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新乡 >> 新乡风情 >> 民间习俗 >> 浏览新乡

新乡生活习俗

2013/9/25 16:47:49 点击数: 【字体:


    服饰

    解放前,新乡劳动人民多穿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粗布),少数赴沪、商贾、官吏穿平布、市布,也有的夏着绸缎,冬穿皮袄。服装式样因人而异,年迈人多穿大襟衫、大襟袄和大腰裤,中青年多穿对襟衫、对襟袄和大腰宽腿裤,也有部分老年人、中年人穿大衫、棉袍。妇女多穿大布衫、大襟袄和大腰裤。单衣多呈白色,棉衣呈黑、蓝色,妇幼儿童也有身着红、绿、黄、橙、青、蓝、紫各色经纬线织造而成的格、条色布或单色布。男人夏戴草帽,冬戴猴帽、瓜皮小帽。应事待客、走亲访友多穿大衫、长袍,头戴礼帽。妇女夏季头顶手巾、包勒条,冬戴脑包,一年四季场扎腿带。

    解放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纺织服装工业的发展,居民中穿粗布的逐渐减少。50年代,市民多穿白平布、色市布、斜纹、灯心绒、卡叽、华达呢等机织布。男子喜穿中山装、军干服、学生服、工作服和中式小腰开口裤。女子喜穿列宁服,夏着裙装,也有家庭妇女穿大襟袄、大襟衫和大腰裤。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汗衫、背心、秋衣、秋裤、绒衣、绒裤、毛衣、毛裤先后进入新乡市场,广为居民接受。70年代,的确良,涤卡、中长纤维等化纤织品盛行,但服装样式、颜色都较单一。进入80年代,随着群众经济收入的增加,服饰逐年讲究。衣料方面,化纤品、针织品极为普遍,毛料、呢子为多数人青睐。服装样式繁多,中、老年人多穿中山装、西装以及各种面料的长、短大衣等。男女青年喜穿西装、猎装、马甲、羽绒服、滑雪衫、风衣、筒裤、牛仔裤、健美裤以及各式短裙、连衣裙和套裙等款式新颖的服装。

    饮食

    解放前,城区大多居民的一日三餐以玉米、高粱和其他杂粮为主,唯节日才能吃到小麦面和荤菜。少数富户以食小麦,小米、玉米为主.平时大多数人么没有饮茶喝酒的习惯。解放后,市区居民的主食一般为粗细粮搭配,早晚玉米或小米粥、馍、咸菜和几个小菜,中午面条、大米饭、炒菜或熬菜,肉食蛋类逐渐增多。逢节假日或有亲朋来,一般主食为饺子、白馍、大米饭,菜一般为两荤、两素,或吃白菜、豆腐、粉条炖肉的熬菜,饮曲酒。80年以来,市区居民生活水明显提高,饭菜讲质量,食品求营养,一日三餐乙细粮为主。油条、豆浆、豆腐脑已是一般居民经常使用的早点。午饭和晚饭中的副食花样增多,鸡、鸭、鱼、肉已进入普通家庭。人来渴望,逢年过节,蛋禽、鱼肉习以为常,海参、鱿鱼等高档菜以及名牌烟、酒已不足为奇。

    居住

    解放前,城区房屋多位上房,有一部分里生外熟(墙的外面为砖,里面为土坯)的平房,楼房甚少。临街番多为门面房。居住特点是一家一院,极少数为一院多家。一家一院的住房,北屋为上房,亦称“堂屋”,为长辈居住,东、西、南屋小辈居住。解放后,政府对低矮坯房、旧式庭院逐渐进行翻修改造。50年代,以灰砖木架结构的瓦顶平房为主;60年代出现了灰砖钢筋水泥结构的二、三层瓦顶楼房;70年代钢筋水泥预制结构的平顶楼房增多,楼房达四至五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群众的居住条件进一步得到改善。50年代和60年代所建的宿舍大楼都进行了防震加固,一幢幢居民楼拔地而起。新建的向阳小区等新型居民住宅区多系回转钢筋框架预制结构,外型美观,室内宽敞明亮。此外,还有较多的居民自盖新房,新颖、别致的两层小楼越来越多。

    行旅

    解放前,城内富户走访亲友多乘上顶用布包围的两轮马车或轿车,还有的骑马、做轿。一般劳动人民外出,近则徒步,远则乘坐木、铁量论或四轮大车(亦称太平车)。外出从事生意买卖,肩挑车推者居多。解放前夕,有少量自行车,多为政府部门职员所用。50年代,市区人力三轮车、手推车、架子车增多,少数机关团体有汽车和汽马车。60年代,市内通了公共汽车,自行车在居民中开始增多。70年代末,长途公共汽车线路通达,自行车已成为人们日常普遍的交通工具。进入80年代,有不少家庭购买了各种型号的国产或进口摩托车。此外,市区还出现了不少出租小轿车、多座面包车和大轿车。如今的新乡市民,行旅已十分方便。

    日常礼节

    新乡人民注重礼节,早晚初遇,一般相互问好,对长辈讲话讲话必带称谓。在接待客人和应酬方面,热情而厚道,见面一般先握手、寒暄、让坐,后敬烟、递茶。需留饭的,一般备酒菜,且尽力准备的丰盛,以示对客人的礼貌和尊重。走访亲友,都要带些礼品。在群众日常生活中今已普遍运用“您好”、“情”、“谢谢”、“对不起”、“再见”等文明礼貌用语。

    娱乐

    旧时,一年一度的春节、元宵节,是群众是群众最快乐的时刻。届时,各街、村公推会首,有钱出钱,有人出人,自行组织起来排练节目。节日期间沿街进行划旱船、耍龙灯、背妆、踩高跷、舞狮子等的表演,观看表演的人流如潮,非常热闹。平时,老年人有玩纸牌,听说书的,谈古论今;放风筝、跳绳、踢毽子、荡秋千则是青少年和儿童喜爱的活动。

    解放后,春节、元宵节的传统会演由群众自发组织变为以区、街道办事处为单位有组织地进行。表演内容上,除传统节目外,增加了各类彩车以及秧歌、武术、舞蹈等表演,形式多样。80年代后,在农历正月十五、十六两日晚上,种类繁多的彩灯或集中在公园或分散在各大厂门前。

责任编辑:C005文章来源:印象河南网
0
下一条:上梁上一条:节日民俗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网 河洛大鼓网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河南农家乐网 中国旅游网 吴氏网 秦氏网 中华舒氏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福客民俗网 文化遗产网 秦腔戏曲网 中国晋剧艺术网 扬州扬剧网 梨园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