庆九年。看到这两块碑,联想到前面的慈禧太后亲书匾额,清廷的“普佑”封号,记者有了一种比较清晰地认识,清朝中后期对这座小小的使君祠投注了太多的关心,这是为何?细看封丘县关于黄河的记载也许能发现一些端倪。清代自乾隆盛世之后,国力衰退,内忧外患此起彼伏。至光绪年间,黄河多次在封丘境内决口泛滥,沿岸百姓深受水灾之苦。而清廷此时已是日薄西山,财力捉襟见肘,无力整修黄河,加固堤防。于是统治者把这个兴修水利、爱民勤政的刺史百里嵩作为楷模,一再褒扬、嘉奖,希望地方官吏自力更生,治理黄河,稳定民生。

  县令题诗使君祠

  清代封丘县令王锡魁拜谒使君祠时曾作诗曰:“食报在斯民,仪型老汉臣。流风怀百里,膏雨沛千春。遗留号由旧,丹青俨若新。丰碑重勒石,古墓未荒榛。享事并年洁,桑麻岁岁匀。甘棠犹念名,黍敢忘郇□(此处缺损一字,原文不可考)。保障非功浅,讴歌情亦真。莫言芳躅远,原作盛名邻。”

  王锡魁任封丘县令时,口碑颇好。他的这首诗,不仅表明希望百里嵩爱民的作风永远流传下来,同时也表明了他向百里嵩学习的愿望。由此可见,在地方为官一任,只要清正廉洁、勤政爱民,后人是永远不会忘记的。百里嵩任徐州刺史时,是东汉末年,天下乱象已现,朝廷里乱七八糟,但他却用自己的朴素人格,为一方百姓营造了风调雨顺、政通人和的小环境,的确值得地方官吏好好学习。

  天久旱,盼甘霖,谁能引来泉水,谁能祈落甘霖,谁就是咱老百姓的“救星”。当人民遭遇百年大旱时,人民子弟兵替身而出,抗旱挖渠引来黄河水。站立于雄伟的大功渠上,凭吊封丘“遽甘雨辄澍”的封丘古人百里嵩,心中万千感慨。

 

责任编辑:M005文章来源:新乡日报(2011-08-16)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