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网 >> 相关信息 >> 秀美山水 >> 浏览相关信息

中国仅存的汉代庙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2015/8/19 15:52:25 点击数: 【字体:

 
 
  中岳庙的前方约300米处,有一座太室阙,它是中岳庙的象征性大门。东汉元年初五年(118年)建。是汉代太室山庙前的神道阙,与少室阙、启母阙并称中岳汉三阙,这是我国现在仅存的几座汉代建筑之一,据说是为了纪念大禹治水的功绩。阙是一种装饰建筑,表示尊严,一般立于城、宫、庙门前的甬道两旁。这座太室阙是用整洁的青石块垒砌的,太室阙高3.92米,厚约70厘米,东西两阙相距6.75米。上部用巨石雕成四阿顶,南面刻有“中岳太室阳城”六篆字,气势挺拔,苍劲有力。另有汉隶和篆、隶参半的两段铭文,记述吕堂等人建阙的因由,阙身四面用减地平雕的技法,雕刻有人物、车骑出行、马技、舞剑、龙、虎、玄武、象、羊头、斗鸡、犬逐兔、蟾蜍、猫头鹰、建筑物、长青树等画像50余幅,是研究汉代风俗习惯、社会生活和社会建筑艺术的珍贵资料,是研究我国书法演变的重要实物。
    
  万岁峰下的启母阙建于东汉延光二年(公元123年),是汉代启母庙前的神道阙。因避汉景帝刘启之名改称开母阙,其式样、尺度同太室阙相类似,阙上篆书刊号阙名“开母庙神道阙”阙上铭文主要叙述了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和赞美大禹妻子启母的功绩。阙身雕刻的画象现存有六十多幅,其中就有大禹化熊的故事。阙东北四周有高逾数丈的巨石,名曰启母石。传说大禹治水,顾不得回家,到了吃饭时分,便击鼓为号,由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前来送饭,此事感动了上苍,玉帝便出手相助,让大禹在开山凿渠时变成一头力大无比的黑熊,滔滔江水乖乖服从大禹安排,但大禹始终没有把变熊的事情告诉妻子。一天,大禹开山迸石误触皮鼓,涂山氏闻声前来送饭,不见大禹却见到了一头威猛的黑熊,又惊又急,扭头便往东奔跑。大禹急忙去追,到快要追上时,涂山氏却化成了一块大石头。面对急匆匆赶到的大禹,涂山氏明白了一切,悲喜交集,但却已无法回答大禹的千呼万唤。只听一声巨响,巨石的北部裂开了,生出了一个婴儿。原来是涂山氏焦虑万分,愁肠百转,迸破了肚子,把十月怀胎的儿子留给了大禹,也把无限的眷恋和思念留给了大禹,这个婴儿便是夏代的第二代君主夏启。后人为了缅怀涂山氏对大禹治水所作出的牺牲,钦慕她对大禹的一往深情,塑起了启母娘娘的金身,建起了启母庙四季供祀,还把这块生育了夏启的大石头称为“启母石”,作为大禹治水无私天下千古传奇的一部分,动人的故事使涂山氏万古流芳。
中国仅存的汉代庙阙——太室阙,启母阙,少室阙(首批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启母阙蹴鞠图
 
  少室阙是汉代少室山庙的神道阙,约建于东汉元初五年至延光二年(118~123年),与此处的太室阙、启母阙并称为“中岳汉三阙”。少室山是嵩山的一部分,共有三十六峰,山峦叠翠,景色十分秀丽。根据史书记载,少室山曾是夏禹之妻涂山氏之妹的居所,传说其亦为夏禹之妃,所以当地又俗称“少室庙”为“少姨庙”。少室阙较为完整,东西两阙的结构基本相同,两阙一南一北,相互对峙,东阙高3.37米,西阙通高3.75米,两阙相距6.75米。阙身由正阙和副阙两部分组成。正阙以长方形石块垒砌而成,顶部用巨石雕成四阿式,高3.96米,宽1.82米;副阙象征着围墙,因此比正阙低1.31米,顶部为半个四阿顶。北阙雕刻有篆字“少室神道阙”题额,南阙的隶书题铭大部分都已剥落,漫漶不可辨识。阙壁的四周遍饰用减地平雕刻法雕成的彩画,共计有六十余幅,这些画的主要内容包括车马出行、马戏、驯象、月宫以及动物图案等,其中的马戏图雕刻有两匹骏马,骏马腾空飞驰,前一匹马鞍上有一名挽双丫髻的少女,穿着紧身衣裤,倒立在马背上,后一匹马上有一女子舒展长袖随风飘扬,人体自然后倾,这些表现手法充分地显示出了奔马飞奔时的情形和马戏的惊险技艺。汉代的雕刻手法十分夸张,风格则显得飘逸自然,这些彩画是汉代雕刻艺术的代表作。


责任编辑:C006文章来源:中国嵩山旅游网(2008-06-05)
0
相关信息 没有记录!
著名人物 没有记录!
精彩展示 没有记录!
评论区
友情链接 商都网 中国网河南频道 印象河南网 新华网河南频道 河南豫剧网 河南省书画网 中国越调网 中国古曲网 博雅特产网 福客网 中国戏剧网 中国土特产网 河南自驾旅游网 中华姓氏网 中国旅游网 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网 族谱录 文化遗产网 梨园网 河洛大鼓网 剪纸皮影网 中国国家艺术网