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精彩推荐
专题推荐
    没有记录!

繁塔与禹王台

2012/3/30 10:04:35 点击数: 【字体:

       
    这次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建设主要项目包括繁台天清寺的恢复、二程书院的重建、禹王台水系的恢复,宋词园、紫薇园的新建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等,工程巨大。但令人特别感到欣慰的是这个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市政协副主席陈传智与记者的谈话:“繁塔——禹王台风景区项目建设,不仅是旅游开发,更是民生项目。”他说,“在这个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将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想办法拿出土地,集中建设安置房,将有效改善这一地区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拆迁居民的居住及生活质量……”  
     
    繁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禹王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个景点相距咫尺,直线距离仅150米,但一来地处偏僻,二来景点附近人烟稠密,屋舍相连,交通不便,故游客稀少。21世纪以后,媒体上曾多次出现繁塔、禹王台联合开发的喜讯,但都只听锣鼓响,不见人出来。在做大、做强河南省、开封市旅游业进一步向前发展的目标下,经过不断努力,日前欣闻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开发建设项目已经正式批准,拆迁建设范围也已确定。看来,繁塔、禹王台“珠联璧合”真的要开始了。它的建设,将对激活我市南部旅游线路、完善我市旅游网络发挥重大作用,亦将受到广大市民和游客的称赞和欢迎。  
        
    北宋时的天清寺和繁塔  

    今天的繁塔矗立在被众多民房包围的一个小院之中。但它原来的规模并非如此,塔既高大,并且建在皇家寺院——天清寺之中。  
       
    天清寺创建于五代后周世宗显德二年(955年)。落成之日恰逢世宗诞辰——天清节,故名天清寺。北宋时期它与当时的大相国寺、开宝寺、太平兴国寺并称为京都四大名寺。据北宋王瓘著的《北道刊误志》记载:宋开宝年间(968年~976年)增修天清寺前楼和白云阁,同时兴建天清寺塔(兴慈塔),即今唯一存在的这座繁塔。寺东北还建一座书院——明道书院,它是宋代开封最早的书院。因程颢、程颐曾在此讲学,故又称“二程书院”。还因为书院附近有一眼“玉泉”古井,故又称玉泉书院。  

    繁塔的具体开工时间史无记载。1984年在该塔地宫的《塔铭》中,才弄清开始建塔的确切时间为开宝七年(974年)。但繁塔的修建资金全靠募化和百姓捐助,故直至宋太宗淳化元年(990年)方竣工,时间长达16年。按始建时间计算,它是开封修建最早的塔。  
      
    繁塔原为六角九层空心楼阁仿木结构的砖塔。每层重檐,均由五铺作斗拱承托,下檐顶部有卧砖叠涩收进,无覆瓦,上檐顶部为平台,繁塔底层面积达500平方米,塔壁厚而空。各层塔室互不相通,从现存的三层看,底层由北门入塔,有石磴绕内壁盘旋而升,直达第三层;到第二层却要从石磴道转出塔外沿外壁而入,这在全国的砖塔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繁塔九层原高240尺,按今日计算,高73米,比开封铁塔高17.92米,所以开封民谚:“铁塔高、铁塔高,铁塔只抵繁塔腰”是有其一定根据的。还应该提到的是繁塔是用不同的加釉灰色方砖砌建的,每砖约一尺见方,一砖一佛,有释迦牟尼、文殊、普贤、准提、十二臂观音、罗汉等108种7000余尊佛像(下三层),且相貌各异。二层塔室新发现的20尊乐伎砖,也是菩萨装束,身披璎珞,以不同的姿态演奏着箫、笛、笙、钹、琵琶、羯鼓等20件13种乐器,为研究宋代音乐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这些佛像砖不仅造型优美,且工艺精良,连菩萨宝冠上的化佛,虽小如瓜子,也毛发毕现、细致入微,充分显示出宋代雕刻模制技术已经达到了非常高超的地步。繁塔内还现存有珍贵碑刻178方。金末元初,繁塔遭受雷击,毁掉了顶上两层。  
       
    元末,天清寺毁于战火,仅余秃顶的七层繁塔。  
       
    明、清时期的天清寺和繁塔  

    明初,在原天清寺的废墟上,重建了3个不同教派的寺院:南边的叫国相寺,系僧胜安所建,是以做佛事为主的瑜伽僧,僧衣浅褐色;中间部分仍叫天清寺,以讲经说法为主,僧衣白色;北边的叫白云寺,以静坐参禅为主,禅僧衣深褐色。稍后,二程书院也得以恢复。根据明《如梦录》的说法,寺中尚建有中山武宁王祠,内祀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沐英、刘基、冯胜等明代将领灵位。  
     
    明永乐年间有人密告周王图谋不轨,永乐帝朱棣软禁周王朱■于北京,开封周王府银安殿及繁塔受到株连,被“铲王气”,“一塔七级去其四,止遗三级”。民间传说,早在朱棣之前,明太祖朱元璋曾亲至开封,拆毁周王府银安殿、唱更楼,并削繁塔四级。  
     
    明末,国相寺、天清寺、白云寺、二程书院皆毁于水,又只剩下了个三层高的繁塔。  
     
    清代,桂山和尚募资重修天清寺,创草殿三楹以奉香火;顺治六年(1649年)募方公修塔前寺,建后殿、中殿及开堂放参处。康熙七年(1668年)桂山又募巡抚张公自德,修繁塔寺山门、钟鼓楼、韦驮殿、伽蓝殿、观音文殊配殿。并在繁塔残顶中央增建了一座5米高的七层实心小塔,就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这座造型独特的繁塔了。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守道张思明恢复二程书院。可惜的是,这一切建筑、设施,除了繁塔之外,清末再度化为乌有。民国以至解放以后,原天清寺一带,见缝插针,到处都盖起了房屋,甚至繁塔里都住进了人。繁塔虽于1986年得以重新开放,但有塔无寺,且处在民房包围之中,备受冷落,自在意料之中。 
      
    禹王台的变迁和存在  

    禹王台的历史尽管比天清寺早了1500多年,尽管它在历史长河中也有变化,但由于它一直存在,人们对它的了解和认识,还是比天清寺多得多。它最早的名称是吹台,因春秋时晋国大音乐家师旷曾在此为晋平公演奏而得名;汉梁孝王刘武在此筑园,这里成为梁园的一部分;唐宣武军在此练兵,称“讲武台”;北宋时台上建二姑祠,又称二姑台;明代时在台上修禹王庙,方得名禹王台。现在的禹王庙是清康熙和同治年间重修的,故具有明显的清代风格。台上还建有三贤祠、水德祠、御书楼、御碑亭等建筑。园内还有二七铁路工人大罢工时的二七楼(亦称红楼),河南大学农学院的教授讲师宿舍等近现代建筑。  
       
    围绕禹王台(古吹台)的一道人工渠,是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开挖的,因渠内广植莲花,故称莲花池。台前两桥,左曰“畔烟”,右曰“锄云”。台后莲花池南北两岸建有“水榭”,系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所建。1958年在两榭之间架起了一座四亭桥,把二者连在了一起。登台四望,“苍松翠柏,亭阁半藏,柳阴槐下,绿水潺潺,水榭板桥,高低相错,环境幽雅,犹如画图”。但是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环境,这些年来却吸引不来多少游客,是“酒香巷子深”,还是其他什么原因?颇令人费解。不过莲花池中缺水,很可能是原因之一。因为没有水,景点就少了灵气、秀气。再好的胜迹,再好的环境,也让人减了兴致。只有有了水,水中有花草,花草中有鸟禽,这景活了,园也就活了。  
      
     寄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建设以厚望  
   

    “繁台春色”、“梁园雪霁”是历史上汴京八景对繁塔、禹王台两个景点景色赞美的代名词,但深厚的文化底蕴,只是一种资源,只有经过整合,特别是使用许多现代化手段的改造或改进,才能转化为旅游资源,繁塔——禹王台风景区的建设正是这种文化资源向旅游资源的转化,它对推动我市经济发展、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加速旅游强市进度都具有重要意义,全市人民寄以厚望,期待着它的早日实现。  
      
    这次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建设主要项目包括繁台天清寺的恢复、二程书院的重建、禹王台水系的恢复,宋词园、紫薇园的新建以及其他附属工程等,工程巨大。但令人特别感到欣慰的是这个项目指挥部副指挥长、市政协副主席陈传智与记者的谈话:“繁塔——禹王台风景区项目建设,不仅是旅游开发,更是民生项目。”他说,“在这个项目的开发建设中,市委、市政府将民生摆在重要位置,想办法拿出土地,集中建设安置房,将有效改善这一地区低收入居民的居住条件,提高拆迁居民的居住及生活质量……”  

    多年来的事实证明:每一个建设项目的实施,拆迁工作非常重要,更是项目成败的关键。有些建设项目旷日持久不能动工,往往都在于拆迁工作的阻碍。这次繁塔——禹王台风景区拆迁范围较大(拆迁房屋总建筑面积64232平方米),其中存在的难点可想而知。但这个工程是公益性项目,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依法拆迁、公开透明、市场评估、合理补偿、接受监督的原则下一定能够得到众多拆迁户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使工程能够顺利进行,早日完成。用历史眼光看这项工程,它的建设不仅利在当代,而且功在千秋。  
      
    几点希望 

    一、天清寺、功德园、二程书院重建以及禹王台园内水系恢复,宋祠园、紫薇园的新建,一定要本着百年大计、精益求精的原则,做成精品工程。  

    二、禹王台公园内一些景点,如水德祠、岣嵝碑、御书楼等过于简陋,应借机改进,乘势而上,扩大影响,发挥其最大潜能。  

    三、对园内及拆迁范围内原来的一些有影响的近、现代民国建筑,如禹王台公园内的二七楼及公园西墙外(原在墙内)的7幢河南大学农学院教授讲师宿舍作适当保护,并加以开发利用。  

    我们完全相信,在市委市政府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不久的将来,一个占地面积达39.5公顷的新的繁塔——禹王台风景区将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开封人民和来汴游客面前,我们盼望着、期待着这一天的早日到来。(原标题:繁塔与禹王台)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河南文化产业网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