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 >> 新乡 >> 文化遗产 >> 文遗赏析 >> 浏览新乡

张生与崔莺莺为何如此纠结

2013/4/15 19:58:31 点击数: 【字体:

    
    张生与崔莺莺为何如此纠结——张爽的中篇小说《西厢记》赏读

 《上海文学》第二期,我特别看好那篇名字叫作《西厢记》的中篇小说。首先是它的篇名抢眼,很费猜度,由不得你不去思考,你会不自觉地把它和元代王实甫的同名戏剧联系起来一并考量,再一个就是这部作品的作者是在写作上很有些各色特点的张爽。也许你仍然觉得这些因素都还不那么靠谱的话,那么就请你与我一起走近张爽,走进他的《西厢记》,我想你一定会领略到现实生活中张生和崔莺莺的别样情感和心理纠结。

    我非常佩服作者在构架这部作品时心血来潮般的奇思妙想,他能够很巧妙的借用元代著名的戏剧《西厢记》这个招牌式的壳来演绎发生在当代的现实情感故事,而且非常好地利用了这样一个噱头把这个故事讲述得如此惟妙惟肖活灵活现,使得这部作品一切入便很有其艺术张力,作品在显示了作者过人的文学功底时也着实地让我们亲历了一次全新的文学赏析。

    我们必须知道,此《西厢记》绝非彼《西厢记》延续。元代的《西厢记》已经在民间广为流传,它那哀婉动人的故事已然是创造了不可替代的文学成就,我们现在去照搬或者模仿它无异于找死,没有半点的文学价值。自然,聪明的张爽是绝对不会那么做的。张爽笔下的《西厢记》却剑走偏锋,仅仅是借用了同名剧的名字(包括主任公的名字)这个世人皆知的元素作为自己作品的躯壳而已。作者在创作过程中合理地铺展开自己精心设计的故事情节,完全让读者在不知不觉间就沉入到他新创作的同名作品中,让我们在欣赏中游走于现实生活的情感流变历程。作者的这个巧妙过度缘于作者所具有的超强笔力和把控能力。在他的笔下,张生是一个有一些文学爱好,而命运却蹉跎无比且没有任何背景的青年,也算是个多情善感的男人。而“西厢”在本篇小说里也已经衍化成张生与崔莺莺之间情感故事发生、发展、变异的小小县城,最让人感叹唏嘘的是崔莺莺却摇身一变成了与张生相濡以沫且大多时候独自支撑着那残破家庭的勤劳妇女的化身,这样的角色转变一下子就使得这个故事有了很多的看点了。

    我们都知道,而今眼目下像张生和崔莺莺这样生活在社会底层,在变革的经济大潮涤荡中辛勤劳作的夫妇,很难不被社会生活的诸多困窘折磨得精疲力竭,在严酷的现实生活折腾下,自然会使他们很难能够再度地回想起当年温馨的花前月下和激情四溢的山盟海誓,情爱俨然被多舛的命运再三挤兑,像白开水一样变得索然无味,这就是张生和崔莹莹每天都要去面对的生活。偏偏张生又是一个性格骄狂心比天高的人,他依仗着自己些许的文学修养,曾经有作品发表在省报上,据说居然还曾经获奖,这当然很了不得,也让张生多了一份轻狂。问题是张生这了不得的获奖光耀并没有变成他们实际生活中的柴米油盐,父母的病依然无钱医治,家里依旧穷困连连,连崔莺莺都只能去装修工地在尘埃漫天的环境中讨生活。而骨子里清高的张生却始终都放不下自己的脸面,只能在小镇上谋得一份临时工的差事,活虽不算重,但是一月工资也仅有区区六百元。而他自说自话的精神寄托或曰文学梦想当然只能是在西厢。西厢既然是县城,那再小的县城也多少会有一些文学的气场和情愫的,当然让张生割舍不下的还有那位叫杨柳的女人。偶然的***他不期结识了杨柳的情敌,连他自己都没有想到会在这个女人面前会选择慌不择路的逃离。最后,那个无钱无利犹如虚职的县作协副主席也平白无故地被人抢了去,这无疑成了摧毁张生精神寄托的重重一击,他彻底地崩溃了,他的眼前只有海市蜃楼般的虚无和飘渺。他从再度占有杨柳的野兽般的狂暴中走到大街上,竟然接到了操持家务的崔莺莺哭泣般打来的电话,母亲的病逝使张生在精神彻底崩溃的同时心气全无几近绝望,于是他只能泪流满面地孑孓于街头……

    张爽的作品我读得不算很多,对这位作者的写作成就和风格特征都还谈不上有多么了解。记得是去年底,我恰好在《中篇小说选刊》上读到过他的《众叛亲离》,当时就对这位作者的作品产生了好奇感,也留意了一番。客观地讲,阅读他的这两篇作品我的思绪都比较沉重,欣赏他的作品也是需要调动一些情绪的。作者的这两篇作品,故事和人物都很有大众色彩,他们疲于奔命,劳心费力,而生活对他们的馈赠却屡屡让他们蹉跎唏嘘,他们的身份并不光鲜荣耀,他们的内心一般都显得比较纠结,可谓是生活在底层人群心理的真情描摹和情态写实,读完之后对自己的心灵很有些冲击力。我曾经暗自揣摩,这是不是和作者的生存环境或者生活经历有着极大的关系呢,不敢作答。假如说《众叛亲离》结尾还有那么一些突兀的话,《西厢记》就显得从容多了,它留给读者去联想、去思索的东西自然就多得多。

    我们绝对不能否认这样的社会现实,尽管我们的各级政府这几年都在全力地营造人性化的生存环境,也把“以人为本”和大民生的改善放在了他们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我们也看到,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生活在社会底层人群的最低生活水平在也渐次提高。但是,我们也不能否认当下的现实依然比较严峻,像张生和崔莺莺那样的人群还占有着较大的比重,他们的生活质量要得到彻底的改善还需要很长的时间,也更加需要全社会的继续努力。

    而这还只能算是表象的意义,我个人甚至很主观地认为,这肯定不应该是作者创作此篇作品的初衷。从作品的情景和细节的设置以及作者在字里行间里流露出来的情感色彩已经是相当丰富了,我想那隐含的东西肯定比我思考到的要深刻要理性很多,我认为作者至少应该是意图通过这些对张生和崔莺莺窘迫的情感生活的描写,以及他们夫妻情感在生活中不规则的变异,着力渲染出他们内心最切身最真实的感受,高调地为我们演绎出一对青年男女情感为何如此纠结的心路历程,这就有着很具象的文学深意了。

    该作品想象力丰富,结构合理自然;文字流畅自如,叙述不急不缓;作者徐徐演进的情节犹如一首蜿蜒曲折的叙事诗篇,好看也耐读,是一篇值得我们去细细琢磨的小说文本。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新华网 2012-02-24 作者:周其伦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